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大塔下立地成佛

标签:
文化 |
分类: 体味菩提苦行 |
桑志位于印度中央邦博泊尔以北70公里,在德里至孟买的铁路线上距古城毗底沙9公里的小站上。在桑志小村旁,忽见广阔平原上突起的一座高约90米砂褐色砂石的山丘,宛如海面鲸鱼脊背,在蔚蓝的海面遨游。山上遍布50个遗迹,有三座高高耸立着窣堵波与茂盛绿树林相影间。人们可以从山下沿着弯曲小路,登上山丘,看到地形稍斜长380米、宽200米的平坦地上,保存几座灰褐色的石栏围圈的半圆塔冢、佛塔、神祠和僧院遗址,大部分的遗迹己经变成残垣断壁。眼前的山丘,可曾是一千多年前佛教中心,岁月逝去,仅剩一片带有几分凄楚的景物。
阿育王被誉为“护法”,是印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君主之一。这位君主带给印度大一统的繁荣与兴盛,带给佛教蓬勃发展的生机。可是,在他的前半生,却双手沾满了鲜血。
登基之后,阿育王延续祖辈们的军事扩张战略,继续南征北战。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对羯陵伽的远征。这次远征从根本上改变了阿育王,也改变了整个孔雀王朝。
桑吉大塔现存有三座窣堵波,其中第一大塔的台基为36.6米,塔高16.5米,塔的中心的半球覆钵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体积仅有现在体积的一半。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巽伽时代,由当地的富商的一个僧团捐资扩建。在大塔覆钵的土墩表面垒砌一层粗凿的砂石,用黄色的灰泥覆盖表面。灰覆钵建立平台,伞盖在基坛上层,即高出地面4米的围栏内筑铺一圈廊甬道,和在南面增修通向甬道的双向的阶梯水。在基坛下层4米宽周边增修3米的砂石围栏,取代原塔的木围栏。覆钵上有一个三层伞盖置于平顶上,伞盖三个构件是象征佛教三宝:佛、法、僧。伞盖立在源于篱笆围住圣树古代方形围栏之内,它象征宇宙之柱和诸天。大塔基坛的周围甬道喻为生命之路,在甬道外边围栏定着圣域。围栏四方有四座塔门,是代表宇宙的四个方位,整个大塔构成一个宇宙的图式。
千百年的光阴的悠然飘逝,桑吉大塔几度兴衰,塔门的雕刻犹如一部刻在石块上的立体史书。我们透过这片遗迹,得以一窥古印度的生活面貌,并凑出印度与佛教历史中失落感的环结。在古老印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印度孕育了佛教,同时也影响了佛教。可以说任何的宗教都是来自民间本土信仰和与传说,并吸收本土特有文化,是文化与信仰之间的自然融合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