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教的无忧之王

标签:
文化 |
分类: 体味菩提苦行 |
提到印度的帝王,不能不说的首先是阿育王。
对阿育王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曾一度风靡的印度电影《阿育王》。一个痴情的王子,一个美丽的公主,一名威武的勇士,一位残暴的君王,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加上那些美妙婉转的印度音乐,相信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无法忘记那一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爱情画卷,更无法忘记阿育王那重情重义的英勇形象。
然而艺术终归是艺术,无论它怎样渲染,历史总是以严肃的面貌存在。历史上的阿育王确有其人,羯陵伽战争也确有其事,只是在历史那里,隐没了如此这般的情仇爱恨,有另一段关于阿育王的记载。
历史上的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3代国王,他的祖父旃陀罗笈多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325年前后,旃陀罗笈多率领人民赶走入侵的马其顿人军队,推翻难陀王朝,建立新的王朝统治。由于出身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他建立的王朝被后人称为“孔雀王朝”。
列国时代的纷纷扬扬的战争之后,孔雀王朝开始了印度历史中灿烂的诗篇。它第一次将除南印度部分地区之外的大部分印度领土统一在一个帝国的版图之下,因此成为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王朝之一。而最终成就这一丰功伟业的阿育王,则成为孔雀王朝乃至印度帝王中最耀眼的星星。他在孔雀王朝的统治被后人推崇备至,就像中国的尧舜一般,是圣人之治。不过,颇有趣味的是,被奉为圣人的阿育王最初却是一个残暴的君王。
和影片中叙述的相似,历史上的阿育王成长在一个帝王世家,其帝王地位的建立是经历了一段艰苦争夺的过程而取得的。阿育王的父亲是孔雀王朝的第2代国王频头沙罗,母亲是当时国中第一美貌的婆罗门之女,自小就被星相家预言会生一个将成为伟大帝王的儿子。美貌与星相家对她的预言,使阿育王的母亲在官内备受妃后嫉妒,被令从事理发师的贱业。后来,在为国王理发的过程中,她得到国王的喜爱,终被立为王后,不久生下阿育王,预言即成现实。阿育王出生时,频头沙罗王说:“我今无忧了”,因此,阿育王得名阿输柯,意为无忧王。
无忧王的童年并非无忧,附在母亲身上他将成王的预言,使阿育王的帝王命运坎坷。
也有传说记载,阿育王幼时就表现出狂暴的性格,频头沙罗王并不喜欢他,而且也没有打算把王位传给他。再一次国内的担叉始罗叛乱之时,频头沙罗派阿育王去平定叛乱,但是并没有给他精锐的部队和装备,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就是希望他在平叛中失败。但阿育王能征善战,在平叛中大获全胜,并获得人心。有传说认为叛军听说阿育王来了,都不战自降,将他迎进城里,这是对阿育王威力的神化。在频头沙罗王去世之后,阿育王杀了被立为王的哥哥,自己登上王位。
夺得王位之后,阿育王暴虐的行为有增无减,他先后杀死兄弟99人,铲除政治斗争中的隐患,历时达4年之久。其中的数字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政治斗争中的残暴是肯定无疑的。同时,阿育王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与其他小国作战。这些征伐战争中最著名的是对一个强国羯陵伽的战争。羯陵伽战争是阿育王帝王生涯中最重大的一次战争,根据阿育王铭文中记载,在这次战争中,有15万人和牲畜被俘虏抢掠,有10万人死于疆场,还有数倍于10万的人亡于战祸。阿育王时代,除南印度迈索尔以外,大部分印度国土纳入孔雀帝国版图。
作为一代君王,如果仅仅是开疆扩土,那么不免被人讥为“穷兵黩武”。阿育王不仅扩大了印度的版图,统一了大部分印度疆域,还对佛教的兴盛与传播做出了贡献。素有“邪恶阿育王”之称的他在如日中天的时刻幡然悔悟,皈依完全排斥暴力的佛教,历史在阿育王这里如同转了一个弯似的,让印度的神奇在此再次得到验证。因此,历史上阿育王除无忧王的称号外,还有“黑阿育王”与“白阿育王”两个称号,前者也称为“邪恶阿育王”,说的是阿育王征战时期的残暴,后者则形容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的正法统治。
关于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更是有许多传说演绎。《阿育王》电影中所说的源于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就是众多演绎中的一种。在如此多的说法中,较为可信的一种是认为他为战争的残酷性所震撼,后悔悟从佛。羯陵伽战争是阿育王帝王生涯中最重大的一次战争,战争的残酷与它所带来的灾难让阿育王深感悔悟,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阿育王皈依佛教,这种说法还是有其道理的。
还有一种是《阿育王经》中记载的传说,说是阿育王听说阴间有地狱之说,便建造地狱,以酷刑惩治犯人。其时有一佛教比丘不慎误入此地狱,被人置于铁锅中,要将他煮沸,这时,这位比丘却坐莲花从铁锅中腾空而起了,逃过了一死。见此情景,阿育王颇为震撼,遂与比丘长谈,在比丘的感悟下改邪归正,放弃暴力,崇信佛法。这种说法附有明显的佛教传教性质,是想通过灵异的方式宣传佛家的慈悲观念,不过,也不失为一种演绎,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阿育王是如何暴戾,那么他后来的皈依也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因此,不论哪一种传说,都说明阿育王在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之后改变了对内对外的政策,由马上打天下,转变为以仁义治天下。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其实是阿育王维护统治的一种需要。
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进行了反思,决定在全国推行“正法”统治,要求人们节制欲望,清净内心,不杀生,不妄语,多施舍;服从并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尊敬父母、尊长、宗教导师,按照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对待亲友、婆罗门、奴隶和仆人。他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他向全国的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此后,他向邻国派遣的也不再是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皈依佛教的阿育王对佛法是如此推崇,往日“黑阿育王”那残暴的面孔也变得异常柔和,在他的餐桌上,不再有鸡鱼肉蛋以及一切荤腥,连那些不会说话的动物他都加以保护,为他们设立兽医院,医治受伤生病的动物,世界上最早的兽医院记录恐怕就是这时产生的了。
为了进一步宣扬佛法,他召集了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在他的资助下,佛教进行了第3次结集,从此有了正式的经典。同时,阿育王还派人在全国各地的金石或者石柱上镌刻他的言行纪事、劝善的格言和国家的法律,内容有“陛下训谕,子女必须孝顺父母”、“活着要诚实”、“学生要尊敬老师”等,至今印度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石柱。这些刻有佛教敕令、顶上带雕塑形象的石柱如今成为孔雀王朝时代最著名的艺术样品。这些历史的信物至今依然巍然屹立,见证着一代君王的伟大之处。阿育王石柱中最著名的是在印度教圣城贝纳勒靳附近的鹿野苑发现的狮子独石柱柱头。柱头上端是4只象征力量、勇气和统治四方权力的雄狮,底座是圆形的,四周有4只较小的动物,东边是象,南边是马,西边是牛,北边是狮子,象征着四方的护卫者和统治者。它们之间各有一只小法轮,象征着法轮所及无不慑服,是一种精神的而非暴力的征服。这一形象成为印度文化精神的象征,在印度脱离英殖民统治后,成为印度国徽的形象,也向世人展示着这个历史上的强大王朝的光辉。
曾在战场上称霸一时的阿育王,在佛法传播上同样有些霸道,他希望自己的法成为世界的法。为此,阿育王进一步派出了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这些使者中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阿育王的传播佛法运动加强了印度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相传印度公主当年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带去并亲手种下的一枝神圣的菩提树树枝,在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除了近邻,他甚至还向西方的塞琉古国以及与它相邻的几个王国那里派遣了使者,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阿育王用宣传正法的方式,为印度与东方各国,甚至与西方的交流打开了通道,是印度对外交流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篇章。
除了宣传佛教之外,作为一个贤明的君王,阿育王还推行宗教宽容政策,这在宗教意识如此强烈的印度,是实为难得的。阿育王的善行最终洗刷了他曾经残暴的历史,使他成为印度历史上为人民所爱戴的君王。
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里,他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在西亚、中国、日本、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关于这个伟大君王的传说,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寺庙等,如中国浙江宁波就有阿育王庙,至今香火不断。我国的考古人员还在龙门石窟唐字洞内发现了形同佛像的阿育王像,有造像题记证明是比丘尼敬献的阿育王像。这些都表明,历史虽然已经非常久远,但作为一代名王,阿育王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