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祗的祭坛——神庙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尼罗河絮语 |
典型的神庙一般以中轴线为中心,呈南北方向延伸,依次由塔门、立柱庭院、立柱大厅和祭祀殿组成。从塔门到神殿,把人们从光明灿烂的天地引入一个黑洞洞、阴森森、死一般寂静的神的世界。神庙这种纵深的结构,使得神庙可以无限地继续修建下去。法老们喜欢在前任修建的神庙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它们是最容易完成的部分,所以它们多时达十几道。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叶,在尼罗河中游,曾雄踞这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它就是被古希腊诗人荷马誉为“百门之都”的古城卢克索(底比斯)。中王国时期,卢克索就建起了一座侍奉阿蒙神的神庙。至新王国始,第十八王朝一代又一代的法老在这块土地上的神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杰作。其中之一便有了卡尔纳克神庙。至十八王朝末代法老哈拉姆哈博时,卡尔纳克神庙工期已经过半。然而卡尔纳克神庙注定是一件伟大的作品,需要数代法老一代一代的传承方可完成。
于是乎,接力棒似的完成卡尔纳克神庙庞大工期,便成了十八王朝、十九王朝……直到第二十五王朝的法老们举国的“一号工程”。在经过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之后,到好大喜功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时,修建卡尔纳克神庙的热潮达到一个空前的顶峰,进入神庙前那华丽而神圣的“公羊大道”,便是拉美西斯二世的佳作。
作为一条养育埃及的母亲河,埃及的伟大作品似乎都与尼罗河有关。据说,拉美西斯二世时期。这条路一直是通到尼罗河边的,河边有一座原始的驳船码头。当时阿蒙神雕像参加卢克索庆典时,祭司把神像从圣殿抬到这里,然后乘船出发。
到第二十三王朝努比亚从以色列带回大量战利品之际。卡尔纳克神庙的建设再次达到高潮,直到第二十五王朝埃塞俄比亚统治时期,法老们在神庙的西部建造了最大的比龙门也就是我们今天通过长长的公羊神道,进入神庙的那个集威严、雄伟和凛然于一体韵大门。
比龙门这个名字取自古埃及对神庙大门的专门称谓。卡尔纳克神庙里共有5道庞大而华丽的比龙门,巧妙地艺术性地将整个神庙分隔成五大部分。
从最大的比龙门进入,有一种跨越时空之感,好似一脚就踏进了数千年前的古埃及。近万平方米的庭院,美轮美奂。每前进一步,每转换一个角度。你都不由得惊叫起来。也难怪,就是这样一个庭院,就消耗了十余代法老们的时间和精力,从公元前十三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长达1200年的时间,数代法老终其一生,也只看到了其中某个时期的“半成品”。
不说别的,仅看其间上千年的荏苒,每一件物什留下的斑驳时光,你都得肃然起敬。映入眼帘左边,有一座破落的偏殿,这是第十九王朝塞提二世为阿蒙神和妻子努特、儿子汗苏修建的圣殿。圣殿前的两排石柱分属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王朝和托勒密王朝。院中央有4座巨大的石墩,那便是阿蒙神雕像外出参加宗教活动时的临时憩息地。
远远地,又呈现出一座比龙门。门的入口一左一右两尊巨幅雕像,这些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奥西里斯神形象的雕像。左边站立着有几分威严的拉美西斯二世,只见他双脚并拢,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王后纳菲尔塔莉的小雕像小鸟依人般地站在他的膝盖处。这尊雕像是卡尔纳克神庙中著名的作品。
拉美西斯三世就在那里。虽然庙显得有些小,但正因为有了那让人玄晕的“柱廊阵”,才让人驻足留恋。更为重要的,还是因为其内有两样东西名震天下,其一是庙门上的拉美西斯三世征战图,图中镌刻着埃及所有城市的名字,堪称埃及考古宝库;其二是最内侧小柱厅尽头有两座奇特的小屋,右是王后圣殿,左为法老圣殿,每天太阳升起时,阳光可透过屋顶的天窗,照射到法老圣殿之内。更为神奇的是,每逢法老登基和生日这两个纪念日的清展,第一束阳光便会直射在圣殿中央的法老雕像上,堪称古埃及建筑乃至全人类古代建筑之奇迹。
庭院最右前方,有一片“柱廊阵”,密密麻麻,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我知道,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大柱厅了……柱厅里竖立着134根参天石柱,中间的12根石柱高达21米,直径近4米,柱顶是盛开的纸莎草的形状,上面可以同时站100人。据说每根石柱重达65吨,需要12人张开手臂方能合围。其余的122根柱子高13米。周长8米多,柱顶呈荷花花蕾状。
这座建筑的整个重量都压在10多根立柱上,最早的屋顶还绘有极尽精美的彩色图案。是时间剥去了颜色的光彩,还有后来的一场大地震,屋顶就全部消失了。100多根柱子直顶着苍穹,给入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粗大而威猛的神柱上,刻着极其繁复的图腾,森林般的,旷世亘古,撼人心魄。
在柱与柱其间徜徉,你会感到自己的无限渺小。每经过一根柱子,你都有着要跪下来顶礼膜拜的冲动。柱廊周围有着大量的壁画和壁刻,完整地讲述着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大多都是表现战争和凯旋的场面。比如第二十二王朝什串卡法老战胜以色列犹太国,长长的雕刻画面中,有一些细节很有意思,男人都上前线去了,留下一些妇女和儿童,这些女人和孩子由两位男子领导。时间长了。难耐寂寞的女人便成了两位男人的胯下之人。画面上展示的,是两位男子长长的“男根”,战争胜利了,战士们凯旋归来。两位男子按律当斩,而不少女人都站出来保护他们。
方尖碑是埃及特有的象征,卡尔纳克神庙也立有高高的方尖碑。穿过第四道比龙门,图特莫西斯一世方尖碑便赫然眼前。西下的阳光最为生动地照在方尖碑上,此时的碑活象一把利刃直刺苍穹。尤其是金黄色的碑尖,橙红橙红的。图特莫西斯一世的女儿哈采普苏特女王为纪念自己执政16周年,从阿斯旺的花岗岩中,开采了两座方尖碑。碑高30米,重320余吨,是现存的埃及最高的方尖碑。碑顶呈金字塔形状,用黄金和白银镶嵌而成。
随着比龙门的指引层层深入,进入了文献厅。文献厅记载了埃及伟大征服者图特莫西斯三世法老在亚洲的征战史,记录此战役长长的壁画,从正对入口的东墙东北角开始,向西边延伸,通往厅的北面,直到黑色花岗岩石门,然后淹没在一片废墟之中。
继续往前走,到了尽头便是新王国图特莫西斯三世庆典厅。行走在卡尔纳克神庙,如同欣赏一首交响乐章,从头到尾一直激越完美,而到最后却又提高了八度,给了看客一个更恢宏的高潮。
卢克索神庙当然也不例外。这个距卡尔纳克神庙西南1.5公里的建筑群,在傍晚时分游览更显得动人。夕阳西下。天边的火烧云映照得尼罗河一片血红。一股萧瑟之气飘荡在脑际,卢克索神庙就在尼罗河岸边。庙宇中的古老石柱与碧波荡漾的尼罗河相映成辉,水天一色。
卢克索神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个法老艾米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儿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后期,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在神庙塔门两旁,耸立着两尊14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使游人一来到这里,立刻就感到他的存在。神庙墙上,左右两边的浮雕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组画,生动地描述了他执政初期与赫梯人作战的情景。走过庭院就是艾米诺菲斯三世修建的柱廊庙,三面由双层柱廊环绕,由14根圆柱组成,每根到达20米。
卢克索神庙前有着一对25米高的方尖碑直插云端,然而现在仅存一座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另外一座于1931年被当时的埃及总督作为礼物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成为今天巴黎协和广场的一个重要景致。当年,我去巴黎时看到方尖碑震撼不已,没想到来自方尖碑的故乡,再次看到“另一半”时却少了往日的震撼。我知道,在这块尼罗河孕育的文明长河里,让人目不暇接的震撼太多了,不免给人以“审美疲劳”了,如果把它们中的任何一座搬到巴黎、罗马、俄罗斯、纽约去,肯定比方尖碑林立的埃及要震撼得多。
在埃及众多的神庙中,还不得不提到拉美西斯二世花费二十年时间修建的另外一座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埃及最南端,它实际上是人工挖掘的一个洞窟。除山洞口刻有四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雕像外,山洞里还建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洞窟,墙上、柱子上刻满了精美的雕像和浮雕。
阿布·辛拜勒神庙最大的奇迹是神庙的“神光”。在洞窟最内部正对大门的地方,建有四座雕像,依次是太阳神、拉美西斯二世本人、阿蒙神和冥神。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清晨,当太阳光与洞窟形成平行角度时,一束阳光能够穿透61米长的洞穴,准确地照到太阳神的脸上,然后依次是拉美西斯二世和阿蒙神,而与阿蒙神仅仅相邻的冥神却永远享受不到这束“神光”。其中阳光照射到拉美西斯二世的脸上时间最长,亮度最高。更为神奇的是,阳光射入的时间不是随随便便碰上的,而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的结果。2月21日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而10月21日则是他的登基日。
其实,不管建筑本身多么气派,多么伟大,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人类把外在的本无精神的东西改造成为对精神东西的反映。因此,当金字塔在不可一世的法老们心中光辉暗淡的时候,他们心中的另一种图腾物——神庙,便成为帝王们接力棒似的时髦之作——以此来显示他们对先王的哀思或对神祗的虔诚。随着时间脚步的挪移,帝王们梦想的,还是在归天之后能登堂入室,延传“帝脉”。这也是在埃及人眼里,神庙能与金字塔媲美的重要原因——让后代的杰作绝对不能逊色于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