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萨瓦里石柱

(2011-12-15 08:44:08)
标签:

文化

分类: 尼罗河絮语

 

其实,早在开罗成为“世界之母”之前,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的亚历山大城作为“世界中心”已经存在好几个世纪了。

据说,全世界共有45个城镇取名亚历山大。倾注如此多的热情和憧憬,是人们对33岁便建立了横跨亚非欧庞大帝国的神奇大帝亚历山大的尊崇?还是对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托勒密王朝和古埃及文明的向往?抑或是沉迷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女王的惊世迷情而难以自拔?……

然而,只有眼前这座海滨之畔的秀丽之城,才是亚历山大大帝亲手创建的。这是一座从来都不缺少记忆与传奇的城市。而今,熙攘的人流和喧闹的街道,让现在的亚历山大有着和许多城市一样的生活节奏。唯有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几处遗址,仿佛仍在提醒人们这里曾拥有过的辉煌与鼎盛。

大多数游客来到亚历山大,都想来看看亚历山大史前的遗址,象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灯塔等,前者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后者属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实际上亚历山大图书馆连块石头都找不到了,而亚历山大灯塔也早已灰飞烟灭,它的石头用于修砌玛姆路克苏丹城堡了。如今,它们的遗址已不复存在,留给游人的只能是失望。且不说这些著名古迹,就连古代亚历山大其它有价值的遗迹也很难见到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战乱,原因之二是由于地震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尤其是后者,使得当年的王宫以及居民区的大部分都已沉到了今天的港口内,留下来的遗迹则被一代又一代的新建筑所覆盖。不过,正如同变化莫测的人生一般,失望之余还是透出了一丝曙光:有一处遗迹已存在了1800多年,而且至今仍高昂地耸立着,这便是那根庞培柱。由于这根石柱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后来竟成为了亚历山大的市徽。

我们的旅游大巴驶离敞亮整洁、高楼林立的海滨大道,驶向城市西南角的老城区,在古老、狭窄的石砌马路上缓缓蠕动。就在心里正琢磨着:这破烂不堪的地方能有什么好景致的时候,只见拥挤的市场与居民区之间,出现一堵淡黄色洁净围墙圈起的一个区域,这里就是被称为“庞培柱”(即萨瓦里石柱)的景区了。放眼望去,围墙内,荒凉苍茫的高地上耸立着一根暗褐色的擎天石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庞培石柱了。

庞培何许人也?石柱为什么称之为庞培柱?

庞培(Pompey,公元前106~前48),古罗马统帅,出身贵族的政治家。公元前50年与元老院联合反对凯撒。公元前491月凯撒进军罗马,他率军退守希腊。在凯撒穷追不舍下,庞培向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求援。托勒密十二世亲自到海岸欢迎他,但是埃及国王和他的朝臣们早已决定不冒触怒胜利者凯撒的风险。当庞培毫无防备、踏上陆地的时候,就遭到了背信弃义者们的突然袭击,遇害身亡。

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的200余年中,大批的十字军东征将士从欧洲来到亚洲和非洲,他们误以为这里就是庞培的墓地,而庞培的骨灰就贮存于柱顶的骨灰罐里,庞培柱便由此得名,并在欧美地区沿用至今。

后来,拿破仑入侵埃及,在攻打亚历山大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根高大的石柱。他十分喜欢这根石柱,本想把它作为战利品运回巴黎,以炫耀其历史功绩,但随着法军的失败,他的野心也泡汤了。

实际上,庞培柱在阿拉伯语名字是“萨瓦里石柱”,“萨瓦里”在阿拉伯语里面的意思是“桅杆”。相传,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领了亚历山大港,远远望去这个高大的石柱矗立在400多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因此给了它这个名字。如今其他的石柱早已不知去向,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亚历山大城的许多建筑都已经在天灾人祸中化为废墟,只有这根石柱巍然屹立着。

既然石柱不是为庞培而建,那么又是为哪位英豪所修呢?

在柱基西侧石壁上镌刻的四行字:“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原来,石柱为纪念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公元245-312年)而竖立的。戴克里先是罗马人统治时期最后一位踏上埃及土地的罗马皇帝。在他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不仅攻占了亚历山大城,还一路进军直到埃及南部的阿斯旺菲莱岛。当时亚历山大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公元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起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

穿过搭建在遗址上的曲折的木质走道,来到了石柱下面。举头仰望,顿觉它高大雄伟。仔细看来,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有20多高。柱身呈圆柱形,下粗上细,由一整块褐色花岗岩凿成并打磨光滑,需要三个成人合围才能抱住。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料据说采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先是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石柱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竖好后清除四周垒土。石柱前还摆放着两尊狮身人面像,据说是仅次于吉萨那尊的埃及第二大的狮身人面像。

看完石柱,一行人又来到石柱西南方。托勒密王朝祭祀赛拉比斯神庙废墟犹存,昔日抵达神殿的阶梯高达100级,可见规模之宏大。古埃及人认为,塞拉比斯是创造人类的神祗,1895年,曾在神庙遗址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现已移至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里展出。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当地人说那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

再往南边走,一条宽阔的地道出现在了眼前。进入地道,看见两旁的岩石上凿有一个个的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洞。有人说这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也有人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不管怎么说,公元48年,当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付之一炬的时候,劫余的部分纸莎草纸图书便迁移到了此处。

几个景点游览下来,已是人困马乏,身边供游客歇息的长条木椅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时一群孩童渐行渐近,他们人手一本图册,还带着纸和笔。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沿石阶而坐,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下,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庞培和萨瓦里的故事中。历史是生动的、鲜活的,亲历现场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够体验到历史的质感。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我也听得入了迷。因为从老师的娓娓讲述中,我不光了解到了萨瓦里石柱的由来,还知道了亚历山大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

世界上很少有哪座城市,象亚历山大一样经历过那么多的变故。在罗马人之后,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等走马灯似地渐次登场。到178971日,当一代枭雄拿破仑来到这里时,亚历山大已沦落成一个只有8000人的小渔村。后来,英国人来了,再后来,阿拉伯人来了,亚历山大回到了埃及的怀抱。

岁月轮转,沧海桑田,如今被阿拉伯人认定的那400多根桅杆已化为虚无,但是上苍却给这个城市还保留了唯一的一根,许是上天为让后人记住这个城市的风云变幻的历史有意而为之的吧!

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了,亚历山大灯塔毁了,能够记录与见证亚历山大穿越时空的写照的唯有这根石柱了。

“萨瓦里石柱”不能倒下!

 

萨瓦里石柱地中海新娘——亚历山大

萨瓦里石柱 海滨私语

萨瓦里石柱

萨瓦里石柱

 

萨瓦里石柱石柱与狮身人面像

萨瓦里石柱“桅杆”遗址


萨瓦里石柱废墟现场


萨瓦里石柱

神庙地下通道

萨瓦里石柱

前来参观的孩子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