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开发区第一小学 黄怀抒
2014年12月7日至11日,在我区音乐科教研员陈文娟的带领下,我区十多位音乐老师一同参加了在深圳市举行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三年一届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是全国最高规格的音乐教学观摩活动,相当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奥林匹克。参加竞赛展示的二十一节课,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演唱、合唱、器乐听赏、民歌欣赏、歌曲改编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我们大开眼界,感受到音乐课堂别具一格的新魅力!
每位执教者都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其中《母鸡叫咯咯》、《美丽的夏牧场》、《打枣》、《赶圩归来阿哩哩》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执教者普遍具有很扎实很深厚的基本功,钢琴、演唱、舞蹈,甚至其他的器乐水平(如《打枣》一课的唢呐)都很高,课堂组织、引导、调控能力很强,从课程引申的人文素养底子也很丰厚,多媒体制作及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教师非常关注对学生歌唱技能的培养,在音准方面有具体的指导,能看到清晰的教唱过程,真正将音乐学科特点落到了实处。
欣赏课型有七节,涵盖了中外器乐曲、民歌等。来自深圳余快老师的《美丽的夏牧场》让在座的音乐老师都非常感动,余老师是一位怀孕8个月的“准妈妈”,她腹中的宝宝一路伴随着她从市赛到省赛到冲入全国决赛。余老师对该课教材研究透彻,课程设计紧凑之中又环环相扣,她优美的歌曲和律动示范带领学生进入哈萨克族浓郁的民族氛围中,用简单自然的方式就带动学生进入了多声部的奇妙音乐世界中,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母鸡叫咯咯》这节课,授课教师解翔在传统运用钢琴的基础上,就借用现代爵士乐奏出了不同的音乐情境。她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更是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获得了全场教师们的热烈掌声。短短的40分钟,由于解老师合理智慧的引导和设计安排,学生不仅学会了新歌,学会用竖笛吹走3、5两个音,并且可以为歌曲做伴奏,用3、5两个音创作新歌,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打枣》的马红磊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他运用吹奏唢呐、咔腔和口弦子三种乐器的手段引入新课,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并通过灵活运用民族乐器唢呐、咔腔、口弦子,形象刻画了年轻人、小女孩和老爷爷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奇佳的教学效果。来自江苏南通的冯星星老师的一堂《打麦号子》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发自肺腑的欢呼声,课堂中这位活力四射的男老师以优美的语言、幽默的轻松感引领中着学生们,将一领众合这种口口相传的民歌特色表现得相当。另一堂安徽合肥老师的《划龙船》,教学设计清晰,音乐作品特性突出,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又用体验检验认知。教师的指挥手势动作大方、意图明了,学生和教师配合十分默契。本次活动还有一堂精彩的歌曲改编课《赶圩归来阿哩哩》。《赶圩归来阿哩哩》是山东省济南市的王晓老师上的一节非常规的唱歌课,这是节紧紧围绕“音乐本体”进行有效创作教学的课例。王老师声情并茂,引导贴切自然又不失风趣幽默,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巨大热忱。学生在老师情境性的引导下将歌曲进行改编演唱表现。歌曲的改编力求表现歌曲的彝族音乐风格特色和歌曲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绪特点,改变歌词、改变速度、改变节奏。歌曲改编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加入了学生较为熟悉和喜欢的摇滚风,激发了学生的创编和表现激情,让老师们看到了民歌改编后也可以如此韵味十足,更看到了孩子们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趣和音乐天赋。
组委会邀请的专家评委都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主编以及来自各省的一线专家评委。专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竞赛课进行了点评,更综合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现场培训和现场答疑解惑。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的建议是: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规律。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音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郑莉提出对竞赛课不要过度设计,不要过度分析二颇花了乐曲的整体性,要讲究“大道至简”。深圳教育学会体卫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沛然提出,不要死背教案,设问要有意义,指向性要明确,语言要规范。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谢嘉幸教授对音乐课中的体验与认知关系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提出“认知是伴随体验出现,认知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体验是检验认知的标准”的观点。提醒教师注意从学生出发,重视音乐体验的教学方式。
这次音乐盛会让我们零距离欣赏到了一堂堂精彩的课例,我们在感叹参赛教师全面而精湛的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被台上绽放出音乐活力的学生们深深打动。回到学校,回归课堂,希望自己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尝试运用到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和完善音乐教学,从而牵动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意境中感受音乐,引领学生们更加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