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出版社对中加双语学校朱传海校长访谈录(转自该校网站)
(2012-03-10 21:21:20)
标签:
教育 |
岁月易老,沧桑易变。八年前的中加双语学校曾有着占地600亩的校园规模,而全校师生总额却不足500人的落魄窘态。如今,她却像一片绿洲坐落于马鞍山大学城的中心,师生总额达到7000人。是什么让八年前的中加变成了一所今日在马鞍山乃至安徽省都赫赫有名的学校?这其中经历了几任校长的努力,也有几代教师的真诚付出。2004年底,中加迎来了第三任校长——朱传海,在朱传海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才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也有了今日的成功。为此,我们安徽教育出版社对朱校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记者:“校长,您好!中加双语学校建校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年,但能从办学之初不足500人的规模,一跃而为马鞍山市规模最大、学生数最多、名气最大的完全中学,发展之快、品牌之响,让人叹服,您靠的是什么?”
校长:“一靠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同行对我们教育教学理念的认可,对我们教育教学实绩的称道;二靠中加学子的努力和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三靠中加老师精湛的教学能力和无私奉献的行动。”
记者:“朱校长,贵校今年高、中考成绩获大丰收,特别是高考,二本以上突破千人大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应届生不但考取了2个清华,其中1人还获得了马鞍山市理科状元,贵校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校长:“中加没有什么‘秘密武器’,但中加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中加有人人都为之而奋斗的‘中加精神’;中加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许正因为这些因素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取得这些好的成绩也是不足为奇的”。
记者:“朱校长,您对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怎么看?”
校长:“我不是教育家,不能对其下定义,但中国有一个奇怪的好现象,人人都谈教育,无论他懂教育还是不懂教育,都能对教育说个所以然来,我也算这类人中的一个吧!我认为,教育由两个字组成:‘教’,是引导,是古人讲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义;‘育’,是规范、约束,故教育之重点落在‘育’字上。教育的本质要义是因材施教,由此可见,教育就是因材加以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一种双边活动的过程。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是教育,只不过是主攻方向、主攻目的不同的两种教育思想,二者是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统一的。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素质不仅仅包括应试,它的范围更广泛些。有人把学校文化教育就认作应试教育,这是偏见,是不对的。人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要靠素质,而文化素质是素质之魂,故搞教育的人要理直气壮地抓文化教育,当心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是对素质教育的偏离。”
记者:“朱校长,您对教育的看法果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难怪我们听说原教育部周济部长称赞您是‘素质教育的行家,应试教育的专家’。”
校长:“那是周部长和我开的一句玩笑而已,我只不过是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我能不误人子弟,能让孩子们未来的前途更好些,就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最大的心愿了!”
记者:“朱校长,有人说中加抓的是素质教育,有人说中加抓的是应试教育,校长,您认为您抓的是什么教育?”
校长:“办学校是一个长期效应,决不能急功近利,中加办学理念就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中加,每个学生每天都有1-2个小时的身体锻炼时间,除体育课外,学生每天必须晨跑半小时,课间操、跑步半小时,每天还有1节课的课外活动时间。另外,中加除开足、开齐部版所有课程外,每一大周还开设1节感恩教育课、1节心理健康教育课、1节写字课、1节演讲课等四门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每天开设2-3节自习课,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综上所述,中加搞的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中加教育的出发点、归宿点都是素质教育,但中加从不否认文化课程教育的重要性。中加抓素质教育的同时,抓文化成绩也毫不含糊,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成果也是非常突出的,社会各界也是盛赞的!”
记者:“中加中考考出了马鞍山状元,高考又考出了马鞍山理科状元,高、中考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有人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靠死干干出来的,是县中模式,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校长:“有一个基本常识,尖子生或状元生靠死干是干不出来的!不可否认,中加老师和中加学生付出的要比别人多,但外界不知道中加师生付出点在哪儿?中加师生付出点是在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付出才是中加学子学习成绩的增长点,更是未来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啊!这种付出有什么不好呢?不然中加二、三类苗的学生靠什么来全面提升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呢?状元的出现难道不是中加师生的付出铸就了非凡能力的体现吗?有少数人他们的心理和思维不正常,他人做出一些成果来,不去研究他们为什么成功,靠什么成功的?而是用主观臆测或探雷器去探他所谓的问题,这是不阳光的、扭曲心态的表现!中加不是公办模式,也不是民办模式,更不是‘县中模式’,中加非要说有什么模式的话,中加就是中加模式,是中加人付出血汗和血泪摸索出来的,他人很难一言以蔽之啊!”
记者:“您能谈谈‘中加模式’吗?”
校长:“中加真的谈不上模式,非要强加个模式不可的话,‘中加模式’有以下几个特征:她有‘一心一意为平民办优质品牌学校’的办学信念;她有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办学方向;她有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她有‘公办化收费、民办化服务、重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办学定位;她有‘严格科学管理’的办学特色;她有‘计划经济管人,市场经济管事’的管理特点。”
记者:“朱校长,您来中加已经有七八个年头了,您觉得您最得意的也就是您最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是什么?”
校长:“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小富即安,这七八年来,我自己认为得意的的地方、沾沾自喜的地方很多,最让我得意的是两条,第一,我拥有了一支成熟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忠于学校、忠于我朱传海的年轻的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第二,每一个中加人都是在‘一不怕苦、二不怕累、风雨同舟、追求卓越’的中加精神激励下前行,在中加精神统召下奋斗,中加精神成了每个中加人的行动准则,中加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加人勇往直前,冲破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障碍!”
记者:“朱校长,社会上反映,特别是就读过中加的学生家长都一致认为,中加成人教育抓的特别成功,那么贵校是怎么抓成人教育的呢?”
校长:“每个中加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成才必先成人,成人对成才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中加教育首先是抓成人教育。中加成人教育是以《弟子规》和《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健康文明歌》作为蓝本,以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作业等作为成人教育的突破口,全方位、全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和成人训练,故中加学子走出中加,他们懂得感恩,他们的综合素质、文明修养要高人一筹。”
记者:“校长,你们除了抓成人教育外,在教育上还抓了哪些方面?”
校长:“在教育上,我们主要坚持不懈地抓了学生的德行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尤其我们重点抓学生文明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所以,中加学生虽然他们很多都来自农村,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但从中加走出去的学生,他们的文明修养、文明行为都很好,这也是我们非常自豪的地方。”
记者:“朱校长,你们成人教育、德行教育抓的很成功,得到社会认可和赞赏,但这些终究不是教学成果啊?贵校高、中考辉煌成果是怎么得来的呢?”
校长:“前面我已说过,中加的成人教育和德行教育为成才教育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氛围,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教育成果还是来自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学过程。
因此,我校首先抓‘堂堂清’课堂教学模式,这就保证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符合教学规律,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堂堂清’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其次,我们抓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考核,备课这个环节我们重点考核集体备课,考核是不是按‘堂堂清’教学模式备课的?上课的管理与考核,我们主要通过校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听课、教学视导以及课堂监控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与考核。作业,我们主要查数量和质量。辅导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生的管理上,考核重点放在月考评比和奖励上。教学过程抓实抓进去了,学生的学法又正确了,教学成绩提高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记者:“校长,贵校绝大多数学生吃、住、学都在学校,这三个方面你们是怎么管的?又是怎么相互配合的呢?”
校长:“我们学校主要采取的是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这样吃、住、学三方面学校都可以统一掌控。吃,这一方面我们有2个大食堂12个小食堂,米饭0.5元吃饱为止,菜每餐必须保证0.5元、1元、1.5元各三个,这样既保证了经济条件差的能吃饱,又能使伙食丰富多彩、多品种、多口味。住,我们每班安排一名生活教官,确保学生在生活区能有一个安逸舒心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培养自理生活的能力。学,我们重点抓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晚自习,不允许布置课堂作业,老师随堂控制自学环境,解答学生提出来的学习上的困惑,这种比学赶帮超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事实证明,住读生品行提升、学习成绩提升远比走读生要好很多。可见,中加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大有好处的,不但能很好的回避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最大的好处是:老师全日坐班、全方位全天侯和学生在一起,故学生学习的问题和疑惑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记者:“朱校长,公办学校的学生某学科薄弱或想加强某学科,通常通过找家教来解决,那中加学生出现这些情况如何解决呢?”
校长:“社会对家教谴责往往只限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我认为,家教的最大坏处是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像一个快成人的孩子,始终靠喂而不是自己去进食,这样的孩子能长大成人吗?请家教,孩子是舒服了,但孩子自身造血的功能就丧失了,故家教的危害性是断送了学生未来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家教是祸害一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大毒瘤。中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力求效益达到最大化。比如:我校有不少学生是空巢家庭、隔代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最缺乏的就是感情,我们搞“代理家长”,让老师们做他们的临时家长。另外,我们对成绩好的学生,还进行‘培优’,培优用导师制;对有跛腿学科的学生,我们进行‘补差’,补差用‘包干制’,我们把某学科跛腿的学生交给对应的学科老师,让他们承包。从情感关心、学科关怀、方法指导多方面入手,确保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不搞家教式补差,目的是,慢慢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朱校长,您对中加未来有什么期待?”
校长:“我对中加的未来,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中加的教育教学质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加品牌效益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成立教育集团,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实、实施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更优质的教育,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记者:“朱校长,你们要成立教育集团的目的是什么?是经济利益使然吗?”
校长:“不是的,众所周知,办教育是不赚钱的,赚钱的教育是要垮台的,我完全出于教育本质含义的考虑。大家知道,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从理论上讲,一个孩子就应该为他办一所学校,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办得到的。打个比喻,如果一个学校是一个加工厂的话,那么有的工厂生产板凳,有的工厂生产栋梁,有的生产工艺品,如果把栋梁材料送到生产板凳或生产工艺品的工厂,那栋梁就变废了。如果把树根这样做工艺品的好材料送到生产栋梁的工厂,那本该能给人无限美的树根也废了。我们虽然无法把学生类别分得很细,但分一些大类还是可以的。这样,误人子弟的可能性就会少些。比如,一孩子聪明,但自觉性不够,我们就把他送到以管理见长的学校去就读;比如,一孩子聪明,自觉性高、自学能力强,我们就把他送到校风、学风非常自由的学校去就读;再比如,一孩子在某方面有专长或有特殊的兴趣,我们就把他送到这方面见长的学校去就读。这个理想在我手上能实现的话,我坚信,造福的不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它对社会、对教育的贡献也将是革命性的。”
记者:“校长,我还想问您最后一个问题, 一个学校比如就中加吧,她发展的内动力是什么?”
校长:“我认为是学校文化,中加之所以进步较快,校园文化是核心,中加不仅是一所现代化学校,更像一个品位很高的公园,她的布局,她的景观,她的绿化,她的每一角落无不渗透着文化气息。中加物质化的文化走在其他学校的前列,中加的制度文化、中加的精神更是中加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
记者:“朱校长,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很多观点真是与众不同,让我受益匪浅。”
校长:“您太客气了!我真的要非常感谢您给了我一个大放厥词的机会,虽然我的很多观点与现代所谓的教育家观点不完全一致,甚至我的观点有可能还有错误之处,但我的观点一定出自我的本心,是从我职业良心中迸发出来的,如果能让一些人从中受益的话,那真是三生荣幸之事了!再一次向你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