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与唐胤村落
(2017-07-01 10:38:2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无梦到徽州 |
歙县棠樾村的得名是为了纪念汪公大帝汪华。棠樾在宋以前,就有汪、董、姚、张等姓居住,原来的村名称作“唐越”。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农具与墓碑上都能见到。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的恩荣,取名“唐越”,“越”唐代,“越”是指“越国公”汪华,他不但是汪姓的族神,还是徽州最主要的地方神。在民间,他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
被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人”的汪华(586-649),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字国辅,又字英发,绩溪县登源村(隋唐时属歙县)人。汪华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养在歙县舅父家中,并应募成为护郡兵丁。由于智勇过人,汪华渐渐在郡兵中显露头角,成为郡兵的精神领袖,深受将士拥护。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审时度势后策划了一场兵变,推翻了歙州隋朝官员,占领了全州。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又连克宣、杭、睦、婺、饶五州,大得民心。于是,他拥六州之地,自称吴王,并颁布一系列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六州百姓得以在乱世安居乐业。
公元621年,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上表请求归附,被任命为六州总管府总管、歙州刺史,封为上柱国越国公。此举“不斗一民,不烦一旅”,又为新安百姓避免了一场血刃之灾,因而被罗愿称为“王之大节”。公元624年,汪华奉诏进京,任忠武将军等职。唐太宗征辽时,一度委任汪华为九宫留守。汪华于公元649年病逝于长安。3年后,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徽州各地都建有祭祀汪公的汪公庙。棠樾的汪王庙原来建在棠樾的龙山上,又称“龙山庙”。棠樾鲍氏和汪华是有渊源的,隋末汪华起兵保卫六州时,姐夫鲍安国大力佐助他。鲍安国是东晋新安太守鲍弘的后代,居住在歙县城西门,他的千顷良田大多分布在丰乐河的两岸,依赖鲍南竭自流灌溉。鲍安国兄弟3人与堂兄弟7人全族300余人同屋居住,同灶吃饭,当时人称“十安堂”。在隋末大业之乱时豪杰蜂起,鲍安国响应汪华起兵,号召全族捐出家财,招募义勇,佐助汪华,保障家乡。鲍安国屯兵在金龟坦,时人称为“鲍屯”,“鲍屯”在歙县城西l5里,与棠樾隔河相望。汪华归唐后被封为越国公,鲍安国也被封为总管府司马。
南宋建炎年间,鲍安国的后人、在徽州府任“文学”职官的鲍荣,看到棠樾环境很好,便在棠樾坪头建了一所别墅——掌书园,生前还把早逝的妻子葬在园内,即今村中之鲍氏始祖墓园。鲍荣的曾孙鲍居美将全家从徽州府城西隅搬到棠樾来,开始了规模宏远的村业。鲍居美明智有断,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到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棠樾村中的生产、生活设施都有了良好的基础。鲍姓迁入使“唐越”成为主要的家族聚住地后,依照徽州的惯例,改名不改音,同时雅化,将村名改为“棠樾”。“棠樾”二字,来源于《诗经·召南·甘棠》篇周贤伯的故事。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翻译过来就是:枝叶蔽塞而茂盛的甜美棠梨,请不要剪割不要砍伐,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草舍;枝叶蔽塞而茂盛的甜美棠梨,请不要剪割不要毁坏,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休憩处;枝叶蔽塞而茂盛的甜美棠梨,请不要剪割不要跪拜,因为那曾经是召伯的解脱处。这是一首怀念辅佐周文王的召伯的山歌。召伯推行文王政令,深人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人“爱屋及乌”,特意保护那棵甘棠,让它枝叶茂盛,清荫满地。歌中没有直接描写召伯的事迹,没有说召伯怎样爱护人民,也没有说召伯做了什么对人民有利的事,而是通过描写甘棠来表示人们对召伯的怀念。召伯在甘棠树下死后,只是在那里修建了一个简单的墓,过了几年,甘棠树很茂盛地长大,遮蔽了召伯的坟墓,人们于是来剪割和砍伐。而这首诗却劝告人们不要剪割和砍伐,其目的就是要保持自然的形态。
这首诗中,“棠荫”一词意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树荫。因此“棠樾”作为鲍氏聚居地的村名,有多层含义:一是纪念鲍氏祖先在隋末大业之乱时佐助汪华,攻占宣、杭、睦、婺、饶、歙六州,保障家乡,像召伯辅佐文王一样,深入民间,为民造福。二是让鲍氏子孙要牢守祖宗“德政”,在祖宗的德政荫蔽之下勤勉奋发,光宗耀祖。三是要子孙保护村中的树木,让村居环境顺应自然、亲和山水,保住风水佳地的永久不衰。时光荏苒,鲍姓将棠樾改名,为后代的发展讨了好彩头。几百年后,鲍氏族人果然是根深树大,支脉繁茂,遮蔽一地,富甲一方。
明代鲍泰(希止)在《龙山庙记》里说:“棠樾里日慈孝;北去槐塘里曰状元,稠墅里曰绣衣;南去则西溪双桥里曰贞白,是皆因其人有其德以名其里。”南宋末年,棠樾的鲍宗岩、鲍寿孙父子争死的事迹被载入宋史,因此称棠樾鲍氏为“慈孝鲍氏”,棠樾又称“慈孝里”。
唐模村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汪叔举创建的,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汪华的后裔迁回唐模。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那里有太祖汪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汪思立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因而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努力,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后唐年问,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的恩荣,决定按盛唐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北宋元祜二年(1087),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村的汪姓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他们不忘女声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
在歙县西乡有一民谚云:唐模棠樾,饿死情愿。民谚不仅指这一对兄弟村落村居环境优美和经济富庶,而且暗示它们的得名都是为了纪念徽州汪姓的族神汪公大帝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