标签:
杂谈 |
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擅长吹芦笙,她以“乐”招亲,嫁给了擅长吹箫的英俊少年箫史。二人成婚后,秦穆公特为夫妻二人建造凤凰台,供他们在台上吹箫奏乐。从此,箫史、弄玉在凤凰台上笙箫齐鸣,有一天竟引来一对凤凰从天而降,夫妻二人驾凤升天。
美丽的传说,为排箫注入了几许神秘和浪漫色彩。近年来,排箫的出土,则让人们见识到排箫的真实模样。
1977年河南丹江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石排箫,以整块石料精雕而成,外形如同凤翼, 13根箫管按音律及长度依次递减排列,管壁最薄处仅1毫米,是世界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石排箫。
此后一年,又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排箫,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竹排箫。这两只竹排箫,管身上均饰有战国时期的漆画,看上去就像给排箫穿上了一件色彩绚烂的漆画外衣。更有趣的是,它们还是一对雌雄排箫:两者虽形制相同,但雄排箫管粗且长,音色浑厚豪迈;而雌排箫管细稍短,音色悠远柔婉。二箫合奏,恰似传说中箫史弄玉的夫妻二重唱。
http://s12/middle/6aba45a7t989b4e436f5b&690
骨排箫的出土,石破天惊,一举刷新了排箫的出土记录,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排箫,还是排箫出土最多的一次,有5件之多。在此之前,曾有专家认为,古代排箫一般由竹子制成,这五件骨排箫的出土,有力地说明了排箫最原始的形态应该为骨质,而非竹质。
这支骨排箫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造型轻灵,按音律编排,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其中的3根短管已经残损,较完整的骨管最长一根为32.7厘米,最短一根为11.8厘米。这些骨管均由禽类的腿骨制成,出土时,色泽莹润,如玉似翠,骨管上尚有明显的人字形带束痕迹。专家由此推测,这些骨管当初由一根宽带捆束而成。
这组骨排箫出土于河北省鹿邑长子口墓,与它一起出土的,还有其他四组骨排箫。每组骨器长短不等,粗细略有差异。其中保存最为完整、骨管数量也最多的一组,就是这组骨排箫。
那么,这组世界上最古老的排箫,到底有着多少岁的高龄?它的主人又是谁呢?
据专家考证,长子口墓为商末周初的大型墓葬,墓主人就是长子口,陪葬的骨排箫来自遥远的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发现的最早的排箫乌克兰排箫还早了1000多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排箫。
专家对墓主人进行骨骼鉴定后,认为墓主人为60岁左右的男性,在商朝时是高级贵族,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到周朝仍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是一地的封君。由于墓主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陪葬器物非常齐全,不仅有青铜礼器、大量玉器、陶器、骨器,还有其他墓中少见的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种类繁多,仅吹奏乐器就有埙、贾湖骨笛、骨哨和排箫,打击乐器有钟、磬、鼓,弹拨乐器有瑟、古琴和筝等等。
史书记载,排箫在夏朝就已盛行,是古代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说虞舜时代的《韶》乐,就是用排箫来演奏的。汉代《释名》解释说:“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也就是说箫的声音肃穆清悠,极为优雅。
有趣的是,除了五组骨排箫,长子口墓还出土了6件铜铙和一件石磬等许多稀有的古代乐器。
铜铙,也称庸或执钟,流行于商代晚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打击乐器。多出土于安阳殷墟,此次在长子口墓发现的6件铜铙,是目前铜铙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
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铜铙一般3件为一套,长子口墓出土的6件铜铙应为两套。铜铙的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口朝上,上宽下窄,两面浮雕兽面纹,宽额高鼻,嘴角外卷,两侧腮部有乳突。
出土时,柄口有朽木,由此可以推测,这套铜铙原本是安装在木柄上的。演奏时,器柄向下,发声的铙体向上,敲击口部,便能发出宏亮悠长的声音。
除了铜铙,还有一个石磬。石为浅灰色,质地坚硬。器形大体呈三角形,上角中部单面钻一圆孔,用以系挂,敲击时,便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
把长子口墓出土的这些乐器组合起来,便可以组成一个至少8人的乐队。事实上,在这些乐器周围,还真的就发现了殉葬的年轻乐师。由此,专家推测,长子口墓中陪葬的,不只是简单的几件乐器,而是一个完整的乐队。
五组排箫、6件铜铙、一件石磬,一座墓中发现这么多乐器,在商周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五组骨排箫的出土,更是意义非凡,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商朝排箫只有甲骨文记载而无实物的空白,还把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
钟鼓和鸣,浑厚深沉;排箫悠悠,旷远缥缈。古人把钟鼓笙箫之声当作一件既神圣又吉利的大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听到音乐时的感受。骨排箫、铜铙和石磬等古代乐器的出土,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诗经•周颂》里周朝乐舞的美妙境界,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典雅庄重的礼乐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