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2014-12-07 11:36:03)
标签:

文化

分类: 体味菩提苦行

   堵波(佛塔)是佛教信徒崇拜的佛教重要建筑的一种形式,是为安放圣骨匣或圣者的舍利遗骨用泥土砖石垒筑的葬礼半圆的高坟。阿育王曾在印度敕建“八万四千塔”以纪念释迦牟尼,桑志堵波Great Stupa of Sanchi)是阿育王时代敕建最杰出的佛塔之一。

桑志位于印度中央邦博泊尔以北70公里,在德里至孟买的铁路线上距古城毗底沙9公里的小站上。在桑志小村旁,忽见广阔平原上突起的一座高约90米砂褐色砂石的山丘,宛如海面鲸鱼脊背,在蔚蓝的海面遨游。山上遍布50个遗迹,有三座高高耸立着堵波与茂盛绿树林相影间。人们可以从山下沿着弯曲小路,登上山丘,看到地形稍斜长380米、宽200米的平坦地上,保存几座灰褐色的石栏围圈的半圆塔冢、佛塔、神祠和僧院遗址,大部分的遗迹己经变成残垣断壁。眼前的山丘,可曾是一千多年前佛教中心,岁月逝去,仅剩一片带有几分凄楚的景物。

阿育王被誉为“护法”,是印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君主之一。这位君主带给印度大一统的繁荣与兴盛,带给佛教蓬勃发展的生机。可是,在他的前半生,却双手沾满了鲜血。

    公元前273年,频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相传,在这次内战中,阿育王是杀死了99个兄弟姐妹才获得最后胜利。

登基之后,阿育王延续祖辈们的军事扩张战略,继续南征北战。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对羯陵伽的远征。这次远征从根本上改变了阿育王,也改变了整个孔雀王朝。

       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因此引起了阿育王的注意。在他举行登基典礼后的第八年(公元前262年),阿育王就开始向羯陵伽大举进犯。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这场战争变得异常浩大而残酷。

       最后,战争以孔雀王朝的胜利而结束。可是,胜利者阿育王却丝毫没有欢欣鼓舞的感觉。因为在他眼前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百姓死的死亡的亡,就是侥幸存活下来的,也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哭声阵阵,怨声载道。羯陵伽国原本国富民安的繁华再无处寻找,这片曾经富庶安宁的乐土完全被一派残败萧条的景象所笼罩。此情此景,让征战数十年的阿育王突然变得不知所措,他如梦初醒地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一切的悲惨景象,都是因为自己发动了这场战争。在他心里,生命的高度仿佛一下子提到了至上的位置,由衷的深深的悔恨开始在阿育王的内心流淌。

       回到自己的国家后,阿育王找到佛教高僧,多次与高僧促膝长谈。最终,在高僧的感召之下,阿育王决心放下屠刀,皈依佛教。

       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罪过,阿育王发布了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他又一次向人民宣布:“战鼓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成为宣扬佛法的高僧。从此,孔雀王朝结束了血腥的“黑阿育王时代”,迎来了和平的“白阿育王时代”。桑志初期的佛教建筑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

桑吉大塔现存有三座堵波,其中第一大塔的台基为36.6米,塔高16.5米,塔的中心的半球覆钵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体积仅有现在体积的一半。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巽伽时代,由当地的富商的一个僧团捐资扩建。在大塔覆钵的土墩表面垒砌一层粗凿的砂石,用黄色的灰泥覆盖表面。灰覆钵建立平台,伞盖在基坛上层,即高出地面4米的围栏内筑铺一圈廊甬道,和在南面增修通向甬道的双向的阶梯水。在基坛下层4米宽周边增修3米的砂石围栏,取代原塔的木围栏。覆钵上有一个三层伞盖置于平顶上,伞盖三个构件是象征佛教三宝:佛、法、僧。伞盖立在源于篱笆围住圣树古代方形围栏之内,它象征宇宙之柱和诸天。大塔基坛的周围甬道喻为生命之路,在甬道外边围栏定着圣域。围栏四方有四座塔门,是代表宇宙的四个方位,整个大塔构成一个宇宙的图式。

千百年的光阴的悠然飘逝,桑吉大塔几度兴衰,塔门的雕刻犹如一部刻在石块上的立体史书。我们透过这片遗迹,得以一窥古印度的生活面貌,并凑出印度与佛教历史中失落感的环结。在古老印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印度孕育了佛教,同时也影响了佛教。可以说任何的宗教都是来自民间本土信仰和与传说,并吸收本土特有文化,是文化与信仰之间的自然融合必然结果。

 

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苦行僧萨杜
后一篇:敬牛如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