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路易斯的大拱门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向往自由女神 |
如果驾车前往密苏里州,从伊利诺伊州沿55号公路南下,很远就能发现在地平线的尽头有一座高高的建筑物,这就是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圣路易斯的象征性建筑“大拱门”。圣路易斯人口有40多万,其中黑人约占一半。该市是美国中西部水陆交通的枢纽,宽阔的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在此处汇合。
圣路易斯市原为印第安人的毛皮交易地。1764年法国毛皮商在此建立城堡,以国王路易九世的名字命名, 1808年设市,早期为附近地区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由于河港的开辟和铁路的兴建,圣路易斯从拓荒小镇一跃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和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基地。
圣路易斯(St. Louis),得名于十三世纪初的法国国王路易斯九世(1226~1270年)。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为路易斯的国王多达十八位,唯有这位路易斯九世于1297年被罗马教皇封为“圣徒”——他两次亲率十字军东征,一次被俘后支付了巨额赔款后才获释,一次则病死在东征突尼斯的瘟疫中,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位虔诚地追随天主的“最后的十字军战士”,成了唯一被教廷封“圣”的法国国王。
1764年,一个法国冒险家为了与印第安人做皮毛生意,从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新奥尔良(New Orleans)逆流而上来到这里。当他在河畔建起一座城堡后,就像最初欧陆的殖民者一样,要将这里变为法国的属地——当时的北美东部大多被英国殖民者所控制,法兰西帝国的衰落让他感到悲哀,而为了证明这是法国的属地,信仰天主的他自然便想到法国国王中唯一的那位圣徒——“圣路易斯”因此而得名。这位冒险家的名字叫皮尔·莱克利德。
不过圣路易斯的“起飞”,则完全得益于1801年至1809年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正是他提出了美国“西进扩张”(Westward Expansion)的理念并签署了法令。而作为西进的必由之路,拓荒者们从这里跨过密西西比河,然后分三路向西扩张——西北开辟了艾奥瓦、明尼苏达、南达科塔和北达科塔、怀俄明;向西开进了堪萨斯、科罗拉多、犹他和内华达;向西南则直抵墨西哥,并变着法子从墨西哥手里夺取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纳。圣路易斯也因此飞速的发展起来,1808年设市,到1850年人口已达16.2万,成为当时美国第11大城市和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而随着河港的开辟和铁路的兴建,以及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作为美国向西开发的重要基地,圣路易斯被一波接一波经此前往西部的拓荒者形象地称为“西进之门”(Gateway to The West)。
圣路易斯大拱门(GATEWAY
拱门大弧的中部高度达193米,相当于一座60层大楼的高度,比1884年建成的美国首都最著名的华盛顿纪念碑还高出20多米,是全美国最高的纪念性建筑物。表面看来,这道拱门好像是造型简单的巨大曲型钢架,实际上它却是结构极其复杂而巧妙的世界建筑杰作。拱体的外壳是用900吨不锈钢钢板拼砌而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拱体是空心的,里面有电梯,电梯是一列8节小车厢组成的小电车,人们可以乘电梯花4分钟时间达到拱门的顶点。来到拱门的上方,眺望四周,圣路易斯市的全貌尽收眼底。在上面向东还可以望到滚滚奔流的密西西比河河水以及伊利诺斯州广阔的田野。在万里无云的晴天,上面的能见度可达48公里。日落时分,在拱门上观望的景色更是壮丽动人。沿拱门两“腿”基部的阶梯,可进入离地面15米的拱门活动中心。里面是设有空调设备的中型电影院、影视中心、博物馆和工艺美术纪念品的销售亭。电影院里不停地播映着有关拱门设计和建筑过程的纪录片和介绍十九世纪时向西部探险、扩张领土以及粗犷的西部生活面貌的历史教育片。在电影院对面的视听博物馆里,展览着开辟西部时的文物,有时还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印第安人的生活史或圣路易斯的华人贡献史等。
其实,大拱门坐落在圣路易斯Downtown的东面,隔着宽阔的密西西比河朝伊利诺伊州广袤地平原敞开着,也许穿过这座拱门就算进入了美国西部,不少游客在拱门下象征性地来回跨越着。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圣路易斯最早的城区并不是在密西西比河的西岸,而是在东岸,那时的西岸还是印第安人的家园。但是自从杰弗逊开启了这扇“西进之门”后,西岸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城市的中心也逐渐从东岸转移到西岸。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西部是最美国的一部分,西部的开发体现了美国的特性,美国特性的形成来源于西进运动。
在中国人眼里,圣路易斯远不如纽约、洛杉矶等城市名头响亮,却是百威啤酒、艾默生电器等许多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即使是总部设在西雅图的波音公司,许多业务也扎根在这里。热狗、冰淇淋、冰茶是风行全球的大众食品,圣路易斯是它们的最初产地。早产婴儿保育箱、电话自动留言机、硬币兑换机等,也是从这里为世界所知。其实,所有这一切体现着一种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圣路易斯精神”。
然而,首次明确叫出“圣路易斯精神”是一位邮政飞行员。在城市历史博物馆大厅正前方的上空,悬挂着一架小型单翼飞机。这是一架具有传奇色彩的飞机。1927年,圣路易斯的邮政飞行员查尔斯·林登伯格就是驾着这架飞机飞越大西洋,从纽约不间断飞行33.5小时直达法国巴黎。林登伯格这一历史性飞越,代表了航空运输时代的真正开始。今天,人类乘坐舒适的飞机进行洲际旅行已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飞行还是冒险家的事业,美国早年从事邮政飞行的飞行员绝大多数死于飞行事故。因此,当林登伯格提出只身驾机穿越大西洋的想法时,许多人认为是异想天开。但幸运是的,林登伯格的想法得到了圣路易斯市商会8名商人的支持,他们敏感地意识到了林登伯格此举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决定资助他购买飞机的全部费用,唯一条件就是飞机以“圣路易斯精神”命名。
多么恰当的名字。如果说美国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开疆拓土的历史,开拓进取是其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那么,“圣路易斯精神”就是这种先锋精神的浓缩和体现。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下密西西比河以西这块广袤的土地后,圣路易斯成为美国西部大开发的门户,世界各国的移民带着追逐财富和梦想的愿望蜂拥而至,或驻足或向西而去。圣路易斯迅速发展,成为美国中部工业重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圣路易斯始终对未来、外部世界及未知领域充满了探究兴趣。偶然之中有必然。若非如此,林登伯格未必会幸运地得到圣路易斯市商人的支持,人类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的实现恐怕也要延后。
林登伯格因“圣路易斯精神”荣获普利策奖,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将其列入“影响美国历史的100位名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仅属于圣路易斯,更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正是这种精神,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丰富着我们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圣路易斯市政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