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山有“灵”

(2017-06-07 05:51:03)
标签:

文化

分类: 无梦到徽州

灵山说其为山不过是海拔600米的山包,它坐落在山川灵秀的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的北面,面朝西南而居,距灵山村约五华里,属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南麓山脉。它与丰山二水交汇处便是传说中的“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的灵山村。古朴秀丽的小山村环绕丰溪两岸,顺溪就势,山环水绕,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

灵山村,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二十二都一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灵山以方氏为主,自后唐方杰兴迁居灵山,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方姓来此定居后,宗族兴盛,尚文重教,历代为仕为儒为商的,不胜枚举。灵山村头水口处巍峨凌空的天尊阁、跨溪而建的灵阳桥、断壁残垣规模依旧的五福庙、庙边由皇帝御赐树种而今老态龙钟的苦丁树,以及高大古拙的“翰苑”坊,无不述说着这座古村落昔日的辉煌。

灵山方姓始祖是轩辕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灵山天尊阁和方氏祠堂悬挂的雷祖像,就是方雷之像。“天尊阁”,又称“雷祖庙”,系明代洪武年间方圣安、方圣平、方圣功三兄弟共建。该阁建在灵山水口灵阳桥右边,故又称“水口庙”。天尊阁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阁内天花板彩绘,颜色鲜艳,图案精致。大殿上题联云:“钟声半逐前溪去,山色都随彼岸来。”又联云:“殿阁钟山川灵秀,水声喷谷口澄鲜。”“雷祖宣恩烈山显赫时如在,云孙报德灵阳斋敬口常开”。

灵山村头是斑驳古朴的灵阳桥,沿桥而上便是一色粗麻花岗岩石铺就的村街――灵山街,又称凤凰街。这是一条临溪傍屋的水街,右边开阔进深不过十丈,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面溪而建,房屋之间偶尔间隔有很窄的小巷内通。当地人为了拓宽街道,减少占地,沿溪铺就的麻石条悬空凸出在涧面尺余,增加了街道的宽度。临街所说的“丰溪河”不过是一米宽左右的山涧,涧深有丈许,沿街几步即见长约八九上十尺的三五根粗麻花岗岩石条架成的石桥,将隔涧相望的街屋相连。灵山街大约有二、三华里长,涧上架有石桥十几座。

沿灵山之水逆流而上,便到了灵山的脚下。应该说灵山并没有风景名胜的黄山著名,也没有道家圣地齐云山显赫。然而,在千山万壑中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灵山村古老的沧桑。

灵山无处不透出“灵”性。且不说满山遍野的松柏、紫薇和郁郁葱葱数也数不清的灌木丛,也不说那虚幻缥缈宛若轻纱薄幔的乳色山雾,单就那突隐忽现的嶙峋怪石便给你一种身临仙境的妙感。沿着逶迤起伏的山岭,穿过密不透风的千亩竹海,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猛然发觉出现在眼前的是千奇百怪的悬崖峭壁。有的像雄狮飞跃,有的像猛虎出山,有的像仙妃弹琴,有的像雄鸡长鸣,惟妙惟肖,百看不厌,使你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丰溪”山涧落差很大,故采取梯级筑坝的方式缓冲水势,蓄积用水。坝高有的高达丈余,山泉飞泻,瀑布高悬,随四季变化,演奏着美妙动听的乐曲。春夏季节,水流湍急,其声震耳,有如万马奔腾之势;秋冬之时,水清流缓,叮铛作响,有如轻歌曼舞之情。沿灵山水街而上,过方氏宗祠,就到了隔溪相望的“观音前”,传说先祖拜谒的观音菩萨曾设在对岸凹进的石塌岩里。菩萨不知何时被毁,但菩萨底座依稀可辩。用粗麻花岗岩石条搭架建在山涧上九平方米见方的庙址犹存。出村头,“丰溪”右折,由原来的南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灵山山脉的灵山之水便在此从东往西直泄而下,这是典型的东水西流。按风水理论:东水西流,富贵两头。丰山之水北流而来与灵山之水汇合左转,穿过凤凰街,蜿蜒西去。

灵山“灵性”还在于它有一大奇观。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的“灵火”。农历六七月,到灵山看“灵火”十分诱人。灵山富含磷矿物质,受阳光的强烈照射,每到夜晚,碧绿的磷火,三、五一簇,四、六一堆,一闪一眨,飘浮不定,的确是一大奇观。

如果说灵山的“灵性”仅在于她的婀娜多姿和千奇百怪的景观,那便是一种浮浅的认识,更丰富的内涵多是它的历史函括着多位名人圣贤佚事和人文史说。

一是灵山的雷祖庙会,又称“水口庙会”,是灵山最兴旺,历史最悠久的农副产品交易的盛会。据许承尧著《歙事闲谭》卷十六《灵山雷祖》云:“戴莲花《鹂砭轩质言》卷四云:徽州歙县灵山,供雷祖极灵。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焚香者络绎于道,山顶村氓百馀家,皆好善布施,客民食宿不取值。家置茶具一,人人饮不禁。有窃物者,辄自扑,不能挟以遁也。对山有高罔顶,横竹筒长尺许,空洞无物。是日自出卷轴,悬筒末,金身朱喙,宛然神容。愚民瞻仰以万计,咸拜跪怠容,至一时许乃没。”“同治中,发逆扰徽属,僧夜梦神语云:‘乱人且至,盍埋我山冈下,深三尺,当免劫。’僧惊寤,如神指,已亦避乱山中。未几,贼大至,寺院焚毁殆尽。闻灵山异,掘之,甫及尺,霹雳出地中,掘者尽仆,筒飞去,入黄山不见。逾年,贼平,僧始归。又梦神语曰:‘我在黄山某冈下,今事靖,可迎我归也。’众具卤簿往觅,筒果在,迎之归。至今灵如故。”

二是遗址遗迹均与历史名流相关。漫步在灵山上,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当年读书的“石山精舍馆”遗址依稀可辨,灵山寺旁李善长捐建的“报德庵”,其匾亦见残存。据明史史载:李善长(1314-1390年),明代歙县人,年少时曾在灵山“石山精舍”书馆读书。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阳参加朱元璋起义,担任幕府掌书记,主管饷粮,参与机要,深得朱元璋信任,历任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凡军国要务之议决,无不参与其中。朱元璋征战于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转调兵饷之事鲜有乏,将吏帖服,居民安家乐业。朱元璋常将其比作萧何。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拜其为右相国。他革除旧弊,订立盐、茶、铁诸法,益饶国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吴元年封宣国公,后改左相国。曾受命与刘基裁订律令,颁布《大明律》。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长被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之职。他与诸儒臣制订礼制、官制,奉命监修《太史》、编《祖训录》、《大明集札》诸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虽无攻城陷地之军功,“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被封为韩国公,并获赐免死铁牌。当时被封公者仅有6人,而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嫁与其子,李家荣耀为世人惊羡。左丞相胡惟庸为李善长同乡,受其举荐,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被牵连者甚众,惟独李善长免遭劫难。后传说退出宦海隐居徽州灵山。又据史载:灵山寺,唐天祐二年敕建,毁于“长毛之乱”。大学士许国未出仕前,曾在灵金山寺开馆授徒。因灵山的“灵气”,许国弟子不少人科举入仕,有“一榜十九进士”之美誉。当年气势恢宏的山寺和“石山精舍”会馆已荡然无存。但从山颠遗留的残垣断壁和石匾石碑中还可感觉到当年山野不废诵读的盛景。

至今在灵山半腰中,一大片翠竹林簇拥着当年“石山精舍”会馆所留下的遗碑。碑有两尺见方,虽历尽沧桑岁月的风吹雨淋,碑面斑驳模糊,但碑文依稀可辩。碑文上刻着:“厥功厥栗,美玉于茲;他山悟石,可以为师。”

三是灵山与大学士许国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成了举世之谜:当年许国出仕前屡试不第时曾三上灵山。许国为何在自己万念俱灰时把灵山作为其心灵慰藉之处?后人无从得知。但许国最后一举成名的灵山确实是他人生辉煌的一只摇篮。

许国七岁读书,11岁时随母到父亲的店里做店务。邻居莫晓声老人见许国聪明好学,主动教他四书五经。这样,许国才一边经商一边求学。十四岁时,随母返回故里,在歙县竹山书院继续求学。15岁时,前往黄山符样寺求读,十六岁时,前往齐云山朗灵书院求读。期间,协助休宁县黄如士等编撰《齐云山志》,18岁回歙县拜读在新安督学冯奇门下,当年考中秀才。许国考中秀才后,经督学冯奇介绍,前往灵山 “石山精舍”开馆讲学,这是许国第一次上灵山。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20岁的许国首次赴应天府参加乡试,没有考中,重返灵山的石山精舍继续讲学。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许国第二次参加乡试,又没有考中,受到灵山人的讥笑,于是到溪头乡木石里开馆讲学。期间,许国自学医书,为一些病家治病,收点小钱小物,有时在阳和门外卖字,上山挖笋,接济家庭。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6岁的许国第三次参加举人考试,同去的歙县考生5人,惟许国考得最好,但仍然没有考中。不久,离开歙县前往绩溪华阳,后在径县西村开馆讲学。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9岁的许国筹措资金,第四次奔赴南京应考举人。结果,许国仍是榜上无名。月是故乡明,许国躲到歙县偏远山村丛睦里继续开馆讲学。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31岁的许国已是一子一女之父了,再度变卖家产,第五次参加乡试,仍然无果。他躲躲闪闪回家,在太平桥上徘徊,悲不欲生,纵身跳入江中,想了此不幸的一生。不料,休宁县榆村大木商程爵,正乘船至杭州途经桥下,听到桥上的呼救声,即命船家救出跳水人。当他得知许国五考举人落榜轻生时,便主动资助许国再考。事后,许国又回到石山精舍讲学。此次,是许国三上灵山。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三年一度的举人考试又到了,35岁的许国正在愁眉不展时,程爵派账房先生送来银两,许国好生激动,第六次奔应天府应考,结果考中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考中举人,按例可以做八品小官,但许国不愿意,还想报考进士,攻取最高功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39岁的许国第二次赴京师参加会试,结果考中第七名进士,按例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由此许国走上了仕途之路。

其实,与灵山结缘的不止是许国,范成大、海瑞、许承尧等也都到访过灵山,这些名仕最终求取功名一定与这座神山有关。

看来,灵山有“灵”不是传说。

 

灵山有“灵”

灵山有“灵”

灵山有“灵”

灵山有“灵”

灵山有“灵”

灵山有“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