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样“踮脚”,每一次都是在按揉内脏(中医流传800年的养生法)qi转载

(2022-05-28 07:44:20)

这样踮脚,每一次都是在按揉内脏(中医流传800年的养生法)qi转载

 

实用生活小诀窍  今天

 

踮脚是一个全身脏器都爱的动作,它不受时间、空间约束,随时随地就能给身体带来好处。一次踮脚,可以调动腿部8处肌肉。踮脚还是一项不错的有氧运动,有助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增加心肌供血量,保护心血管。

 

踮脚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式,在古代被称作敦踵法。西汉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

 

这一锻炼方式,在具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导引养生术八段锦中,也有运用。

 

八段锦最后一式背后七颠百病消,正是通过踮脚跟的方式,刺激人体肾经,诱发全身震荡,从而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起到消百病的养生效果。

 

按中医理论,从脚趾、脚跟到小腿、大腿内侧有三条经络:脾经、肝经和肾经,称作足三阴经。常踮脚可以刺激足三阴经,使体内的气血向上运行,进而温补内脏,激发中气,调和气血。

 

树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每天踮脚2~10分钟,全身都受益。

 

1、强壮肌肉

 

双腿被称为身体的 第二心脏常踮脚有助发展小腿肌群力量,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增加站立、行走、跑跳时的耐受力。

2、保护心脏

 

静脉回流需要肌肉运动产生的压力来推动。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双侧小腿肌肉每次收缩时,挤压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心脏搏动一下、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踮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有益心血管健康。

 

3、补益肾气

 

踮脚时,前脚掌用力,前内侧脚掌、足大趾在起支撑作用。而足内侧有肾经、肝经、脾经三条经络经过,常踮脚可以疏通经络,驭气上行,补肾固本。

 

4、预防关节疼痛

 

坐着时,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减慢,下肢肌肉活动基本关闭,新陈代谢速度下降50%。常踮脚有助增强踝关节稳定性,预防下肢静脉曲张,防止膝关节僵硬、酸痛。

 

5、预防痔疮

 

踮脚尖的同时如果配合收肛提臀,还可以预防痔疮的发生。

 

动作要领:抬脚时吸气提肛;落脚时呼气、放松肛门。

 

6、刺激足底筋膜

 

踮脚对脚跟是一种恰当的按摩和刺激,可以防止跟骨垫退变,促使新保护垫的形成。

 

根据中医全息和反射理论,脚跟是人体的生殖反射区,踮脚产生的抻拉和震动,还有助保健相应脏器。

 

踮脚的正确姿势

 

抬起脚后跟再落下,如此反复颠足,让脚跟有节奏地轻震地面:

 

抬脚跟时,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脚微微并拢,将两脚跟提起,感觉提到最大限度后,保持平衡,此时小腿紧绷,动作略停两秒。

 

落脚时,两脚跟先微微下落,在快要接近地面时颠足,让身体产生一个轻微的震动。

 

动作熟练后,可配合提肛运动,即抬脚时,缓缓吸气,提肛收腹;落脚时,慢慢呼气,会阴部放松。

 

每天早晚可以各做一次,踮脚频率控制在2~3秒一次,每次持续1~5分钟,感觉脚底发热即可。

 

老年人刚开始练习时,可以扶着窗台、栏杆等以免摔倒,动作娴熟后,再脱离扶手练习。

 

踮脚尖动作非常简单,除了站着踮脚,在坐卧行走时练习,更有助收获养生效果。

 

走路时

 

踮起脚尖,每次走30~50步,稍稍休息一下,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重复几组。速度可自我调节,以感觉舒适为宜。刚开始练习若不能保持平衡,可扶墙进行。

 

坐着时

 

两腿微分,大小腿垂直,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重复30~50次。可将两瓶矿泉水放在大腿上,进行负重练习,速度可自我调节。

 

行动不便的老人、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为避免摔倒,不建议踮脚走路,可以选择坐位或平躺练习。

 

躺着时

 

平躺,两腿并拢伸直,将脚尖一勾一放,可两脚一起做,也可进行单脚练习。每次20~30下,每日2~4次。

 

躺着勾脚尖又称踝泵运动,有助促进血液循环,消退下肢肿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小便时

 

对女性来说,盆底肌增强,意味着性感受的增强,有助获得高潮。对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的男性,小便时踮脚还有助使排尿更顺畅。

 

如果一天能做五六次这样的踮脚尖运动,连续一个月或半年左右的时间,便能达到较好的强精健身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