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高考专题研究】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知识梳理二

分类: 课题研究 |
二、文化知识
(一)教材内容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郡县: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也是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一带。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五音: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亚父:尊敬仅次于对待父亲的人。项羽尊谋士范增为“亚父”。
仲父:古代称父亲的大弟。齐桓公尊辅佐其创立霸业的管仲为“仲父”。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褒拜,即报拜,再拜是也。
(二)对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解说涉及相关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使之互相对应,这便是所谓的“分野”。古人笔下“星分翼轸”就与分野有关。
B.古人讲一年中的四季依次细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C.数九寒冬是汉族民间谚语,意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进入寒冬,每九天为“一九”,而以“一九”为最冷。
D.商朝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
【答案】C【解析】“三九”最冷。
2.下列解说涉及相关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旦暮、晨昏并举的现象。
B.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古代众多的节日中第一个节日是“元旦”,也就是现在的正月初一。
C.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D.“七夕”节,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此日晚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这晚妇女们在庭院里摆出针线及瓜果酒水向织女“乞巧”,所以又称“织女节”。
【答案】D【解析】“七夕”不是“织女节”,而是“乞巧节”。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对某些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的嘲讽之词。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答案】C【解析】不是汉朝,是秦朝。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在唐代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黔中道、浙江道、岭南道。
B.路,是宋代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C.省,最早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简称“行省”,后来简称“省”。
D.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设有都督府与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路,宋代府隶属于道。
【答案】D【解析】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曾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悉的例子。
B.秦代皇帝之下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御史大夫掌全国军事。
C.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D.东汉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答案】B【解析】太尉与御史大夫的职权说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