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良知乃心之本体
(2011-12-22 11:21:27)
标签:
致良知明明德物欲障蔽至诚至善无善无恶诚敬 |
分类: 宋明理学 |
⒈良知乃心之本体
王阳明体悟《孟子》“良知”一词的精义所在,独得孔孟圣贤的“灵丹一粒”,而发明“致良知”的一语精要,找到了修养身心的简捷明快的途径。“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良知乃人所同具,“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良知是造化的精灵,“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修身在正其心、复至善,诚意乃是发动善心的根本,致知乃是诚意为善的功夫。“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良知感物应事而动谓之意,意承天理、顺人情谓之心。“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故良知妙用无穷尽,流行无方体,“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
良知存于人心,若隐若现,障于物欲,蔽乎天理。“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明则诚矣,诚则知致穷理、尽性知天。曾子曰:“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智。”然而,在王阳明看来,常人皆能致其良知,天下莫不尽然,非惟圣人独能如此。“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圣人明觉自然,贤人克治修省,而下愚愉情固执。故“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弃除私欲,致其良知,必然道心省觉,而无物欲障蔽之患。精察吾心良知一念之微,免生毫厘千里之谬,此乃用其学以成就吾致良知之功。“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道心者,良知之谓也,“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戒慎恐惧,即以良知为照心,而致其未发之中,求得万物与人心浑然一体的境界。
阳明心学合己与天为一,天之生物之心即己德善觉醒之心,格物致知是体认自心觉自善的手段,致良知是精进力行合天德的过程。“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故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实乃生义外之心;须合至善于事事物物,方能明觉自心之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良知天赋我心,人欲蒙蔽使之不明,心障理蔽而任行,遂致行为失正。故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念所在,审物格致,以全其心物之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而“明明德”实乃是明己心镜明水照之德,即自心本具的良知善性。良知者,性善也,恒照也,乃为心之本体,“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故良知常省常察,则自得未发之中,自能寂然不动,自然廓然大公。人多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昏蔽、识理照、致良知。“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而良知根植人心,故知之明则流行发用。良知结蕴于心,不假外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知是心之本体,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天理,便能与天地合德。知须能诚,诚方可知,“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诚乃正之本,思诚即是求其正心,故明道先生说“以诚敬存之”,曾参《大学》云“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人为善去恶做圣贤工夫,须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用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达于至善,即能穷通物理、明辨是非,而知天地造化之妙。故阳明先生曰:“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王阳明认为,人心具有纯粹的善性,天地间充盈着良知美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无善无恶是阳明心学的至高境界,“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世间善恶皆由人心好恶所生,“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无善无恶是普爱天下万物之心,是人合万物一体之仁的意念,怜天下苍生自然生仁义救赎之心。圣人至善,其心体即无善无恶。“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因此,善恶全不在物,而在人因物循理之心,“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人悖理动气,则物欲勃兴,恶念滋萌,心之本体遂有障蔽。故“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立志者,常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王阳明辨善恶之机,以儒为宗,取法释道,独得无善无恶之道心佛性,以释道补儒而光大儒学的“内圣”之功,从而达至人格完满、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王阳明以“四句教”显明其为学宗旨,浓缩其心学思想,将内圣之学发展到了极致。阳明先生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