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2019-02-17 09:44:13)
标签:

野草堂-

文化

“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法籍华裔书法理论家熊秉明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草论——三春堂狂草》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当代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先生的遗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为该社1992年8月出版的《书论——三春堂学书笔记》的姊妹篇。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2014年4月,李志敏书法艺术研讨会暨《草论》首发式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并成立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该会以研究李志敏书法艺术,推动中国书法传承发展为己任,聘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及杨辛、张振国、张辛、王岳川、周其凤、吴志攀、王子凯、王浩雷、刘小刚为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巩献田为会长,郭志全、叶元生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该书为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合集,分代序、草源、草体、草说、草规、草诀、草戒和草评八个部分、约八万字,是当代书论的经典之作。为便于读者阅读,现刊载该书部分文字内容,其全文和狂草影印版,请赏阅原书。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一)草源

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草书有成,必师造化。伯英、颠、素,不仅得造化之姿,且悟造化之理,故能出于造化而又能与造化争美也。

韩愈谓张旭:“有得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同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心境迥异,草自有别,宜焉。

刘熙载谓:“张长史悲喜双用,怀素悲喜双遣。”用遣各见其心,其哲思固不同也。但不可将颠草视为儒家书法,素草视为释家书法。书可达道,而道不等于书。道一而书可众彩纷呈。道限一彩,不成其道。验之于儒、道、释,莫不皆然。

包世臣云:“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书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此乃言二王父子书法主要源泉,非全面论其所师之出处。盖右军圆转处自亦承袭篆势,大令转折处自亦取法汉分也。

学书有得者,在能温故知新,日新又新,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肯定自我又否定自我也。

草书之妙,可思议又不可思议。寻本求源,固可思议。天机自发,又不可思议。虽作者亦难知其所以然也。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二)草体

章草起于秦末。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繁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草由易而速至难而迟,致用转而成艺矣。

今草创于汉代,至晋大行于世。究其原因,之一,章草已为今草开路,汉简中草书之活泼者已露新意;其二,晋世重三玄、尚风度,故其书如雅人盛士,韵味无穷;其三,书法世家“乃至父子争胜,兄弟竟爽”;其四,尺牍盛兴,互相陶然;其五,纸张广泛采用,更便于草之纵荡。

狂草之兴,亦时代使然。首先,汉晋已萌芽之大草,遇盛唐之壮气和狂歌狂舞之艺术氛围,飞腾奔驰,如虎添翼;其次,当时书论极富变革精神,书法求新,于草尤甚;再次,书法同道诗友之间互相影响;最后,由孔子论狂狷,司马论圣贤发愤,至韩愈论不平则鸣,狂草之理论基础日臻深厚。

草书之分为大小、狂与非狂,不可拘泥于字面含义。怀瓘《书断》云:“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二谓也,亦犹篆,周宣王时作,后有秦篆,分别而有大小之名。魏晋之间,一概呼为草,唯知音者乃能辨焉。”

章草尚古雅,小草尚清峻,狂草尚雄浑。小草以中和为则,狂草以非中和为则。但于违和、齐与补齐之理则一。无论其姿致如何,皆天人之合也。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三)草说

古之草说,精焉者必与大道相连。探哲人之高论,究草圣之奥理,可谓草说之精粹。

《非草书》,历代皆曰赵壹非草,未见异议。细审赵文,其所非者并不是草书,而是因小忽大,专务草书技法而不弘道兴世也。文章标题是否为赵自定,余深疑焉。

崔瑗《草书势》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规,圆不中矩。”草书法方圆,而又离方遁圆,超越自然而又契于自然。

索靖《草书势》云:“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八体,靡形不判。去繁存微,大象未乱。上理开元,下周谨案。”盖亦认为草书入于大象通于大道也。

虔礼《书谱》虽非专论草书,但可用于草书之处甚多。体会精深,字字珠玑。尤其可贵者在融合古之哲思与笔墨经验于一体,虚实兼备,文墨兼优。

怀瓘书论谓草书法象“制同造化,庶乎《周易》之体”,又谓草书“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孙张胥尊儒道两家之说。虔礼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怀瓘则以道家思想为主旨。怀瓘谈玄说微之精要处,虔礼未能到。

皎然《张伯高草书歌》云:“阳舒阴惨如有道。”此句殆可涵盖儒道两家思想,其斯为我国草书之两大源头也欤!

太极图,儒道门徒互争其发明权,而其理出于《易》,盖无疑焉。《易》之变易思想实为草书艺术最古之理论渊源。后世言草系统而深邃者,莫如熙载之《艺概》。是书大源在《易》,根极在道,深得从诗观书、从书观诗之妙,故涉及诗文部分,不妨作为书论读之。其有益于书,不下于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

《剑溪说诗又编》云:“裴 舞剑,其术不传,张旭草书如神,今又仿佛遇之,何酷似青莲诗也,笔力颓放,各肖其为人。”诗书画歌舞,理相通也。故学习书法,必须同时向姊妹艺术摄神取气。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四)草规

草规,草书技法也。欲求精熟,诚非易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论张长史书》云:“千变万状,虽左驰右骛,而不离乎绳矩之内。”“昔之圣人纵心而不逾规矩,妄行而蹈乎大方,亦犹是也。”圣人得道之境界,亦犹草书创作之理相境界。

草书用锋,正偏兼使,大家笔迹仍在,析之足破偏见。草书行笔速度,自张子以来,争论迭起。钱钟书提出“心舒手急”,以之释“匆匆不暇草书”,似可了此积案。然手之急速亦因人而异耳。草书用墨浓淡枯润,应如花乱飞,随其形势而不加安排。花色绚素,出于自然。有意装点,多半弄巧成拙。

《书概》云:“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愚谓:他书之言论,草书亦要无所不晓。又云:“不善言草【者】法意相害,善言草者法意相成。”此论诚是,惟不独草书然也。

虔礼云:“真以点画为形制,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制。”盖真之点画,规范严谨,借使转以别个性;草之点画,个性强烈,借使转以别形质。惟此一区别仅有相对意义。包世臣云:“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处)【发】形质之内。”

草书简淡,为难得之境。要使草书平淡高雅,当先求之胸次,如陶潜之“人淡如菊”,羲之之“清风(入)【出】袖,明月入怀”。狂草必以雄强恣雎为基调,情纵神飞,动人魂魄。非力大气盛者难至此一境界。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五)草诀

康有为云:“张长史告裴僘曰:倍加工学,临学书法,当自悟尔。可见昔人亦无奇特秘诀也。

山谷云:“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冯班云:“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功夫细也。此是要诀。”所谓诀,不外“功”字而已。

包世臣云:“余自得版本阁帖,笃嗜大令草书,乃悟吴郡不真而点画狼藉”一语,为无上秘诀,盖草书点画笔笔有意态,“无一粟米倒塌处。诗文不必句句求丽,草书则须笔笔求工。”

崔瑗《草书势》曰:“机微要妙,临时从宜,”草之佳者往往不待思虑而工,于此可见潜意识在草书创作【中】之巨大作用,但将草书归之于非理性可乎?巧使合宜,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观剑舞,望夏云,闻鼓吹,听江声,见担负正道,开悟纸途,何止于斯;大家所悟,何止一端。一观而悟,尚须再观再悟。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作者简介: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法协会(北大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早年求学武昌艺专,后常年授业北京大学。他工诗文,擅绘画,篆隶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和《草论》。是我国当代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与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

20世纪经典书论之《草论—三春堂狂草》|李志敏遗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