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至东皋》高启 赏析
(2011-05-17 14:02:37)
标签:
杂谈 |
《步至东皋》
高启
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
愁怀逢暮惨,诗意入秋清。
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
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汉族,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唐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友“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携家归依岳父周仲达,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明洪武七年(1374年),上任不足2年的苏州知府魏观和幕僚高启、王彝被逮送南京。不久传来消息:魏观和王彝问斩,高启以腰斩处死。据明祝允明(又名祝枝山,明代草书第一人)《野记》载,还不止拦腰一刀,而是“截为八段”。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
高启“有文武才,无书不读,面尤邃于群史”,以诗著名。《四库全书提要》称他“诗天才高逸,实踞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禾农缛丽之习而返之于正,启实有力。”
高启是明初诗坛的大家,诗评家对他的作品非常推崇。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见《瓯北诗话》)。清人徐轨认为,是高启的《题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此诗触及宫闱隐私,与御史张尚礼的《宫怨》诗相类。朱元璋读了张尚礼的诗,“以其能摹写宫闱心事,下蚕室死:(见《续本事诗》)。而赵翼《瓯北诗话》认为,惹祸的还有《题画犬》诗:“莫向瑶阶空吠影,羊车半夜出深宫!”这不是暗示皇帝荒淫吗?传说,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而是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须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朱元璋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高启,这位当时年仅三十九岁、最有声望的诗人被腰斩处死,绝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刑事案件,更是一个政治事件,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愿顺从的士人发出的明确、冰冷的高压警告。正是高启被腰斩这一惨剧,才切实加速了明初士风的转变。
【赏析】
《吴郡甫里志》卷六《高侍郎季迪传赞》中说:“启所撰《青丘子歌》有‘不闻龙虎苦战斗’句,上恶其语。”因为高启写这首诗的当时,朱元璋正与元军、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强敌在“苦战、苦斗”,有时处境很困难。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句,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幽人”指处于幽僻环境的人,可见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语“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而“斜日”也与孟诗“山寺鸣钟昼已昏”意境相仿。《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四十岁后隐居所作,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而“斜日”“半川”形成的意境与孟诗首联中用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比照寺院安宁静谧、远离人寰的禅境不同,意象更为晦暗。我们可以联想到高启归隐之地与孟浩然一样,没有尘世干扰,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而高启用“每独行”更突出了孤独与寂寥之意。
“愁”“惨”直接点出了诗人此时不平静的心绪,为何远离官场后回归故里后,依然会有“惨淡”的心情呢?引起读者注意。
“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颈联采用两个意象表明了诗人忐忑不安,心怀恐惧的心理活动。“枯杨”是枯干的杨树叶,“虫悬”指悬吊的小虫,这两个意象是诗人自比,感到生命浅薄脆弱。此联对景物的描摹细致入微,又以其独特组合说明了悲凉心境。
尾联“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意为:为何在能够回到故里后,心里依然像在作客时的心情?这表明,高启退归田里后,并没能感到轻松。朱明王朝的强大威压,似乎正在步步逼近,令他不得不胆颤心惊。
从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的一百多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的时期。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以残酷的政治手段所保障的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而高启的这首诗,正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