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情致阿尔卑斯山 |
阿尔卑斯山的原住民多为高山草地的牧人,他们称树线与雪线之间的高山草地为阿尔卑斯(Alps),对他们来说,对牛群和羊群的关心远远超过了耸立面前的荒凉山峰。后来,Alps就逐渐演变为对整个山脉的称谓了。
阿尔卑斯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地壳塑性变形的过程。在中生代绝大部分时间里,南部欧洲被比现在大的“地中海”所覆盖,大量的属于石灰质的沉积物流入其中,并且逐渐沉积了下来。当时这片海域被两个大陆块环绕着,北面的是劳拉细亚大陆,南面的是冈瓦那大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面的大陆块开始向北推进,不断地侵入广阔的沉积海槽,既然海西地块作为坚硬的岩块抵抗着来自南面的压力,那么比较坚硬的沉积层就该承受施加于它们的巨大的切向压力了。早在中生代中期海脊就开始形成,不久它们便浮出海面成了弧形列岛。到了整个白垩纪,地壳的变形一直继续进行,并在第三纪中期达到了高峰,沉积层和结晶的基部逐渐隆起,高出海面好几十公里,并且还被推进巨大的褶皱之中,其中大部分向北倒转。到了造山运动的晚期,褶皱的较高部分越过较低部分,或者被逆冲岩面拖曳而在己经形成的山地构造上面滑动,造山运动终止于法国、瑞士和奥地利境内阿尔卑斯山脉的惊魂动魄的前沿部分,往往形成了高达2000米的悬崖峭壁,大规模伴随而来的是侵入、火山喷发、隆起或下沉。尽管阿尔卑斯山在地质上只是近期的产物,但是它们仍然只是一个残缺的部分,原来的连续性早已被斜槽地区中断了,而上层的逆冲岩面和背斜的顶点都已经部分地或完全地被侵蚀了,这种侵蚀作用从山地上升浮出海面的那一刹那就开始了。这次造山运动牵连了南欧大部分地区,阿尔卑斯也成了数座山脉的交会点。
它向东延伸是喀尔巴阡山脉,向南延伸是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是比利牛斯山脉。据考证,阿尔卑斯山脉可能还穿插过希腊的山峰和希腊岛屿,一直延伸到伊朗和中亚的较高山脉,只是在小亚细亚稍微有点儿中断。但是,不管怎样,阿尔卑斯山最终以雄伟的姿态屹立于南欧大陆,眺望着那碧波万里的地中海。
传统上,阿尔卑斯山指的是伸入地中海的热那亚湾到奥地利的维也纳之间的山脊和谷地,这个区域远远小于更古老的斯堪的维亚那山区或乌拉尔山区。它还可以细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即西部、中央和东部阿尔卑斯山,这三座山脉包括许多著名的山脊。
在西部阿尔卑斯山区中,著名的有滨海阿尔卑斯山、科欣阿尔卑斯山、多芬阿尔卑斯山、格莱安阿尔卑斯山和本宁阿尔卑斯山。滨海阿尔卑斯山就如其名,耸立于法国利维亚海岸和意大利平原上,成为西部的天然屏障,因而被罗马人称为“罗马之墙”。
本宁阿尔卑斯山脉最为雄伟,绵延起伏约96公里,阿尔卑斯群山中最大、最高和最迷人的山峰都集中在这里。在它的西端即法国和意大利的交会处,庞大的勃朗峰若隐若现。英国诗人拜伦来到此山,面对雄伟壮观的山体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惊奇,挥笔作诗,称之为“群山之王”。勃朗峰海拔约4810米,比北美落基山脉的最高峰惠特尼山还要高出300多米。勃朗峰是欧洲最高峰,其他山峰有罗莎山,高约4633米;马特洪峰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界上,海拔约4478米,该山峰向上突起,犹如刀锋一般,急崖峭壁林立,英国的散文家曾经形容它为“一匹巨大昂首的马”。
勃朗峰以险峻瑰丽而著名,每年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登山者。远远望去,群峰鳞次栉比,重重叠叠,许多山峰耸入云端,山顶白雪皑皑,云雾缭绕,山峰奇形怪状,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有的山峰宛如利刃直插云霄,有的山峰仿佛通天宝塔没入云端……雪线以下绿树郁郁葱葱,像一条条绿色的裙子环绕着群山,与山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勃朗峰由于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量非常多,山顶终年积雪,冰川覆盖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冰河和冰原遍地可见。历史上科学家最早研究冰河就是在阿尔卑斯山区。冰河流动相当缓慢,而且运动非常复杂,没有规律可循。和世界其他各地的冰河一样,目前这里的冰河似乎也在渐渐地消退,或许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引起的。尽管如此,我们在这仍然可以看到冰河时代遗留下来的地理风貌,圆形的冰斗就是由冰河的石块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的;许多山峰的V形山脊由于冰河的磨损也逐渐变成了宽广的U形谷地;庞大的山体也由于冰河的下切作用变成了许多陡峭的山峰。至今,我们在冰河的末端到处可见冰碛石的堆积物,足见冰河对地表的强烈的破坏作用。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许多著名河流的发源地。意大利最主要的波河是阿尔卑斯山孕育的水系,向东经过伦巴底平原流入亚得里亚海;莱茵河由许多阿尔卑斯山的河流汇集而成,向北流经蜿蜒的山谷,然后曲曲折折地注入北海;多瑙河也汇集了阿尔卑斯山的河水而形成独特的“蓝色多瑙河”,最后流到遥远的黑海;而隆河向西流后再转向南,流经法国的葡萄园注入地中海。恰恰就在隆河的较深和较广的流域形成了景色优美的日内瓦湖。
日内瓦湖位于法国和瑞士的交界处,南岸濒临法国,60%的水面归瑞士所管。它呈新月状,湖水深蓝色,平静得如一面镜子,在太阳的照耀下,那湖水摇荡着,宛如洋娃娃那来回不停转动的眼。勃朗峰秀美的山峦倒映水中,并且随波荡漾,坚硬的山体也变得皱皱巴巴了。若遇上阴天或下雨,湖面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成一片,人犹如睡在梦中。风大的时候,那水上便皱起鱼鳞般的细纹,重重叠叠。
越过隆河峡谷便是伯尼兹阿尔卑斯山,这是中部阿尔卑斯山脉的主要山脊。此山脉拥有许多高耸的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有芬斯特瓦峰、阿莱奇峰和无与伦比的少女峰。本宁阿尔卑斯山平行走向,中间约隔30公里,是瑞士最美的景色。越往上走,那些山越高,中间豁然开朗,一片片峡谷,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一丛丛绿枝在风里摇晃着,一条条瀑布扑面而来,一朵朵白云环绕着青山,缕缕白烟从谷底升起。其中少女峰最为秀美,亭亭玉立,犹如一个脉脉含情的少女翘首远望。山顶积雪皑皑,耸入云中,雪线以下绿意悠悠,绿树随山势此起彼伏,青草漫山遍地伸展。虽然少女峰看起来温柔秀丽,但是极难攀登。1811年有人第一次登上了少女峰,但直到1936年才有人登上此峰最为艰难的一面山坡。现在爬少女峰可以乘火车爬山,火车可直抵少女峰的顶端。
阿尔卑斯山由于海拔较高,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区域,内部差异也很显著。山的东部和北部处于西风带,冬暖夏凉,夏季降水充足;山脉的南部受地中海湿润气流的影响,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炎热。阿尔卑斯山的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自西向东逐渐减少。山地气候的变化,对当地植物的分布影响非常大,形成了垂直自然带,层次鲜明,变化非常明显。山前的低山丘陵是一片片葱葱笼笼的阔叶林,主要生长着山毛榉、栎树和鹅耳枥等;向上是一片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山毛榉、云杉和冷衫杂乱地生长,互相争夺着各自的生存空间;接着是山地针叶林地带,云衫、落叶松、冷衫丛生,间杂着绿色的草地;再向上是高山灌木丛草甸地带,低低的矮松、杜鹃、越桔、矮桧等密密地交织着;高山草甸又与之相连,羊茅、火绒草、报春花、兰花钟等等你拥我挤,互不相让;高山草甸以上生长着羊茅、苔草、虎耳草、点地梅等,开放着五颜六色的小花,虽然点点滴滴,却给这里增添了异样的生机和活力;最上面的是冰雪带,虽然这里冰封雪冻,但是虎耳草、点地梅等顽强地生长着,它们与风雪搏斗,与严寒厮杀,艰难地争取那一点儿生的希望。
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他们通常在低山地区种植各种农作物,相对比较高的地区放牧牛羊,南翼的低山地是水果之乡,葡萄园和果园广泛分布着。春季,梨花、李花漫山遍野地盛开着,这与山顶的皑皑白雪相互辉映,甚是壮观;到了秋季,枝头硕果累累,那红扑扑的苹果如胖娃娃的脸蛋儿,那一串串葡萄如玛瑙般晶莹剔透……牧场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啃着草,有的牛偶尔抬起头,望着蓝天白云,对着远山眸眸地叫。可爱的小牛依在母亲的身旁蹭来蹭去,突然还会撒娇地蹦蹦跳跳:那雪白的小羊羔咩咩地叫着,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妈妈,或许它是饿了……
过去,阿尔卑斯山区流行着一首叫“老木屋”的民歌,讲述了一个农民在山上艰难生活的故事,人们听完这首歌,一股同情和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如今,阿尔卑斯山发生了很大变化,伟大的诗人拜伦曾经把阿尔卑斯山比做“大自然的宫殿”,现在的阿尔卑斯山的确当之无愧,它早己成为欧洲最大的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