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开历史七重门

(2013-06-18 17:52:57)
标签:

文化

分类: 无梦到徽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起古旧建筑来,面对古建筑浩瀚纷繁的世界,总能勾起太多的兴致与回味。选择这浩若烟海的任一所在,漫步其间,不经意便踏上了一条历史的长廊,穿越于千年文化的不朽时空,任由兴致盎然的自己徜徉于门楼之威严、牌坊之庄重、祠堂之神圣、楼阁之高远、书院之典雅、宅第之安详。如果说这些古文化在当今商业社会已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但在古徽州却并不鲜见。比如说牌坊,在歙县就比比皆是——许国石坊、棠樾牌坊、贞孝节烈坊……

既然到了歙县,是没有道理不去趟棠樾村的。据说,棠樾村的得名是为了纪念汪公大帝汪华。汪华子孙不忘唐朝对先祖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的恩荣,故取名“唐越”。而汪华的追随者鲍国安因响应汪华起兵有功,被封为总管府司马。鲍氏的迁入使“唐越”成为主要的家族居住地后,依照徽州的惯例,改名不改音,同时雅化,将村名改为“棠樾”。

棠樾的出名得益于七重牌坊。

古时候,牌坊都是由皇帝御批敕建的。哪家门前或哪个村前立上一座牌坊,是非常光宗耀祖的大事。古代的牌坊叫做“绰楔”,是一种比门框大一些的木框。隋唐以后,闾巷寒士中举后,报喜队伍将旌旗之物悬挂于“绰楔”以示风光,后来逐渐演变为牌坊或牌楼,并由木制改为石制。所以,牌坊是一种高尚与荣耀的象征,就如今天的纪念碑。

要想了解棠樾的七重门,找一位土生土长的“导游”是必不可少的。一来这样的人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耳熟能详里谙熟历史,二来也能道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来。这样的人选,不想竟落在了一位中年妇女身上,她说她是鲍氏的后代,在村口开着一家歙砚店。“我讲解是免费的,只要玩完之后逛一逛我的歙砚店,东西买不买无妨的。”就在大伙还没回过神的当口,她先给每人递了本介绍棠樾的书,并用俏皮的皖南话诵了一首民谣:“棠樾牌坊群,纹头脊,冲天柱,每一方石头都令人思量,每一方石头都让你难忘,一座牌坊一个善良的故事,一座牌坊一篇千古绝唱!”盛情之下,她便带着我们踏上了此次的牌坊之旅。

“棠樾牌坊是我们徽州最大、最典型的牌坊群,由七座建筑牢固、雕刻精美的牌坊组成,其中明代的三座,清代的四座,依照忠、孝、节、义的次序排列,每座牌坊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沿着湿滑锃亮的石板路,大家都被她带进了悠远的记忆之中。

伴着鲍婶声情并茂的叙述,我们最先来到“鲍灿孝行坊”。抬头看去,只见牌坊上镌刻着“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的额题,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嵌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威猛神勇。四柱嗓墩安放在较高的台基上,使整座牌坊显得格外雄伟厚重。

此坊建于清嘉靖十三年(1534年),旌表的是明弘治年间书生鲍灿的孝行。据说,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在老母双脚生疮、延医多年无效的情况下,昼夜吮疮去毒,终于治愈。鲍灿的孝行感动乡里,乡民于是向朝廷请旨建造此坊。鲍灿终身没有做过官,但其曾孙鲍象贤曾任兵部左侍郎,在平叛、抗倭中屡建奇功,所以,明王朝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

走过“鲍灿孝行坊”,便是著名的“慈孝里坊”。它是棠樾牌坊群中资格最老的一座,其背后隐藏的故事更是感天动地。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重建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两朝景仰,长达300多年。该坊上镌刻着“御制”、“慈孝里”、“明弘治十四年”,为的是“旌表”宋代德祐年间鲍宗岩、鲍寿孙父子为保全对方、争相赴死的感人事迹。

杀人越货的强人抓获了鲍宗岩,将其绑在村口大树上正欲杀害。在这危急关头,藏身草丛中的儿子鲍寿孙急忙跳出,甘愿代父赴死。鲍宗岩见状不由大吃一惊。刚刚面对死亡还能坦然的父亲,这一刻倒是真的急了,他要求强人速速用刑,将自己杀死,以求儿子生还。这一幕天地动容,连手举屠刀的强人都愣住了,渐渐地,那高举的尖刀落了下来……后来鲍寿孙做了官,朝廷特给棠樾鲍家御制“慈孝里”石坊一块。乾隆下江南经过此地,闻听这个故事也不禁感叹欷歔,提笔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此坊为卷草式牌楼,系用浙江淳安茶园镇有名的“状元石”建成,四柱冲天,笔立挺拔,正好显示出鲍氏父子在危难时刻慈孝凛然的不屈精神。明间额枋较低,平板枋以上由一排斗拱支撑挑檐。明间二柱不通头,厚重相宜,风格质朴无华,体现了徽商做人谋事的一贯作风。看到它,犹如啜饮着徽商精神世界的陈年窖藏,细酌慢饮之间已是回味悠长。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当地民谣诉说徽州人命苦,殊不知作为徽商之妇的徽州女人,她们的命运更是苦不堪言。

眼前的两座节孝坊,就是书写徽州女人命运多舛的。它们苍凉矗立、两两相望,撩动过客的思绪,撼动游人的心弦,将我也带到了那个遥不可及的年代。

凄风苦雨,前路漫漫,迫于生计的徽商,漂泊四海,行踪不定。他们万般无奈,只得把一家老小托付给那柔弱的双肩、勤劳的双手和那颗善良而又坚贞的心,那就是他们的妻子。从娶进门的那一刻起,老少之安危、家业之兴旺、族门之和睦……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她们。她们披星戴月,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熬过了多少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少小离家动别愁,杭州约伴到苏州。妾心难逐郎心去,折柳年年到白头。”悲凉哀婉的徽州《竹枝词》生生唱到她们的心底去了!她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那远在天涯的良人,又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与亲人团聚的日子。在遥遥无期又生死不明的无望恐惧里,也是血肉之躯的她们,一次次经受着翘首期盼与黯然神伤的双重折磨和煎熬。真是“几度抛珠背人哭,一岁眼泪成一珠”!

这两座节孝坊,一是“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一是“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徘徊其间,那撼人心魄的寂寥与坚守着实令我好一番心惊!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汪氏节孝坊”建成。它旌表的是鲍文龄妻子汪氏。这位25岁时就丧夫守节,直到45岁病逝的女子,度过的是怎样痛不欲生、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石坊额匾两边分别题写的“矢贞全孝”和“立节完孤”,非字字锥心、声声泣血而不可得啊!她不仅至死守节,而且含辛茹苦地为鲍文龄抚育孤儿。她的不幸离世,令阖族呜咽,年迈的公婆更是悲痛欲绝!

11年之后,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一座节孝坊建了起来,那便是“吴氏节孝坊”。它“旌表”的是鲍文渊的继妻吴氏。这位来自他乡的22岁年轻女子,填房嫁给已经不年轻的鲍文渊,不料29岁时夫死。这位续弦之妻不仅矢志“守节”,年老之后更是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且历尽艰辛,饱尝风霜,将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此等举动感人肺腑,赢得敬佩,乡里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等同的牌坊,并在额匾两边分别镌刻上“节劲三冬”、“脉存一线”的赞誉。

“你们看到没有?牌坊上‘节劲三冬’的那个‘节’字,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有没有不同?”鲍婶指着牌坊额匾上的字提示道。

这的确是个不易为人注意的细节。我们发现,那节字的“竹”头与下面的“即”是错位雕刻的,却不知是何用意。

鲍婶介绍说:“雕刻上这样处理,是表示那时候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的不同。”话音刚落,大家不约而同地喟叹一声。

两座牌坊结构类似,大小枋额都不加纹饰,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有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浑磨,不事雕饰。

品读这样的牌坊,犹如在翻阅徽商那令人叹息的家史,字里行间不时就有触目惊心的故事跃然纸上,让你沉重得喘不过气来。那是多么绝望哀凉的岁月,多么孤苦无依的日子啊!

感受着徽州女人的悲苦,我也同样体会到了徽商的心情。女人无怨无悔的奉献和幽幽难言的伤痛,留在徽州商人心中的,是永远也言说不尽的感激和愧疚。那是他们对贤妻的一段别样情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而今,斯人故去,“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因此,徽商们慷慨解囊,修建节孝坊,与其说是程朱阙里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的蓄意推崇,我则宁肯相信更多的是徽商群体对贤妻的报答、对慈母的颂扬!很明显,谁能说它仅仅是一副副绳索,而不是一座座丰碑?

在牌坊之间,有一个小亭子,叫“骢步厅”。“骢”,毛色黑白相间的骏马也,意思是到这里礼拜牌坊的文武百官须下轿下马,以示对祖上的尊敬,对朝廷的忠心。走到这里,鲍婶主动要为我们拍照,说这个亭子很像一个“官帽”,角度选好了,“官帽”就戴在你头上了,会交“官运”的。经她一点拨,“官帽”果然端端正正地戴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头上。

出了亭子,就是七座牌坊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刻有“乐善好施”字样的牌坊。这座牌坊,四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派头”最大,内容最弱,毕竟仅仅因为“乐善好施”而能立牌坊的实属罕见,皇上也不会对此种性质的牌坊轻易动御笔下旨的,多多少少有花钱买牌坊的嫌疑。而这个牌坊还真是花钱买来的。只不过做的比较巧妙:身为两淮运司使的鲍家又当官,又经商,垄断了当时扬州城内的盐运市场。家中“富比王侯”,啥都不缺,就缺一个光宗耀祖,为自己“树碑立传”的牌坊了。可惜祖宗在这之前,把忠、孝、节都立完了,再想立,就得在“义”字上下功夫了。皇帝见鲍家有此心,就暗示他给军队捐军饷,给灾区捐寒衣,平时再办义学,铺桥修路。于是部队的将军、灾区的官员们纷纷上书请求皇上恩准为鲍氏立“义”字牌坊。皇上呢,顺水推舟,这“乐善好施”牌坊就立起来了,结局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再往前,便是建于嘉庆二年(1797年)的“鲍逢昌孝子坊”。它旌表的是一位14岁的少年鲍逢昌。为了寻找战乱离家、久无音讯的父亲,14岁的孩子沿途乞讨,他乡寻父,最终在雁门古寺找到父亲;母亲长期患病,他又割股为药,给母亲诊治;还远去桐庐,冒着生命危险攀爬绝壁采集草药,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他的孝心、孝行赢得了“天鉴精诚”和“人钦真孝”的美誉。

最后一座是“鲍象贤尚书坊”。它四柱冲天,气势磅礴,赫然耸立在村头官道的起点上,与其曾祖“鲍灿孝行坊”正好呈首尾呼应、遥遥相对之势。不难看出,作如是安排,显然是刻意为之。

它既是一座“忠”字坊,更是一座门面坊,两方面的意义不言而喻。这座令鲍氏家族倍感荣耀的牌坊,也是两朝景仰。初建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其时距离鲍象贤去世已经整整34个年头了,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又重修。牌坊上“赠工部尚书鲍象贤”八个大字表明他的“正部级”是死后“提拔”的,这在封建时代的官员中虽并不稀奇,但却是一项殊荣。所以,坊匾两面便分别刻有价值连城的“官联台斗”、“命涣丝纶”的“主题词”。它们是特意从近百年前的隆庆皇帝朱载垕《特赠工部尚书鲍象贤诰命》里面精心挑选出来的句子,既是朝廷赐予的极高荣誉,也是徽州老朝奉们津津乐道的往事,更是他们世代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和奋斗目标。

驻足棠樾的七重门下,这清冷孤寂的石坊群与它们中间流传着的故事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感慨。时光流逝,百年沧桑,一转眼,昔日熠熠生辉的牌坊积满了尘垢,长满了青苔,风刀霜剑的侵蚀更是让它们变得伤痕累累、字迹模糊,先前的气宇轩昂正日趋老态龙钟,原有的古朴庄重增添了皴裂斑驳,当年令人慕煞的春风得意,已经沦为不见来者的孤鸣绝唱……

步出牌坊,渐行渐远,历史的足迹尘封在了身后。迎接我们的,是鲍婶热情的指引,没走几步,已到了她家街拐角的歙砚店。

在鲍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的介绍之后,我比较了一番,从造型各异、工艺精美的一款款歙砚里,挑选了一方浑然天成、自然质朴的砚台留作纪念。

许是缘分使然,买了一方砚,鲍婶便送了一套黄山36景的徽墨和几支狼嚎毛笔。鲍氏的族人如此慷慨好客,是因为他们世代繁衍生长于牌坊下吗?我想,牌坊那种“无形的勋章”的熏陶多少影响着她及其后代子孙。


推开历史七重门国家AAAA旅游景区

推开历史七重门鲍氏始族墓

推开历史七重门棠樾村


推开历史七重门女祠-清懿堂 

推开历史七重门

男祠-敦本堂


推开历史七重门鲍灿孝行坊 

推开历史七重门乐善好施坊

推开历史七重门汪氏节孝坊 

推开历史七重门

骢步厅与七重牌坊


推开历史七重门

棠樾牌坊群


推开历史七重门

歙砚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