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巷戴氏宗祠
一、
宗族源流
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宋国第十一位君主谥号戴公,戴公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始祖。
二、
祠堂掠影
戴氏宗祠坐落于洪巷乡陡岗行政村,曾于民国期间重修,依据祠内一碑上“康熙三年(1664)”的文字可推测,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坐北朝南,祠门正中嵌有“濡南望族匾额”,两侧窗楣上嵌有双狮戏球浮雕石刻,祠门前竖立一对石狮。前后共三进,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规模较大。梁架选材粗壮,檐枋上彩画“猫蝶图”清晰可见。前进房屋及天井边厢屋,油漆斑驳、彩绘陈旧的梁柱,仍能显示昔日的华贵。遍布门窗、房檐、梁柱的三雕图案,刀工细腻、线条流畅,非今日一些仿古建筑所能比拟。祠堂大门上方,双龙戏珠的石雕气势磅礴,高悬门楣上的“戴氏宗祠”匾额引人注目,彰显戴氏曾经的辉煌。
解放前,祠堂被族人用作学馆;建国后,政府征用为粮库,九十年代祠堂曾为原排行村村部。
走进祠堂最后一进,房梁砖瓦已是残破不堪,倒塌的地方草木葳蕤,小树有一人之高。
三、文化典故
早年,祠堂门前曾竖立一根高大的旗杆,旗杆在封建时代是统治者旌表有功名、功德、声望家族的一种表彰形式,按规制,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畏。由此可见,当时戴氏一族兴旺荣光。
而近现代,戴氏也名人辈出,有清代文学桐城派早期人物戴名世、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的戴端甫、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200师师长戴安澜等。
原稿
戴氏宗祠简介(陡岗)
一、
宗祠源流
据陡岗行政村老人介绍,无为戴氏一脉是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建立的宋国的第十一位君主,谥号戴公,戴公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始祖。祠堂具体修建年代
二、
祠堂掠影
英雄声威留故土戴氏宗祠坐落于洪巷乡陡岗行政村,祠坐北朝南,前后共三进,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规模较大,整个梁架选材粗壮,檐枋上彩画“猫蝶图”清晰可见。该祠堂于民国期间重修过,祠门正中嵌有“濡南望族匾额”,两侧窗楣上嵌有双狮戏球浮雕石刻,祠门前竖立一对石狮,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祠堂前进房屋及天井边厢屋,油漆斑驳、彩绘陈旧的梁柱,仍能显示昔日的华贵。遍布门窗、房檐、梁柱的三雕图案,刀工细腻、线条流畅,非今日一些仿古建筑所能比拟。祠堂大门上方,双龙戏珠的石雕气势磅礴,生动传神。横亘“戴氏宗祠”门楣上的那块匾额特别引人注目,彰显戴氏曾经有过的辉煌
三、宗祠文化典故
祠堂具体修建年代,村里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能确定,但依据嵌在祠堂内壁、一块刻勒于“康熙三年”的碑文推测,距今大约已有300多年历史。守护祠堂的76岁老族人戴恒云介绍,早年,祠堂门前曾竖立一根高大的旗杆,旗杆在封建时代是统治者旌表有功名、功德、声望家族的一种表彰形式,按规制,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畏。由此可见,当时戴氏一族兴旺荣光。而近现代,戴氏也名人辈出,有清代文学桐城派早期人物戴名世、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的戴氏“昌”字辈的戴端甫、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200师师长戴安澜等。走进祠堂最后一进,房梁砖瓦已是残破不堪,倒塌的地方草木葳蕤,小树有一人之高。“解放前,祠堂被族人用作学馆;建国后,政府征用为粮库。所以,文革中得以幸免。”戴恒云老人说道,九十年代祠堂曾做原排行村村部,村里进行过修缮,但近年来,祠堂一直空置,风雨侵蚀,后面厢房都已倒塌,再不组织修缮,很快就会变成危房了。老一辈人已经发起修缮倡议,等到冬至外地族人回来祭祖,集中开会商讨,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给予支持,留住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