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对失败的另一种褒扬

标签:
杂谈 |
分类: 情致阿尔卑斯山 |
离布鲁塞尔18公里有一个小镇,小镇虽然不大,但是在历史教科书和各种版本的地图上都不会忽略它的存在。近200年前,那个小镇让一位曾经不可一世的高卢雄狮轰然倒下,从此,欧洲的王室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又可以毫无顾忌地重温以前的奢靡安逸了。这个小镇就是滑铁卢,高卢雄狮就是拿破仑。
我们一行人到达滑铁卢已是黄昏时分,彤红的斜阳垂挂于天际,大片的云彩被煊染得通透血红,广阔的田野铺满金色的光晕,仿佛一袭辉煌壮观的大地披风。沿着226级石阶拾级而上,峰顶上迎接人们的是一头威风凛然的铁狮子,它仰天长啸,前爪紧紧地抓住一只象征世界的铁球,两只眼睛“狮”视眈眈地盯着南方的法兰西,于威严中透出一股肃杀之气。据说是为纪念欧洲联军的胜利,用缴获的法国军队的枪炮熔铸而成的,这就是著名的狮子之丘。
山丘的泥土全部取自战场,在这方圆仅止两公里的弹丸之地,当年曾拥挤过十几万厮杀的人群,每一寸泥土都侵染着鲜血。在滑铁卢的战役中,法军3万将士和英普联军3万将士牺牲在这里,听听雨果的那番描述:“伏尸喋血的情形宛如在眼前;生死存亡,有如昨日;墙垣呻吟,砖石纷飞,裂口呼叫,弹孔沥血,树枝倾斜战栗……好像力图逃循,三千人里有些被刀砍了,有些身首异处,有些被扼杀,有些被射死,有些被烧死……”这就为什么获胜的威灵顿将军露不出丝毫喜悦的原因了?他有的只是一声长叹:“胜利,是除了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
铁狮下的碑座上没有题词,只刻着“1815.6.18”字样。但就是这串简单的数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场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战争。
拿破仑——法国人心中的英雄,曾经以锐不可当之势造就了法兰西帝国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创造了“百战百胜”的军事神话。然而,世界上没有无往不胜的英雄,在拿破仑取得了不计其数的辉煌战果之后,失败的阴影也随之而来。1813年,莱比锡战役失败。18l4年,在联军的刀剑相逼之下,身处枫丹白露宫白马庭院的拿破仑拿起笔,态度从容、神色威严地发布最后一个命令—一退位文告。宣布退位之后,拿破仑缓缓走向那些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而今却老泪纵横的将士们,在一片高呼“皇帝万岁”的悲壮的送别声中,最后一次检阅了他的私人卫队。随后离开了挚爱的枫丹白露宫,远赴厄尔巴岛接受他的流亡命运。在大洋的孤岛上,拿破仑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密切关注着祖国政局的动向和外部世界的格局,他虽遭流放,但依然雄心勃勃、运筹帷幄,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一年后,拿破仑本着为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的信念,回到了巴黎,并得到法国人民的拥护,迅速夺回了枫丹白露宫。不久之后,还是在白马庭院,拿破仑重整旗鼓,领着他的42万大军,去和欧洲的神圣同盟作战。不幸的是,他此次离开枫丹白露宫,却是永别。
1815年3月25日,英、俄、普、奥、意、荷、比等国组成反法联盟,70万大军在英国公爵惠灵顿、俄国元帅巴克雷、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等人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分头向法国推进。战前,拿破仑根本没有把反法联军放在眼里,他以嘲讽的口吻说:“惠灵顿不是个好将军,英军也不是一支好军队,要打败他们并不比吃一顿早餐更费事。”然而,这次拿破仑失算了。
6月12日双方战争在滑铁卢打响。这天,拿破仑率l2万法军向比利时进发,他先以5万兵力牵制英军,以7万兵力于6月16日在林尼附近与8万普鲁士主力交战,拿破仑想通过这一仗,把英、普联军拦腰斩断,然后再各个击破。这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战争进行得十分残酷,法军奋勇向前把普军打得落花流水。雷雨过后,普军统帅布吕歇尔才发现,普军防线已被拿破仑突破,结果全线崩溃,在仓惶逃命中,布吕歇尔从马上摔下来,浑身是泥,狼狈不堪。拿破仑见普军已经被击溃,向士兵下令休息一天,然后命令格鲁希元帅率兵3万尾追普军,自己率主力去攻打英军。布吕歇尔由于有了一天的喘息时间,得以重新收拾溃散的兵马,向瓦费方向重新集结。此时,惠灵顿率6万联军,150门大炮布阵于滑铁卢村南。这是一个有利的地形,阵地后方有圣让山作依托,阵地前地势低洼平坦,右侧有坚固的乌古蒙堡,中央有圣拉埃村,左侧是一片沼泽地和灌木林,便于埋伏军队。
6月18日,拿破仑亲自统兵10万,大炮240门,在滑铁卢扎营。他把总预备队摆在中央,司令部设在李格芬村。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他判断英军阵地的薄弱环节在中段,于是佯攻英军右翼,以重兵攻打英军中段。事实证明,拿破仑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上午11时,法军开始向英军右翼发起攻势,双方在乌古蒙堡形成对峙。午后1时,正当拿破仑以主力军向英军中段发起猛攻的时候,突然接到布吕歇尔集结普军前来增援的消息。拿破仑被迫从总预备队中抽出两个骑兵师阻击普军,同时让追击普军的格鲁希立即返回增援滑铁卢。然后仍然以密集的火力猛攻英军中部阵地。英军中段军力薄弱,经不起拿破仑的猛攻,伤亡很大,5个小时后,英军中部失守,拿破仑占领了圣拉埃村。由于中部阵地争夺战打得十分激烈,英军开始难以支持,法军也难以继续扩大战果。此时,对阵双方都急切地盼望援兵到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布吕歇尔率领3万普军前来增援英军,而拿破仑的援兵却迟迟不见踪影。战场上的局面顿时发生了逆转,拿破仑在英普联军的夹击下,腹背受敌,最后以失败告终。
高卢雄狮轰然倒下了,然而,那位身穿白翻领绿色军装、肩搭灰色披风、脚跨白色骏马、手执犀利宝剑的矮个子失败者,却被画家以赞美的方式留在了狮子山下那座纪念馆的一幅巨型画面上。
在纪念馆对面,有一座小电影院,电影院里一年365天都在循环放映《滑铁卢战役》一部电影,从建成到今天,从未间断。那部电影告诉我们,滑铁卢大战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那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其原因在于:大战的前一天突降大雨,整个滑铁卢田野变成一片泥沼,拿破仑的作战主力火炮队在泥沼中挣扎,迟迟进不了阵地,所以进攻炮打晚了。如果没有那场大雨,进攻炮提早打响,大战在普鲁士人围上来之前就结束,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这一战,不仅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滑铁卢”这三个字也从此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而流传下来,并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电影院对面,傲然耸立着一尊拿破仑全身塑像,身材不高,却威风凛凛。他头戴人们熟悉的三角帽,身着戎装,双臂抱拢,侧身而立,雄心勃勃地望着远方。塑像前,不时有外国人虔诚地献上束束鲜花,他们是在祭拜一位失败的英雄。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几乎所有游人在心中祭拜的,都是那位骑着白马的失败者。几个小学生走了过来,围拢一问,他们只知道拿破仑,不知道威灵顿。岂止是今天的小学生,即便许多成年人,说起滑铁卢,他们都把拿破仑当作了主体,尽管失败了,但都不自觉地站到了他的一边。“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仑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为高大。”雨果的话在今天得到了印证。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拿破仑为了让世人记住自己的辉煌战绩而修建了胜利之门——凯旋门,本想以更辉煌的战果率领法国士兵从这道门下凯旋而归,却终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这道门就演变成了一座纪念门——拱门的顶端和内侧都雕刻着拿破仑获胜的大大小小战役的记录,内墙上还有他手下588名将军的名字。对法国人来说,景仰他们的民族英雄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要不他们怎么会将这位失败者的遗骨葬在了荣军院?其实,连老国王也是十分景仰民族英雄的,路易十四在兴建荣军院时就下过御令:“将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来保卫他们君王的将士们安置到这里,让他们在安静详和的环境中度过他们的余生……”
对比利时人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博大宽广的胸襟。因为,要把一个失败的侵略者的塑像竖立在自己的国土上,该需要怎样非凡的气度!这样做,不只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拿破仑的尊重。在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整个欧洲人心中,拿破仑虽有其残忍、暴戾乃至卑劣的一面,但仍不失为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将军、真正的英雄。在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虽然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可是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气概以及他的影响远远地压倒了他的对手,从而永远地铭刻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挥别拿破仑塑像,已是夕阳西沉,穹庐高远的天宇点点星光闪烁。可以想见,当年发生在此处的金戈铁马不过是历史苍穹中划过的一道流星,然而这道流星即绚烂又残酷,它深深地印在了后人的脑海里,以至于每个人在景仰失败者的同时,也都刻意回避着由成功到失败的那个结点——滑铁卢。

拿破仑画像

滑铁卢战役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