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篇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2012-10-04 16:45:02)
标签:
孟子民为贵 |
分类: 教坛繁花 |
授课时间:2008.4.1第4节
授课班级:高二理3班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句理解
学生口译,老师点拨
三、内容研习
阅读第一则研讨,这一段文字的内容曾经屡遭删削,你认为为什么?
明确:这一段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闪烁着民本、民主的光芒。而这恰恰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特别是:“诸侯危社稷,则变置”更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故常删削。
明确:“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将之不看和君了,既然不为君,当然能弑了。
阅读第三则研讨:孟子认为如何得天下?又如何得民心?如何理解失民的后果?
明确:“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只有得民才能得天下,“所欲与这聚之,所恶勿施。”即施仁,方可以得民心,不得民心,则“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阅读第四则思考:君的天下是如何得来的?
明确:君主的天下是上天授与的,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视我民听。”上天其实是以民心为准。故天下是民授君主的。所以要以民为本,民贵而君轻。
阅读第五则回答:本段重在讲什么的区别?
明确:王与霸的区别。字里行间体现作者的重王轻霸。
四、研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1、
如为了说明国君应对百姓施行仁义时,用“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作比喻,说明对百姓不施仁政的严重后果。在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是,用了“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作比喻。
2、
孟子的话常常层次井然,明畅通达又曲折有致,这一章先从重说到轻,掉过头来又由轻说到重,“桀纣失天下”一章先从失天下一方由笼统说到具体的,掉头又从得天下一方由笼统说到具体。
五、作业布置
完成老师自编讲义(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