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私房场面”
(2014-07-17 09:41:19)
光绪十六年(1890),谭鑫培入选清宫升平署进宫承差,成为内廷供奉,自此逐渐走红。光绪二十二年(1896),老谭很看好承差内廷的官中胡琴儿孙老元(孙光通,又名佐臣),就托人引介,聘孙老元专为自己拉胡琴儿,遂谈妥“公事”(伶界术语,指待遇报酬)。与此同时,老谭又聘鼓佬儿李五(李奎林)专事给自己打鼓。由是,谭鑫培首开伶界场面专傍一人之先河,称作“私房场面”。此遂成为伶界一俗并流行。
私房场面谓之“傍角儿”,又叫“抓龙尾巴”,由角儿自己开戏份儿(另有“脑门儿钱”一俗)。私房场面与角儿专门聘用的盔箱、检场等师傅属于角儿的跟包。旧时伶界角儿的跟包分两种,一种是这类具有手艺的,须拜师学艺且在精忠庙具名挂号,算是内行。另一种只负责杂项事务,如背行头、端茶递水、跑腿儿送信等。他们无专门技艺,听话勤快好使就行,属于外行。
无论是官中场面还是私房场面,均以鼓佬儿和胡琴儿为代表,或者说主要指鼓佬儿和胡琴儿(场面另包括武场之大锣、小锣,文场之月琴、弦子等,故又谓之“六场”)。
梅兰芳先生大红于民国二年(1913)第一次赴沪回京之后。此前,梅先生只有私房胡琴儿而没有私房鼓佬儿。私房胡琴儿即茹莱卿先生(早期唱武生,后改场面,拜胡琴儿圣手梅雨田为带道师),鼓佬儿则用官中。这次赴沪头牌是凤二爷(名须生王凤卿),梅先生挂二牌给凤二爷挎刀。凤二爷的私房鼓佬儿是王景福(场面老辈儿,曾给老谭、俞毛包菊笙打鼓),胡琴儿是田宝林(老辈儿旦角儿演员,三庆四箴堂科班教习,陈德霖、王瑶卿均出自其门下。后改场面,傍凤二爷)。临行前,凤二爷的鼓佬儿王景福先生以年纪大手脚不灵便为由,特地把鼓佬儿杭子和推荐给凤二爷。如此,梅先生第一次赴沪的场面,私房胡琴儿是茹莱卿,鼓佬儿则用凤二爷的杭子和。
缘于杭子和在京师田际云的玉成班顶过官中鼓佬儿,梅先生在玉成班唱头牌所用之官中鼓正是杭子和先生。在沪三十多天的演出,梅先生觉得杭子和的鼓傍得严实,戏路熟悉,回京后,即专聘杭子和为其私房鼓佬儿。梅先生从此有了自己的私房场面。
不久,杭子和觉得同时傍凤二爷与梅先生实在忙不过来。凤二爷在双庆班是大轴儿,梅先生在玉成班也是大轴儿,二人在两个戏园上场时间几乎同时,杭子和两头儿赶包着实辛苦,遂就辞掉了梅先生这边,将鼓佬儿何小把(何斌奎,字润清)推荐给梅先生。何小把是梨园世家,其父何四把是前辈鼓佬儿,与侯双印先生齐名。何小把的鼓尺寸准,板眼稳,款式大方,正合梅先生端庄典雅之台风,梅先生遂聘为己用。民国八年(1919),梅先生第一次东渡日本,随行的私房场面即是何小把与茹莱卿。
民国十年(1921),梅先生赴香港前,茹莱卿先生年老多病不能随梅先生南下,就请徐兰沅先生代劳。徐兰沅先生自谭鑫培的胡琴儿梅大锁辞世(1914)后,即被老谭聘为私房胡琴儿。民国六年(1917)老谭辞世,徐先生为老谭的姑爷王又宸操琴四年。梅先生由香港回京后,茹莱卿先生的身体已不能登台,徐兰沅即接手成为梅先生的私房胡琴儿。此时的鼓佬儿仍是何小把。
民国十九年(1930),梅先生赴美,鼓佬儿何小把让儿子何增福代己随行,胡琴儿是徐兰沅先生。及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何小把因病辞世,何增福正式接替其父成为梅先生的私房鼓佬儿。民国三十八年(1949),徐兰沅先生退出梅剧团,遂由王大少(凤二爷之子王少卿)给梅先生操琴。自民国十二年(1923)始,王大少就给梅先生专傍“京二”(他同时给其父凤二爷拉胡琴儿),实际已算是梅先生的私房场面。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梅先生在沪期间登台(包括1948年拍摄电影《生死恨》),鼓佬儿多是王燮元,胡琴儿是王大少,京二倪秋萍(王大少弟子)。
(1949年以后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