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绅是古代公卿士大夫等仕宦通称,本作“搢绅”。《史记.封禅书》与《汉书.郊祀志》中有同一句话:“其语不见经,缙绅者不道。”这句话的意思指某人的说法不载于经书,而且缙绅亦未谈论。此处缙绅喻意有学识及地位的官宦儒士,称缙绅之士。
《礼记.玉藻》云:“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球是一种美玉也,为天子所用之笏。诸侯用象牙笏。大夫用鲛鱼须装饰的竹笏,文,即装饰。士用竹笏,不需装饰。古制之笏,长二尺有六寸,中间宽三寸。晋六朝以后,笏主要分象牙与竹木两种。五品以上官为象牙笏,六品以下竹木笏。唐宋以后,文武臣皆持笏。
汉代“搢绅”之后,唐代有“搢绅士子”“搢绅士大夫”等称谓。《旧唐书.礼仪志二》:“鸿生硕儒,俱称尽善,搢绅士子,并奏该通。”至明代,“绅士”“士绅”称谓进入正史。《明史.杨廷麟传》:“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明末清初,“乡绅”一词出现。搢绅、绅士、士绅、乡绅,皆表示有功名身份或有学识教养的仕宦名流及乡间德高望重者。中国朝野有两三千年的搢绅阶层,他们以担当、见识、操守是为古代社会主流。
1、簪笔
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簪白笔”云:“古耳笔之遗象也。腰带剑耳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古代的白笔夹在耳朵上,故名“耳笔”。簪笔则插于头冠,如同女人的簪子,得名“簪白笔”。《宋史.舆服志四》云:“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晋代以紫皮裹簪笔,宋时用绯罗,且文武臣皆加簪笔。
2、笏囊
笏囊,又称笏袋,即放置笏版的袋子。张九龄是唐玄宗朝名相,深得玄宗赏识。古代朝臣骑马时,皆搢笏于带。张九龄身体弱,笏版沉而不能搢绅,便令人手持笏版跟随左右,并专门制作笏囊以置笏。“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旧唐书.张九龄传》)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云:“今人相传云,陈希烈不便税笏,骑马以帛裹,令左右执之。”税字义为置放。陈希烈是唐玄宗天宝朝宰相,他大概是张九龄之后第二位用笏囊的大臣。
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宰相上朝设有笏架。朝臣进入大内,笏版由宫人逐门传送至殿前。朝罢,则将笏版置于架上,专有笏囊吏负责持笏囊。(参《格致镜原》卷三十)
3、“还陛下此笏”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高宗李治欲废皇后王氏,改立昭仪武氏,便召集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右仆射褚遂良等商议。高宗曰:“皇后无子,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皇后,公等以为如何?”褚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先帝曾执陛下手对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皇后无过错,恐不可废。陛下违先帝之命,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该万死。但我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言罢,褚遂良将笏版置于殿阶,曰:“还陛下此笏。”遂解巾叩头流血。(参《旧唐书.褚遂良传》)
4、魏征笏
唐文宗李昂对宰相曰:“太宗得魏征,辅弼成盛世。我今得魏謩(谟,魏征五世孙),于疑似之间,必极匡谏。虽不敢企望达至贞观之盛,庶几做到无过错。”随后又问魏謩曰:“卿家有何书籍?”魏謩答:“家书悉数全无,惟有文贞公笏版在。”文宗令他把魏征笏版呈进。宰相郑覃在旁边说:“在人不在笏。”文宗曰:“卿浑然未晓,我是但求故臣美德之义,不是要笏版也。”(参唐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
5、笏上画圈儿
元文宗祭祀天地、社稷、宗庙,近臣孛术鲁翀任礼仪使。各祭祀事礼仪繁杂,孛术鲁翀便将各节写在笏版上。遇文宗皇帝名讳他不敢直书,便画俩圆圈儿代替。文宗偶然取过他的笏版看见文字中有俩圆圈儿,曰:“此为皇帝名乎?”因大笑。遂将笏版还孛术鲁翀。(参《元史.孛术鲁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