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篇·宗族资料——赫店汪氏宗祠(尚义堂)
(2018-08-14 07:26:39)分类: 思想流星 |
修改稿
赫店汪氏宗祠(尚义堂)
一、宗族源流
无为汪氏始迁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约1370年左右),始迁祖系汪贵一公。贵一公为元朝礼部儒士,元朝末年赴大都赶考,目睹天下乱象,无心科举,由于他性爱山水,一路游览至无为西乡羊山之东,便选择汪邵定居下来。贵一公生三子:景清公、景高公、景文公。景文公赈灾有功,明景帝赐汪氏为“尚义堂”。今天无为西乡汪姓多为尚义堂汪氏,无论是排行“元毓秀先,惟崇经学”还是“邦道有光,克绍宏业——”都是尚义堂子孙。
二、祠堂掠影
濡湏汪氏宗祠始建于明永兴景泰年間(1403~1450年),坐落于濡湏西乡,羊山之东汪邵村。三进三间,四合格局,中间开有二天井。1938年后,日军进犯无为,族长汪翰英怕被日军占为据点,祸及相邻,亲自率族胞数将前进三间二厢祠房拆除,一对石狮被粉碎,中进三间部分地方亦受挫坏。
1947年宗祠重新修整。1976年,宏林乡人民政府新建宏林初中,汪氏宗祠被拆除。
2001年宗祠在旧址重修,布局为二进三间二合格局,开一天井。前三间由正厅和左右偏厅組合成。
(原稿中描述的是老祠堂,删去了)
三、文化典故
1、堂号来历
明朝景泰年间,朝廷遭王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元囚禁,加之天下遭遇荒年,老百姓哀鸿遍野。第二代景文公仗义乐捐大米一千五百斛,用来拯救饥民。地方专门机构把他的事迹上报给朝廷,明景帝得知后,钦赐汪氏“尚义堂”堂名,意思为崇尚正义,注重义气。并封给八品冠带,以表彰景文公的义举。
2、“汪邵”来历
为收藏景帝真迹,濡湏汪氏重整祠堂,开始续修家谱。当年恰逢会试,皇恩诏考天下,文武童生纷纷报名应考。按照当时规定,只有栋梁望族才有资格。景文公三房赵氏有一前子姓邵,为闻名遐迩的儒士。当时邵姓人少,亦无名声地位,参报科考时,他为获取资格,就斩钉截铁地说:“吾姓汪”。会试结束后,他带领邵氏兄弟要求更姓参修。当时汪氏族长玉公召开族胞大会,经过讨论,同意他们的请求,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更姓后邵氏兄弟知恩图报,玉公又召开族胞大会,决定将汪氏的祖籍地更改为“汪邵”。
3、神速纳粮
原稿
汪氏宗祠简介
一、宗祠源流
无为汪氏始迁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约1370年左右),始迁祖汪贵一公。贵一公原为元朝礼部儒士,元朝末年赴大都赶考,目睹天下乱象,无心科举,由于他性爱山水,于是一路游览至无为西乡羊山之东,选择汪邵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贵一公生三子:景清公、景高公、景文公。景清公年幼习文弄武,文武皆有建树。明初天下初定,景清公想出山为国家做点事情,多次被地方举荐,但屡试不第,于是沉下心来,督耕亩畝,以种田致富。景文公,性情豪迈,喜欢读书,他接受景清公教训,不想凭科举做官而谋发展。因明朝景泰年间,朝廷遭王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元囚禁,加之天下遭遇荒年,老百姓哀鸿遍野。景文公仗义乐捐,大米一千五百斛,用来拯救饥民。地方专门机构把他的事迹上报给朝廷,明景帝得知后,钦赐汪氏“尚义堂”堂名。意思为崇尚正义,注重义气。今天无为西乡汪姓多为尚义堂汪氏。无论是排行“元毓秀先,惟崇经学”还是“邦道有光,克绍宏业——”都是尚义堂子孙。
二、祠堂掠影
濡须汪氏宗祠是一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始建於明永與景泰年間(1403~1450年),座落於皖中江北濡須西鄉,陽山之東汪邵村。宗祠四周绿树环抱,风景秀丽。汪氏宗祠系宗祠建筑是砖木结构,三进三间,四合格局,中间开有二天井组合成,建筑整体布局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外表雄伟壮观,豪华雅致。座北朝南向,西侧山墙砌成阶梯式,高于屋脊封火式“马头墙”;高低错落,万马奔腾,蔚为壮观。四周沿墙不涂料粉刷,用糯米稀、陶瓷系类研末,鞋底烧成灰,混合搅伴成泥浆,勾墙缝,同时,外面墙铁片钉卡抱檐墙梁柱卡紧,结实耐火不倒塌。
一九三八年后,日军进犯无为,六任族长汪翰英怕被日军占为据点,祸及相邻,亲自率族胞数将前进三间二厢祠房拆除,一对石狮被粉碎,中进三间部分地方亦受挫坏。
一九四七年汪氏宗祠重新修整,布局为二進三問二合格局,開一天井。前三問由正廳和左右偏廳組合成。
一九七六年,宏林乡人民政府新建宏林初中,汪氏宗祠全被拆除,只留下一片废墟。
二00一年濡须汪氏宗祠在旧址重修,布局为二進三問二合格局,開一天井。前三問由正廳和左右偏廳組合成。
三、宗祠文化经典
“汪邵来历”: 定居下来后,贵一公开始购置良田,美化荒山,辛勤耕耘,勤俭治
家,和睦邻友。到第二代时候,由于长子汪景清,督耕畎亩有力,家庭
已十分殷实。明代景泰年间,国家遭王振土木之变,又逢荒年,百姓收
成不好,许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其三子汪景文,仗义乐捐,一次就捐
米一千五百斛,来拯救饥民,为此受到了明景帝的称赞,并钦赐“尚义
堂”匾额,封给八品冠带,以表彰景文公的壮举。到了第三代,汪家已
经田连阡陌,富甲一方,渐成诸姓中的旺族。当时朝廷颁行天下,让相
对富裕的家庭捐谷,以预备荒年。每年玉公遵章神速,纳粮最早最多,
为此当时的无为州主非常喜欢他,称赞玉公为纯良之民,笑谈,“何其
躁也”。
由于三代人的辛勤耕耘,濡须汪氏已富甲一方。又因汪氏先辈仗义
疏财,为国分忧,体恤人间疾苦,上受到了皇帝青睐,下赢得州主、百
姓的拥戴。汪氏在无为可谓显赫一时。为收藏景帝真迹,濡须汪氏重整
祠堂,开始续修家谱。当年恰逢会试,皇恩诏考天下,文武童生纷纷报
名应考。按照当时规定,只有栋梁望族才有资格。
景文公三房赵氏有一前子姓邵,由于景文公悉心培养,自己的发奋
努力,当时已成无为闻名遐迩的大儒。当时邵姓人少,亦无名声地位,
参报科考时,他为获取资格,就斩钉截铁地说:“吾姓汪。”,会试结束
后,他带领邵氏兄弟要求更姓参修。
当时汪氏族长玉公及时召开族胞大会,经过讨论,大家形成一致意
见。玉公对邵氏兄弟说:“你们若真心诚意要求更名改姓,你们要答应
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行祭拜礼,买香烛纸马、锡箔,摆香案桌,向我祖
进香,办猪头牲祭,放长明灯,向我汪氏众先祖前辈顶礼膜拜。其次要
卜告祖先,共十告,若十告都是顺告,证明祖先同意收众。再次并入我
族后要谨遵我族族规家训,永不改姓。”邵氏兄弟遵照玉公的号令,向
我族祖先敬香祭拜了一番后,开始祈祷问告。当时正是腊月,数九寒天,
外边飘着鹅毛大雪,天气冷得滴水成冰。邵氏兄弟怕不能参修宗谱,当
问告结束时,他们身穿的内衣,都被大汗湿透了。结果十告都是顺告。
邵氏兄弟十分喜悦,齐跪在汪氏先祖像前,发誓永不改姓。事毕玉公和
尚义堂族胞个个满意,同意收容。邵氏由仁义兄弟,更为亲兄弟;准许
更姓改名,参加修谱,并以汪氏宗谱辈序列入宗谱卷内记载。更姓后邵
氏兄弟知恩图报,与汪氏永结友好,玉公又召开族胞大会,决定将汪氏
的祖籍地更改为“汪邵”。汪邵一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