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33篇· 《散文阅读•意蕴探究》第一课时(公开课)

(2015-04-04 20:12:39)
标签:

高三

复习

散文

分类: 教坛繁花

 

 

一、 导入本课

探究性试题

 

二、考情分析

这类题目难度大,主观性强,但是得分其实是容易的。考生不可望而却步,不可空白一片。

根据题目答题方向的特点,有以下题型:

1、唯一型

答案只有一个,考生就一点探究。这要求考生挖掘隐性信息,感悟理解。如江南十校卷之“杏黄月”。有的试卷上答案看似有选择的,其实是唯一的,是“伪探究”。如《红叶归处是秋风》对自然规律的态度评价,再如《采玉人》之对居马别克与商人可怜的理解。

2、 选一型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求考生根据理解,选择一个,自圆其说。如《太阳语》结尾,11年天津卷这最后一题。这种情况在诗词鉴赏中经常出现,如“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中用“犹”好还是用“空”好。

3、融合型

不可以用同意与不同意简单地评价。如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占用”评价,应该辩证地看。

4、 自创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观点,作分析。如北京卷中对“通才”的理解。

 

三、  解题指导——也是对前此的阅读答题的总结复习

老师板书解答时要注意的问题:看着方向上路,戴着镣铐跳舞,照着模式下手。请三个学生谈对这三句话的理解,老师评价总结。

1、看着方向上路——审题

如《高腊梅作坊》的答案就是没有把题目看清楚,遗漏了一个方面。

2、  戴着镣铐跳舞――思题

探究题有着开放性与限制性。开放性可不表。限制性表现在

    尊重文本主题

所持观点不要与作者的矛盾。

    符合基本公德

不能与社会公德相违。高考作文有三种情况试卷可以判为零分,骂父母、辱教师、攻击党。这是无情、无义、有险的做法。

    顺应主流思想

如《采玉人》中对“可怜”的理解。

    考虑个人实际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要光凭理智或感情,一定要考虑到自己能不能说明理由。如果不能说明理由,不如昧着良心做题,选择你能充分说出理由的观点来说。

3、 照着模式下手――答题

    亮出观点

首先要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将观点暗含于解答之中,或犹抱琵琶半遮面,或养在闺中人未识。不能让阅卷老师找你的观点。

    具体分析(述――评)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亦述亦评,不可偏废。述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述,评是在述的基础上分析延伸。

    字数、分数

考虑到字数与分数,就会注意自己的答案大概要怎么展开,内容大概是多少。

 

四、 案例点拨

(已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每篇文章的第4题。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因为停电,让个别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老师点拔)

   《塔上的树》(文见学生学案)

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题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

答:无必要 理由:①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

有必要。拟题示例:①塔、鸟、树 ②生命的互助。(拟题要求:符合文章的内容,有文采)

   《成都的春天》(文见学生学案)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意思是说成都轻松悠闲的生活会让人变懒。但是,有人说,在现代快节奏的紧张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经常放松。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请加以探究,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像成都这种轻松而悠闲的生活会让人变懒,人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太久,就会产生惰性,会忘了自己的目标,失去追求的动力。我认为,现代社会快节奏工作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精神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健康,所以人们需要放松。

   《篱笆青青》(文见学生学案)

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质的赞美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 同意。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善用修辞,用诗一样的语言,热情地讴歌了乡民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的善良、宽厚、勤劳、善解人意。对陌生人送上井拔凉水,表现了他们的善良;“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体现了他们的宽厚;“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体现了他们的勤劳;“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体现了他们的善解人意。

不同意。表面上优美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乡民品质的赞美,更是一种对不为浊、假、恶所纷扰的人生的一种向往。文章中,蔓延、青绿的篱笆墙,也是生命的篱笆,是作者希望拥有的评判标准,正如文章中说“拥有自己的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表达了作者对坚守底线的期冀,因为青细柔长的篱墙,才会划清真正的界限,而不失生命的青绿。

 

20123286  高三文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