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渔梁坝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无梦到徽州 |
出歙县西门沿新安古道逶迤而行,不过三五百步就可以到达当年商贾云集的渔梁古镇。
古镇坐落在练江边上,此处有一1400年历史的滚石古坝。坝是水上之梁,有梁蓄水,便有鱼可渔了,于是,便称为“渔梁”。自从有了渔梁坝,周围的一切都跟着兴盛起来。
到达梁下。当薄暮的天空中,出现丁香一般的颜色,古坝渔梁的黄昏也不期而至了。这是古老练江一天中最为恬静的时刻,鱼鹰们忽闪着翅膀栖息下来,天光一点一点地柔和黯淡,被中国诗人们咏叹了上千年的那一叶扁舟,这时也停泊在了碎金一般的水面上。
这时的渔梁,就像一幅恬静淡雅的水墨画。
徽州人走商是悲壮的。走商,是流落与奋斗的别称,是梦想与成功的标志。徽州虽有大好山水,却人多地少,养不活众多山民。然而徽州人凭着骆驼精神,在短短的数百年间建起了泱泱徽商盛誉。徽州山路闭塞,但水系发达。山民泛舟顺江而下,闯荡苏杭,经营起繁华的第二故乡。为寻口食,他们不得不行贾四方,饱尝人世间苦楚。徽州人情感率真殷实,却被数落冤屈为“轻别离”。
丈夫志四方,新安多游子。
风气渐成习,不辞万里游。
尽是逐蝇头,持筹遍九州。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吃碗面饭,好不简单。
一双破鞋,踢踢踏踏。
一块围裙,像块纥绪。
萤火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
一劝爷娘别牵挂,二劝哥嫂不要愁。
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
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
今朝吃得苦中苦,努的日子在后头!
学徒的生活,是下等的且不自由的。“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这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他们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需要为店主尽仆人的义务。
徽州人正是凭着一种生存信念顽强地苦撑着,然而,这却是徽商诞生的起点。由于少年男子外出当学徒,徽州早婚现象尤其严重。有一谚语,“歙南太荒唐,十三爹十四娘”,道出了当时徽州社会的悲剧。徽人外出经商,有三年一归的俗例。因此,“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众多的徽商妇成了留守人群,在后院承担起为人妻母的角色。
徽州人走商是勇敢的。据史料记载,徽州“大多计一岁所入,不能支十之一”。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促使徽州人有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意识。面对“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与其说徽州人走商是无奈的,还不如说,是一种勇敢的人生挑战。从表面上看,徽州人年少外出学生意,其父母多有不近人情之处,客观上却是“爱子不溺子”的思想境界。少年郎不得已而“离其世守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被逗出深沟大山。他们深谙“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大多自尊心较强。徽州民间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回乡)萝卜(落泊)干”的俗语。对于外出经商人来说,生存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且还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各种压力。如果没有成就,有的一去数年不归,宁愿客死他乡。《绩溪县志》记载,有一首《写封信啊上徽州》的民谣:
青竹叶,青赳赳,写封信啊上徽州。
叫爹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
儿在外学生意,心中记住爹娘话:
茴香豆腐干,不能自己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
天啊地啊老子娘啊,没有出息我就不回头!
“没出息我就不回头!”这是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悲壮的口号。徽州人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并没有退缩。尽管内心精神需求强烈,但徽州人天生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倔劲,不混出个人样,就“无颜见父母”。正是这种不屈的韧劲,使众多徽州人成了巨富商贾。历尽春秋寒暑,“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徽州人正是靠着坚如磐石的勇敢,才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一个商帮。
春雨初霁,残留在空中的水汽给渔梁古街上的团形鹅卵石涂抹了一层亮色。一位老婆婆在门口摆了臭鳜鱼、芙蓉糕来卖,身边还有一条静静伴她的老狗。恍惚间,几百年幽幽的岁月风尘湮灭了往昔的热闹与繁华,把静谧与清幽还给了小镇,这种喧嚣灿烂过后的宁静,让你不再忍心去打扰,惟独用心去聆听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