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密布的低地国度——荷兰

标签:
文化 |
分类: 聆听海洋述说 |
早年在濒临北海、莱茵河与马斯河冲积的三角洲一带,是海水、污泥和低洼地,常常波涛汹涌,人们是在与水的斗争中生活的。一部荷兰的历史可以说是与水患作斗争的历史。自十三世纪起,荷兰人就开始了围海造田。艾瑟尔湖(须得海)危害遭天工程始于1927年,终于1932年。这项工程气势磅礴,举世无双,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荷兰人为把面积达3500平方千米的艾瑟尔湖改造为陆地,使沧海变成桑田,在北海与艾瑟尔湖之间,人工修筑了长30千米的拦海大堤——巴里尔拦海大堤,然后抽排海水,并进行人工造田和各项建设规划。荷兰人曾人民从大海中获取了总面积越6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荷兰人曾自豪地说:“上帝创造了世界,我们创造了荷兰。”
在荷兰有许多城市叫“丹”,如弗伦丹、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萨尔丹……,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丹(DAM)的意思是大坝。阿姆斯特丹的丹广场,是阿姆斯特丹历史的发徉地,被称为“阿姆斯特丹的肚脐”。对靠建大坝阻拦阿姆斯特尔河发展起来的阿姆斯特丹来说,这里是不折不扣的中心地带。
在这个被称为海水托起的国度,风车在荷兰人与水患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与荷兰人的命运紧密相关。当初人们建造风车出于几个目的:首先是为了磨面和做面包,是磨坊手工业时期机器的动力;后来,荷兰人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填海造地方面,风车被派上了抽水排灌的大用场。荷兰人不畏辛劳地制造出风车,利用从北海吹来的无尽的风能,排水、填土、造陆。风车大多三四层楼高,有的大型风车有五六层楼高,其宏大的气魄令人惊叹。历史记录表明,阿姆斯特丹以北约30公里处的贝姆斯特湖泊地区,在1608~1612年间的4年中,曾有26架风车年年不断、昼夜不停地排水,终于将湖泊排干,拓为陆地。19世纪是风车最为活跃的时代,那时据说荷兰全国有9000多架风车,可谓风车林立,所以十八至十九世纪荷兰的风景画经常是描绘风车。到了l9世纪后半期,随着蒸汽机的发明,风车开始迅速消失,至今荷兰保存有约950架风车,被当作重要文物,成为荷兰的象征。
位于鹿特丹东南约10公里处的“童堤镇”,至今保存着19架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建造的风车,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车群。“童堤”在荷兰语中是“小孩堤防”的意思。传说源自十五世纪发生大洪水时,有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婴儿随着一只小猫咪漂流到此地,于是便有了今天这个地名。此地视野辽阔,景色秀丽,站在运河与平原交错的堤坝上望去,高大的风车尽收眼底。
莱茵河三角洲工程,是20世纪后半叶荷兰人建树的防洪抗潮水利工程的巨大奇观,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马斯河、合尔德特河三河交汇人海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荷兰人根据本国国情,对境内的莱茵河流域进行治理,将重点转移到海岸工程建设方面,在河口地区修建高坝。1953年,莱茵河、马斯河、合尔德特河三角洲海潮倒灌,荷兰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一次特大洪水。风暴潮造成了900多处堤防决口,20万公顷土地被淹没,2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此后,荷兰政府着手酝酿、实施莱茵河三角洲工程。荷兰人在鹿特丹以南的海湾之间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和防洪坝。整个三角洲拦海闸坝工程系统包括12大工程项目,其中有5个最为主要的项目:建筑33公里长共5道拦海大坝,彻底根除海水倒灌;拦海大坝上修建高速公路,改善开发后的泽兰省与鹿特丹港的交通连接;封闭狭长海湾,通过海水淡化,为莱茵河工业带提供新的工业和生活水源;把一部分滩涂改造成为工业和民用住房发展用地;开辟旅游度假区、水上运动区,发展淡水渔业和养殖业。1957~1998年,荷兰政府通过两期实施工程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荷兰的区域和地方性水管理工程,均能把莱茵河水引到荷兰的许多地方。
莱茵河三角洲工程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很大。有人将其比作“登月行动”。荷兰在实施这一工程时,运用了其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的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为了保护该地区的一些海生动物、植物免受工程影响而消失,在兴建东合尔德特河海湾8公里长的大坝时,采用了非完全封闭式大坝的设计方案,共修建了65个高度为30米至40米、重18000吨的坝墩,安装了62个巨型活动钢板闸门。
三角洲工程使荷兰西南部地区摆脱了水患的困扰,改善了鹿特丹至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交通,促进了该地区、乃至全荷兰的经济发展,保证了荷兰人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举世闻名的莱茵河三角洲工程能够抵御400年一遇的特大风暴潮。荷兰人为莱茵河三角洲工程引以为豪,它成了荷兰新时代的象征!如今的莱茵河三角洲被称为“金三角洲”,已经成为荷兰乃至世界的发达地区。
荷兰国人最爱——木屐

童堤镇风车

荷兰足球


广场塑像

围海造地的堤坝

DAM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