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233篇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2012-10-04 16:45:02)
标签:

孟子

民为贵

分类: 教坛繁花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08.4.14

授课班级:高二理3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3、  学习孟子的论辩机智与说理技巧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孟子很早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如果我们把这种思想放在它产生的现实背景上,放到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审视的时候,它的巨大意义就凸现了出来。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思想所达到的巅峰之一。现在就让我们感受这一光辉思想吧。

二、文句理解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向老师质疑,老师点拨一些句子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君如果危害国家就重新立一个贤君

  有之:传,传记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下:就,趋向

  苟为不,终身不得:蓄,积攒

  之于民而民受之:暴,显示

  尧二十有八载:相,辅助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视由我百姓视,天听由我百姓听

学生口译,老师点拨

三、内容研习

阅读第一则研讨,这一段文字的内容曾经屡遭删削,你认为为什么?

明确:这一段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闪烁着民本、民主的光芒。而这恰恰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特别是:“诸侯危社稷,则变置”更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故常删削。

     阅读第二则研讨:孔孟都主张“君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孟子又说:“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一矛盾,孟子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将之不看和君了,既然不为君,当然能弑了。

阅读第三则研讨:孟子认为如何得天下?又如何得民心?如何理解失民的后果?

明确:“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只有得民才能得天下,“所欲与这聚之,所恶勿施。”即施仁,方可以得民心,不得民心,则“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阅读第四则思考:君的天下是如何得来的?

明确:君主的天下是上天授与的,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视我民听。”上天其实是以民心为准。故天下是民授君主的。所以要以民为本,民贵而君轻。

阅读第五则回答:本段重在讲什么的区别?

明确:王与霸的区别。字里行间体现作者的重王轻霸。

四、研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1、  设喻取譬。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

如为了说明国君应对百姓施行仁义时,用“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作比喻,说明对百姓不施仁政的严重后果。在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是,用了“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作比喻。

2、    层次井然,层层深入,说理晓畅透彻。

孟子的话常常层次井然,明畅通达又曲折有致,这一章先从重说到轻,掉过头来又由轻说到重,“桀纣失天下”一章先从失天下一方由笼统说到具体的,掉头又从得天下一方由笼统说到具体。

五、作业布置

完成老师自编讲义(另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