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贾宝玉禅语“你证我证……”

(2018-06-27 11:25:58)
  在第二十二回贾宝玉写了三句话: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了一句: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很多人看到这里,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百度了一下,解释的也不错,但是我知道,假如不明白的人,看了注解也不一定明白,因为这些禅语理解需要一点悟性。如果你了解庄子的学说,或者道家的思想,可能一看就看明白了。那么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呢?

  先说起因。起因是宝玉听了宝钗说给他的曲文,曲文的大概意思就是一个和尚剃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就有些感触。后来黛玉和湘云又在闹小矛盾,他去怎么劝也劝不听,他就回来写了这么几句话。先解读一下这四句话的意思。
  第一句:你证我证,心证意证。证是证什么呢,证的是第三句的立足境。什么是立足境?就是好的,对的,正确的。
  第二句:是无有证,斯可云证?这里我觉得是个问号,意思是有没有去证?什么样的才算证?斯可云证?
  第三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思是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去证明的。
这是贾宝玉的禅境,他认为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去证明的。
  林黛玉就续了第四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多人就开始乱猜了,其实她的意思就是,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好的这种感觉的,不需要立足境的。

  这就让人不理解,为什么好的东西是不需要好的这种感觉呢?
  下面就用生活中的一些现像来理解这种禅理。
  比如说你在比较冷的环境,那么你就要温暖,所以你认为最好的感觉就是温暖。但是当你在一个合适的温度里,是没有感觉的,你也不需要温暖。所以无感觉要更完美于有感觉。也就是说没有感觉比温暖的感觉要更好。
  再比如你呼吸的肺是完美的,那么它每天呼吸你是感觉不到的。但是有一天你感觉呼吸好舒服,好舒畅,说明你的肺有毛病了。肺的毛病让你呼吸不自然,然后你才会有舒服的感觉,一个完美的肺每天呼吸,你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所以无感觉要大于舒服的感觉。

  这样的例子太多,不多说,总之完美的东西你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

  贾宝玉的禅境还停留在有感觉的境界,就是有立足境。而林黛玉的禅境超过了贾宝玉,是无立足境。曹公怕别人看不懂,用宝钗之口说了个参禅的典故,有两首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贾宝玉境界)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林黛玉境界)
  所以林黛玉说的第四句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参禅的意思。这是生活的禅理,可以解释很多现像。比如说爱情,一般人认为完美的爱情应该是甜蜜的,浪漫的,或者激情的,总之是有感觉的。但是用这个禅理去解释,完美爱情应该是没有感觉的。这怎么去理解呢?比如你看到一个老公公老婆婆手拉手走路,你要问他们有没有爱的感觉,他们肯定是没有的,但是他们的爱是最完美的。很多恋人或者夫妻时间长了,对对方就没感觉了,就理解不了。其实是他们走向完美的一个步骤,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理解不了。西方科学家研究,相爱的人大脑会分泌爱情荷尔蒙,只在人体存在大约一年时间,于是大家都信了。为什么不用我们国学的禅理去理解呢,是不是很好理解呀。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是不是很有禅意呢?

  现在回到红楼梦。当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禅语的时候,她笑了,她懂了,她不像我们这种木瓜脑袋看不懂。她就拉了宝钗和湘云,问了贾宝玉一个问题:
  “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当时就回答不上来,湘云就说:“宝哥哥可输了!”那么我们现在知道标准答案,如果当时你是宝玉,你要怎么回答呢?至贵者宝,就要去想比宝还贵的东西,但是不能用价值恒量的东西,比如生命,时间之类的东西。至坚者玉,就要去想比玉还硬的东西,但是你感觉不到它坚硬的存在,大家自己去想。(原文:红楼梦贴吧






《红楼梦》的哲学境界----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是《红楼梦》中画龙点睛的大手笔。这8个字才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核和最高的哲学境界。是大于家国境界的宇宙境界。《红楼梦》的哲学重心是“无”的哲学,是“空”的哲学,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人物,第一个领悟到这一境界的,不是贾宝玉,而是大观园首席诗人林黛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记载了这一点。贾宝玉悟是悟了,他听到了薛宝钗推荐《点绛唇》套曲中的《寄生草》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联想起自己,先是喜得拍手画圈、称赞不已,后又“不觉泪下”,“不禁大哭起来”,感动之下,便提笔立占一偈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而次日林黛玉见到后觉得好是好,但还未尽善,便补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把宝玉还认为有一个主观存在的立足境,也根本否定了。这一彻底否定,正符合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的根本精神。

     林黛玉这一点拨,才算明心见性,击中要害,把贾宝玉的诗心提到大彻大悟大解脱的宇宙之境,也正是《好了歌》那个真正“了”的大自由、大自在之境。《红楼梦》是一部悟书,没有禅宗,没有慧能,就没有《红楼梦》。而《红楼梦》中的最高境界——“无立足境”,首先是林黛玉悟到的,然后才启迪了贾宝玉。一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生命,来到地球上走一回,还找什么“立足之境”?自由的生命天生是宇宙的漂泊者与流浪汉,永远没有行走的句号,哪能停下脚步经营自己的温柔之乡,迷恋那些犬马声色,牵挂那些耀眼桂冠。一旦牵挂,一旦迷恋,一旦经营浮华的立足之境,未免要陷入“浊泥世界”。

        林黛玉还没有达到陶渊明的境界。陶渊明怀着自足的心理回到他自己的田园,过他的诗酒自娱的生活,林黛玉却没有自足,她曾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然而实际上她并没有“干净”,因为她有立足境,与贾宝玉同证木石前盟便是她的立足境。绛珠仙草之沉沦尘世,本为“还泪”而来,它要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她爱贾宝玉,同时,她与贾宝玉所属的那个世界就连结在一起了。于是她不得不遭受沉沦之苦。

       黛玉说,什么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呢?“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看起来他们是讲读《庄子》、读禅宗的读书体会,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从什么眼光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从《山海经》出发的的眼光。那就叫“大荒无稽”,所谓“大荒山”,“无稽崖”。也就是说,她从“情”的眼光来看社会,从“空”的眼光来看社会,而不是从“色”的眼光看社会,不是从“成”功或者“失败”的眼光看社会。这种“无立足境”的眼光,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眼光。恰恰就是因为从这样的眼光出发,曹雪芹发现了我们对这个社会对生活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红楼梦》一开始就带着我们讨论“何处是故乡”的问题,讨论了故乡问题以后,又来讨论世界、历史和人。在这首诗里,曹雪芹把他的感想说得很明确。他说,如果我们只是从铁与火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我们看到的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回头想想,二十四史不都是在为那几个家族做嫁衣裳吗?所以《红楼梦》的这种眼光我们应该说呢他是非常准确的,就是因为这种眼光的出现,我们才可以重新定义世界,重新定义历史,重新定义人本身。所以,《红楼梦的情的觉醒,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人性的觉醒。

 
    《悦心集》卷四无名氏《醒世歌》曰:“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沓沓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深夜听了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思量看,便是南柯一梦中。”这首诗堪与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是相通的。这里不妨下一案语:好便是空,了也是空。2ux3Z]1{r XB6q

    释迦牟尼、曹雪芹、爱因斯坦都有一双大慧眼或者说都有一双“天眼”,这就是宇宙的大观极境眼睛。曹雪芹的“大观”眼睛化入作品,便造成《红楼梦》的宇宙境界。在“大观”眼睛之下,所有的世俗概念、世俗尺度全都变了。一切都被重新定义。所以《红楼梦》一开篇就重新定义“故乡”,而通篇则重新定义世界,重新定义历史,重新定义人。故乡在哪里?龟缩在“家国”中的人只知地图上的一个出生点,“反认他乡是故乡”,不知道故乡在广阔无边的大浩瀚之中,你到地球上来只是到他乡走一遭,只是个过客,怎么反把匆匆的过处当作故乡、当作立足之处呢?把过境当作立足之境,自然就要反客为主,自然就要欲望膨胀,占山为王,占地为主,自然就要夜以继日地争夺金银满箱、妻妾成群的浮华境遇。  桃源居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