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2011-06-01 16:02:13)
标签:

文化

分类: 探寻意大利

在中世纪时,米兰的名字被写为Mailand,今天德语依然使用这个名字,它来自于凯尔特语的Mid-lan,意为“平原中心”。罗马人称它为Mediolanum。

有人说:米兰是个“气质高雅的贵妇”。说她气质高雅,是指这里拥有首屈一指的建筑,135个雪白尖顶的大教堂是米兰的象征还有史卡拉歌剧院和艾曼纽二世回廊。说她是贵妇,是指这里有充满了世界顶级时尚的贵妇街—ViadellaSpida,ViaS.Andrea和ViaMonteNapoleone三条呈H型的街区里遍布顶级国际品牌专卖店。当然,对慕名而来的游人来说,除了欣赏时尚并采购一些名牌之外,不能错过的还有一座圣母堂。这座圣母堂虽然外观并不起眼,但因为珍藏了一副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而蜚声海外。

达·芬奇在米兰做过许多事情,今天人们认为最有意义的是他创作了《最夕的晚餐》。那是在14951497年,当时的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尔查请达·芬奇为圣玛丽亚·德·格拉契修道院的食堂画一幅圣经题材的壁画。画家选择的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让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耶稣入座后说了一句:“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此话引起众弟子的骚动,每个人都对这句话做出了富于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耶稣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义愤填膺要求追查;有的大惑不解询问究竟,整个场面充满戏剧性。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的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之前,人们对画面的处理常常拘泥于情节表面的描述。大多数画家对画面处理都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使之处于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以便让广大信众区分善恶,也避免了对人物心理刻画所带来的难度,这已成为模式。当时,画家从技法上要表现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恐也不容易,因为几百年来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就是不让表达人的情感和欲望,家们也不可能在禁锢与束缚中得到实践与提高,所以人物形象总是被处理得那样死板干枯,没有血肉。与众不同地处理这一复杂场面并表达出人物各不相同的精神状态,这不仅是个技法问题,更是对种种限制的突破。达·芬奇能够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深人观察与研究,用人物动作与姿态生动地表现微妙的心理,这在当时真是难能可贵了。

为塑造犹大的形象,达·芬奇颇费思量,已停笔几天。他经常抱着双臂在画前沉思,一站就是许久。请大名鼎鼎的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几天不动笔,这可让修道院院长十分恼火,他打算扣艺术家的工资。达·芬奇转身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按院长的模样画吧。后来,米兰大公看到画中的犹大模样也笑了。他对画家说:我收到修士们的来信指控,说院长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一个样,就让他永远坐在那里吧。

作品的整个画面严整、均衡,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还是形象的塑造与技法的纯熟上都极为出色地表达出当时的宗教热忱,更是对古代社会所崇尚的艺术精神与科学理念的完美展现。这幅壁画似乎让以后的画家都打消了在同一个题材、同一种立意上获得更大进取的野心。它被视为伟大的奇迹、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最可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最后的晚餐》让普普通通的格拉契修道院成为朝圣地之前,不知哪位牧师在18世纪的一次修缮改造时居然在这堵墙壁正中,也就是耶稣座位的正下方掏出一扇门洞,为的是方便来此用餐的教士们进出。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众多修士从门下鱼贯而入,一排排坐在大厅里与壁画中的基督及基十二门徒默默地其同进餐时,耶稣正在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由于制作过程的先天不足,整个壁画在达·芬奇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剥离,不知被后世画家重复画了多少次,哪一笔是达·芬奇真迹恐难寻觅;此外这块圣地还经历了人世间的战争。除了拿破仑的大炮,二战期间整个教堂也遭遇了轰炸。多亏意大利人百忙中把这面墙前后上下用好几层沙袋完全遮挡住,壁画才幸存了下来。

现在人们要想看看《最后的晚餐》也并不容易。这倒不是它还被沙袋遮挡着,而是整个大厅完全与外界隔绝了。所有的门窗都用铝合金和玻璃给罩住,真正做到了恒温恒湿全封闭。参观者要经过三道玻璃门才能来到入口处,每一道门都必须在前一道门完全关闭之后才开启,让人感觉好像是进入一座神秘而现代化的梦幻之所。经过几道玻璃门之后来到餐厅古朴的大门口,大家不约而同全都屏住了呼吸。当这扇大门向朝圣者开启后,人们进入了一座空旷、昏暗、静谧的大厅,仿佛为的是要在这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方能聆听到耶稣所说的那句话。存有壁画的那面墙在防紫外线灯照射下,显现在人们眼前。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墙也绘有壁画,主题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画面保存的情况要比《最后的晚餐》好一些。

在意大利,人们凭借着祖先留下的遗产,心安理得地在许多教堂门口收取门票,这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小小的玛丽亚·德·格拉契修道院也是如此。为了控制人数以保持室内的温湿度,参观必须提前预约,定好时间与人数,当然还要交纳钱款。许多游客兴冲冲从世界大老远的地方直接跑来却不得而入,空在入口处长叹徘徊。所有这些更增强人们对达·芬奇作品的崇敬、好奇与向往。不知达·芬奇本人会怎么想,反正今天的意大利人非常乐意看到这一切。当年法国国王想把整座墙搬走而未成功,后来的战争炮火也没有把它摧毁。相信意大利人会把这堵墙永远保存下去,不管将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米兰大教堂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艾曼纽二世回廊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格拉契修道院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
 

到米兰去看《最后的晚餐》

斯卡拉广场的达芬奇雕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幸福有个密码
后一篇:酒驾之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