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谁都知道,这首歌曲是闻名海外的中国传统民歌《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里的主题曲。但是,你知道内蒙古草原的敖包是什么吗?
1953年拍摄《草原上的人们》的时候,那个敖包又在哪里呢?

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玛尼堆,在内蒙古草原上,常常也可以看见一些山顶或丘陵上,有一处处用石块垒起的形似玛尼堆的石堆,一般是在圆形或者圆顶方形基座上插一些幡杆或树枝,上面挂着各色经幡或绸布彩条。这就是内蒙古草原的“敖包”。
那么内蒙古最有名的敖包在哪里呢?据说当年拍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时候,选择的敖包是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的草原上,也是现在旅行的人们去得最多的敖包之一。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的敖包山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中心,坐飞机到海拉尔的东山机场,然后再坐车行驶大约45公里,就能到达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旅游区。

我们到达旅游区大门的时候,牧民们早已盛装列队欢迎,姑娘们手托哈达,端着马奶子酒,迎接各地的客人。在草原的民歌声中,她们向客人献上哈达,敬上一碗酒。这一下可让我发愁的是,我已禁白酒多年,主人敬酒,客人不喝也是件不礼貌的事情。

情急之中,我拿出了相机,跑到欢迎队伍的外面,给他们拍照。我们去的不管男男女女,真的是每人都喝了一碗马奶子酒,这个碗远远比酒杯要大得很多,不过为了表示礼貌,全部的人都喝了一碗,很多人喝完之后都是面红耳赤,虽然步履阑珊,不过却兴奋不已。

第一件事,当然就是看看传说中的敖包是什么样子。在远处的敖包山顶上,我们看到仰慕已久的敖包,中间一个大的敖包,左右各有六个小的敖包,在一片绿色的山坡衬托之下,显得格外庄重。“敖包”是蒙古语,翻译为“堆子”、“脑包”或者“鄂博”,意思是木、石、土堆。敖包一般均建于风水较好,草场肥沃的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常常用石头堆成敖包,作为的路标,后来逐步演变成祭神和祈求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地方。牧民们外出远行,路经敖包时,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在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沙土后,才上马继续前行。以前遍布内蒙古草原各地,所以内蒙古各地都有敖包。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蒙古族人都要举行祭敖包的传统祭祀活动,附近的牧民每年都要到敖包祭拜,祈祷人畜兴旺。方圆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骑马或驾车携带着哈达、酒和奶制品等祭品。还要请喇嘛前来诵经文……。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们则借此聚会,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的来由。
在敖包山前,排放着一大排“勒勒车”,说起“勒勒车”,就是一种木制的板车,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的牧民们在游牧的时候,用马拉着“勒勒车”,车上装着帐篷和全部的生活用品到处迁徙。据说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民的丧葬一直是天葬,就是将尸体放在“勒勒车”,到处游牧,什么时候尸体掉下去了,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

我们住的地方远看都是一个个的蒙古包,其实是做成蒙古包形状的房屋,里面空调、浴室一应俱全,不过外观跟真的蒙古包很相似,与自然的草原景色很协调,不会像现代建筑物那么突兀。站在我们的
“蒙古包”房间的门口,就能看到一片大草原,夕阳下,弯弯曲曲的依敏河环绕着草原,马和奶牛自由地行走在草原上,吃着甜美的花草。

晚上,我们在月光下徒步到附近的牧民帐篷,吃着正宗的烤羊肉,喝着马奶子酒,听着动听的草原民歌,看着美丽的夜色,呼吸着草原清新的气息,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美丽。蓝色夜空下,一轮明月挂在天上,与远处的蒙古包遥相呼应,好久没有这样静默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据说《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也是在一个十五的晚上,月挂中天,酒后独自漫步在河畔,草原上一首古老而美妙的东蒙民歌《韩秀英》隐约回荡在耳边,于是他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优美的《敖包相会》就此诞生了,一直传唱至今。

第二天凌晨五点不到,天还是黑的,寒风习习,大家穿着羽绒服爬到了敖包山上,就在敖包面前支起了三角架,静静地等待着日出。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看见日光穿过云层显露出来,依敏河像一条金丝带向我们延伸过来,运出的群山隐约可见,渐渐地阳光洒向辽阔的大草原,四处一片翠绿。难怪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草原上的人们》的时候,将拍摄的外景地选在了这里。

返回的途中,我们在车上观看电视剧《成吉思汗》,当我们经过了白桦林和油菜地的时候,随着一声惊呼,大家赶紧从历史中惊醒过来,纷纷拿起相机,下车拍照,如果说草原的绿色看得太久了,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的话,那么白桦林和油菜地的点缀,会再一次挑起了大家的视觉神经,让我们感叹草原的多彩的美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