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距离理县县城24公里,距成都180公里,属理县四大建制镇之一。古为氐羌之地,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隘口的大唐边陲重镇,薛城古镇有筹边楼、箭山寨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地开始了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于是薛城也成了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5.12”地震之前,老317国道线穿镇而过,震后改建的新国道在小镇的河对岸与古镇隔岸相望,薛城古镇恢复了昔日的宁静。薛城镇是以羌为主的羌、藏、汉杂居区。薛城古镇是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是孟屯河谷风景区的入口,是蒲溪、木卡、上孟、下孟等地的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东接木卡,南靠蒲溪,西倚甘堡,北通下、上孟,下辖11个村和一个居委会。

由于地震之后重建,现在的薛城古镇看起来更像是新修的仿古城,不过从历史来看,薛城的历史确实十分悠久,唐、宋、元、明、清朝,它一直都是州县所在地,同时,这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大唐的边防重镇。最早在隋开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戎,唐贞观二年(628年)置薛城县;五代孟蜀置保宁县。明供武六年(1373年)去“宁”字称保县,东西叫宁江门,西面叫伏羌门。乾隆十七年后置理番直隶厅,撤保县。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理番县,1946年改名为薛城镇。

薛城之所以成为古代的军事重镇,是因为它位居高山之间的隘口,一边是是熊耳山,一边是笔架山,杂谷脑河流顺着古镇前流过。小镇四周群山环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险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薛城的特别景色,历来有“熊耳秋风”、“笔架献奇”、“狮头望月”、“陇山古雪”、“沦水东流”、“石门遗响”、“箭山晚照”、“夷关暮茄”、“古灯夜明”、“封侯挂印”等薛城十景。

薛城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筹边楼”,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伊莎贝拉•伯德所著的《长江流域旅行记》(The Yangze
Valley And
Beyond)一书中,封面的照片就是这座建于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30年)的筹边楼,筹边楼是剑南道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筹划川西防务所建,当时唐蕃对峙,他率领将士在此楼进行戒备,筹划边关事务,于是得名“筹边楼”,它距今已有1180多年的历史。

要进入筹边楼,首先要进入薛城民俗博物馆,我们去的时候,有幸博物馆开门了,进入一扇红色的唐代风格的大门,穿过博物馆的大院,管理人员专门给我们打开了锁住的筹边楼,我们才得以进入楼上看个仔细。

筹边楼的楼体都是石块垒起来的,台阶也是大的石块建造,感觉非常结实。据管理人员给我们介绍,筹边楼本来不在此地,对河对面,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筹边楼被大水淹没,后来经过迁移到此处。从上楼的台阶来看,边上的栏杆似乎都经过重修。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筹边楼部分受损,理县对其进行了维修。

上了筹边楼,就能看到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的介绍,李德裕字文饶,唐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名臣李吉甫之子。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直至宰相位。政治上力主削弱藩镇势力,重用公卿子弟。唐文宗太和年间任西川节度使时,正值唐蕃边境战事不断。李德裕到此,在薛城修建“筹边楼”,以筹划边事。
李德裕遍访熟悉功事的人,以山川、道路、城邑之险易远近绘图,乃筑城堡、积粮、运粟以赈饥民,招青年和土兵日益精炼,保边境平安。当地居民称为“观音堂”。据史料记载,公元830年,唐蕃对峙时,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于维州建筹边楼,其目的是筹措边事,重守边防。筹边楼为自唐宋以来,边疆大吏出奇划策之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筹边楼主体建筑为两层单檐歇山式,高十余米,石梯盘旋,朱栏环立。第一层为正殿,第二层是观音殿,楼内四周板壁及顶部望板皆彩绘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多为李德裕筹边故事,如商讨军事、演练兵士、山川地形等。

无法想象,此楼所经受的遭遇。据说在1951年,薛城民贸公司将筹边楼作为仓库,1963年筹边楼失火,才迁走仓库,文革期间,筹边楼惨遭破坏,许多文物都被洗劫一空。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政协委员雷伯和等四位老人等提议,重新维修筹边楼。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理县,在薛城的梓潼宫等地发生激烈战斗,还在薛城镇建立过红军的造币厂、被服厂、红军医院等,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红四方面军建立苏区决策的时候,也是在筹边楼上,经此楼北上翻雪山、过草地、留下长征足迹,为解放边疆建立新中国铺平道路,正因如此,薛城古镇也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走到楼外的围栏,可以俯瞰整个薛城古镇,不知道当年女诗人薛涛的诗词是否就在筹边楼写下的?据史料记载,蜀中女诗人薛涛当年发配边关,写下了“凭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的诗句。

筹边楼的下方,就是薛城民俗博物馆。该馆是在原将军楼,“5.12”汶川大地震受损后进行修复,为保护和传承薛城的藏羌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修建了薛城民俗博物馆。包括将军庙、临江楼、大门、河边走廊亭、桥廊等建筑,共计700多平方米。

古镇的老街叫做顺城街,用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两旁的店铺和人家是仿古的木质建筑物,据说是大唐的建筑风格,可惜给人感觉像是新修的古镇,这些也应该是“5.12”大地震之后重建的。

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旺季,除我们几个人之外,薛城古镇几乎没有游客,街道干净而安静,偶尔看见当地居民穿着藏族或者羌族的民族服装悄然走过。

也许是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是节日刚过,游客都走了,当地人在休假,除了几家杂货店之外,街道上的店铺大多数没有开门,显得有点萧条。但是如果在这里呆上几天,倒是非常不错的感觉。

薛城老街上,也有住的人家,我们选择了一家“财福居”的人家,走进去了看了看。

进去之后,没见到住户的人,小院落干净而整洁,像是没住过人似的,不知道是不是当地的居民家,猛一看有点像是客栈。因为无人,所以也不敢进入屋内。

在街道的中间,有几个出口,写着景点的名称,“陇山古雪”、“沦水东流”、“石门遗响”、“箭山晚照”等等,但这些道路都是直接通往山上,估计要上山才能欣赏到这些美景。

中午,我们在古镇吃了一餐饭,非常便宜。由于地域原因,薛城地区主产玉米、小麦、荞麦和马铃薯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美食。“玉米面做的‘麦粒子’‘搅团’‘蒸蒸饭’‘金裹银’‘面汤圆’‘刀片子馍馍’等都是咱们薛城古镇的传统美食。”

薛城古镇还有各种风味小吃小菜,如盐韭菜、蒜白菜、豆腐乳、水豆豉、土豆花、酸圆根等。在酒席上有摆“九大碗”和干盘子拼盘、压桌菜、洋芋糍粑、腊肉、香猪腿、香肠、刺龙苞、驴耳韭、野山菌、核桃花等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绿色菜品应有尽有。

街道上,过去的老建筑随处可见,虽然有些修缮或者重建,不过依旧保留了当年的大唐建筑风格。石头加上木质结构,原始古朴,但又坚实耐用。

薛城古镇经过了改造,在依托古镇的基础之上,开发了原有的茶马古道,并且改造了薛城古镇、大唐遗风另两个景点的建设,完成筹边楼修葺和红军石刻标语抢救工程,安装仿唐式路灯和灯笼,打造文化浮雕墙,

据说整个薛城古镇含有大唐的遗风,有些介绍称薛城是大堂的边陲重镇。当然新修建的建筑很难再现当年的风采,不过,在一些建筑物中,过去老的石刻隐约镶嵌在其中,如果有时间,可以慢慢去欣赏。

这条向上的巷子,据说是过去的衙门街,也就是说当年的衙门都是建造在这里。现在看来,不过是几间石头垒起来的小房屋。

薛城古镇海拔1647米,这些建筑物是建在半山腰上,因为是老镇,已经没多少人居住在此。山下是薛城的新镇,边上就是新的317国道,更多的薛城人都搬迁到下面的新镇。对面山上,据说有一条茶马古道,问了一下当地人,据说要走很长时间,所以未能去体验一下茶马古道的风情。

细看这些老建筑的墙面,都是本地的石块垒起来的,经过风吹雨打,还是那么牢固。较场村,位于薛城古镇,形成了“镇中村、村中镇”的格局。

较场村有农户124户、人口358人,主要是藏族、羌族和汉族,民间娱乐风情浓郁,混合着各族的特色。薛城至今保留着完整的龙灯、舞狮制作和戏耍技艺。薛城世代聚居着藏羌两种主体民族,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每逢客人来时或节日到来,男女老少会着上艳丽的民族服装,唱山歌、喝咂酒,跳起欢乐的锅庄。

老街的尽头,看到了一个厚厚的石头砌成的墙,街道左面墙体条石上还刻有标语,是当年红军写的口号“蒋军士兵门,你们拖枪过来参加红军!”;右侧墙体上,写着“共产党万岁!”。再走向前过去,就是一座城门,叫做宁江门。

宁江门,始建于明代,后因毁于战火,于清代重建,是清代理藩府城址保存较为完好的遗迹。城门宽2.75米,高6.5米,呈拱形顶,均由条石砌成。城门洞题记年代为“乾隆五年”,上有修筑时所刻“宁江门、保障边陲”,城门洞的上方可以看见当年红军石刻标语:“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

据薛城本地67岁的寇仁义老人介绍,
“在薛城一带,就有近400人参加红军,其中大多数为革命牺牲,解放后回到家乡的只有不到10人。”现在,住在薛城的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过红军,从没有人说过后悔。

我们离开薛城的时候,走出宁江门,看见背后就是笔架山,右前方就是熊耳山,北临薛城边上的杂谷脑河。如果伫立在城楼上,可感受到唐代诗人薛涛佳句:“梓橦塔下南沟水,笔架奇峰穿入云,高登熊耳望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从薛城古镇继续驱车向前,就是藏羌文化走廊,甘堡藏寨、毕棚沟、古尔沟、米亚罗,还有很多有精彩的地方和美景。
PS:本文的历史介绍引用了部分网站关于薛城的文字介绍。
提供最新旅行资讯,请关注我的微博: @行者老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