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是原来,羊车也是洋车
(2015-02-17 02:38:57)
清道光朝进士陆以湉著有《冷庐杂识》一书,其中“原”字条大致有如下表述(原文略琐涩,笔者以白话录之):
陆以湉在顾炎武此说后的按语认为,《易经》“原始要终”、《孟子》“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泉混混”、《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等,当中的“原”就是作“本”字解,也就是原来的意思。“然则改元为原,正未可议矣”。
陆以湉名气学问虽比不上顾亭林,但也不是白给。比陆以湉小近三十岁的光绪朝学问家李慈铭(字莼客,堂号越缦)评价《冷庐杂识》说:“虽学识有限,见闻亦隘,而言多切近,小有考据,亦足取资。”李莼客著作甚丰,学问也不得了。虽较陆以湉为学晚,但于经史子集均有立言,可谓乾嘉后学一人物。
陆以湉“小有考据,亦足取资”的这个“原”字,是否足够取资,笔者以为犹可商榷。《说文》讲,元之本意为始。原字从泉。古时原字是厂字下面三个泉字,后来有近似之“源”字。《易.乾》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句,历代经学家均把“元”释为“始”,意为天是万物之始。关键点是,此处之“元”未写成“原”。假设是“大哉亁原”,则成浩淼泉水天上来,意思大变,《乾卦》也就没有资格成为《易》之首卦。可是以陆以湉的进士功名,经学之《易》,小学之《说文》都应该烂熟,不存在不知“乾元”之始与原字从泉的丝毫可能。细究陆以湉所举“原始要终”、“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泉混混”、“道之大原出于天”等,“原”字未尝不可作“泉”字解,或至少与“元”字有别。至于顾亭林之“再”字解,则可另说。
陆以湉仅凭“原”字条所举以否定顾亭林的“元来”说,似显不够坚实。他或许亦有把顾亭林当靶子而自说自话之意。要不李莼客说他“学识有限,见闻亦隘”。不过笔者如此议论陆前贤,也可谓“诛心”,又实在不该。
晚近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说,元通原,“原来”是后起义。王力先生一锤定音。原来不是原来,元来才是原来。笔者以为可取。
旧文中有“羊车”,或有人呼其为“洋车”之误。时下知“洋车”而不知“羊车”者,大概并非个别。
羊车,中国汉代宫中所用之车,又名定张车。汉代距今久远,“定张车”为何意,笔者未见有古今学者解,只说宫中所用之车。“羊车”早见于《周礼.考工记.车人》“羊车二柯有参分车之一”。东汉硕儒郑玄注:“羊,善也。善车,若今定张车。”二柯又三分车之一指羊车两旁横木的长度,大致七尺。
羊字通祥,祥字为善。或可谓善饰之车。《隋书.礼仪志五》:“羊车一名辇,其上如軺,小儿衣青布袴褶,五辫髻,数人引之。时名羊车小史。汉氏或以人牵,或驾果下马。”辇,秦汉之后专指帝后御用之车。有辇轂、御辇等称谓。軺,古代一种轻便的小马车。时贤张舜徽先生在《清人笔记条辨》中说:“凡物之小者,多被以羊名。车之小者谓之羊车,犹枣之小者谓之羊枣,桃之小者谓之羊桃耳。”由是所谓羊车,即汉代内廷一种小孩儿拉的华美轻便之车。
此羊车并非羊拉之车,它与洋车都是人力车,所以羊车也是洋车。只是洋车许可满街跑,羊车惟走帝王家罢了。
而真正羊拉之车古代也有。《南史.潘淑妃传》:“潘淑妃者,本以貌进,始未见赏。帝好乘羊车经诸房,淑妃每妆饰褰帷以候,并密令左右以咸水洒地。帝每至户,羊辄舐地不去。帝曰:‘羊乃为汝徘徊,况于人乎。’于此爱顷后宫。”
《南史》宋文帝之“潘淑妃传”全篇仅就这八十馀字,却给后人留下了几个意思。一、羊拉车于南朝既有,文帝刘义隆偏好羊车。二、宋文帝之潘淑妃有貌而德才未表,其为得宠颇费心机。潘淑妃想明白了留不住人可留住羊,羊车不走人亦走不得。便提前于文帝必经之地洒咸水,然后撩开门帘儿以待之,所谓“褰帷以候”是也。三、羊遇到咸水驻足不前而舐。宋文帝表面牵绊于徘徊之羊意,实乃坠潘淑妃之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