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93期: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二

(2020-04-15 10:57:13)
分类: 高考复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一

二、文化知识

(一)教材内容

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历代因之。也指被推荐的士人。

黎民:”“百姓之意。也称蒸黎”“黎元等。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氓隶:被奴役的平民。

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巫医: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跨两脚为

神明:天地间神的总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人的精神。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六艺: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四海:泛指天下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隋唐时也指中亚粟特人。汉以后泛指外国人。

蛮夷: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南以东的少数民族。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鞭笞:古刑罚,用鞭子抽打

风骚: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体态俊俏美好如《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也指人风流放荡。

新正:农历新年正月。

阴司:指阴间。

(二)对接训练

1.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官员应离职家居守丧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官员遭遇父母离世本应弃官归家守丧但因朝廷留用可不归家服丧着素服处理公务。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考绩优异的官员因百姓乞留可提升官级或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A【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2.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20岁、女15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表示授予官职表示兼任官职均表示代理官职则表示暂代官职。

C.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答案】B【解析】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是贬。

C.古人坐姿有多种席地而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答案】C【解析】古人席地而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4.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小山眉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中的严妆指简单的梳洗打扮。刘兰芝遭遣归自然无心打扮。

【答案】D【解析】严妆即盛装仔细地梳妆打扮。

5.下列句子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答案】A【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6.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  的称呼。

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之后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  )的考虑。

古代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有(  )。

古人的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  )对比鲜明。

【答案】成年后步入社会时 尊重 笔名、艺名 反义相对

7.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河内:中国古代地方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河内广义泛指  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古汉语中明年  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左迁:犹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汉代时贵右  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黄初: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丕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  称为改元

【答案】黄河 第二年 贱左 改用新的年号

8.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称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谪之意。如《岳阳楼记》中  一句就是例子。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其中的的意思是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  )。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  )。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

【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弟弟敬重兄长 最高学府 户部尚书

9.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古时行军以  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六经》指《诗》《书》《礼》《易》(  )《春秋》六部经书。

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礼部的副长官是(  )。

追赠古代皇帝给(  )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答案】三十里 《乐》 礼部侍郎 已死

10.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统治者执掌政权用事官吏到职办公  两词中的均指政事。

  )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执事一词含义众多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敬称。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  )。

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  )如巡幸等。

【答案】视事 东宫 您 到某地去

第93期: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知识梳理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