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高考专题】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2):《师说》

分类: 高考复习 |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2):《师说》
一、重点实词释义
古之学者(
嗟乎!师道(
圣人无常(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师者,所以传道(
2.或师焉,或(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
7.韩愈《师说》中“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
11.韩愈《师说》中用“
12.韩愈《师说》中用“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的结果是“,”。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7.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8.(2018年高考全国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19.(2019年高考全国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释义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义)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
嗟乎!师道(传统)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还,尚且)从师而问焉;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把……做为老师,名词的意动)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类),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代散文,古今异义),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赠予)之。
二、
1.受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9.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10.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2.闻道有先后
13.余嘉其能行古道
14.是故无贵无贱
15.是故圣益圣
16.闻道有先后
17.小学而大遗
18.好古文
19.小学而大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