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真伪老厂壶

标签:
杂谈 |
分类: 品茗篇 |
要辨别真伪老厂壶,对一般人来说,看底款,有时反而更容易被忽悠。以现代的造假技术,仿个底款,不是个很难的事情。当然,要仿印各类标签,也不是个问题。
我们分享一下关于仿老壶的看法:
仿老壶,如果是仿名家壶或古代壶,因为市场价格高,认真仿的人,都肯下足本钱,找高手,用足料来仿的。所以,除非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一般人是难以辨别的,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而且这样的仿老壶,本身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如果是仿早期老厂的工艺壶和实用壶,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几种情形:
同时期仿:厂外仿厂内的。如果同是厂内工手,用厂内带出去的泥,一般差别不算大,只欠些窑火而已,发茶性稍微受损。
后期仿前期的:一般为90年代仿80年代或更早的。泥料质量已经有明显的不如前期,就算是找厂内工手仿,出来的壶,其发茶性质量,已经减半。但大多终为原矿紫砂,故手上有这些仿老壶的人,也不会愿意低价抛售。
现代仿早期的:为近几年来仿八九十年代的。大多用二次烧成技术成型,泥料亦不会用原矿紫砂,形制方面亦明显的保持不了原有的水平。故不论是外观上,还是手感上,都明显的没质感,或带浮光。发茶性则差得更远了,没有明显的紫砂发茶特征了。现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低价“老厂壶“,以这类仿品为主。
这三者,不管如何仿,其发茶性在一定程度上已受损,也就是实用性受损。
同样的喜欢紫砂,每个人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人喜欢它静态艺术之美,有人喜欢它动态用壶之美,也有人想要两者兼顾。但不管侧重点是什么,用料为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应该是个基础。失去了泥质之美,想追求静态之美,则有如一句禅语里说的:“空花岂得兼求果”。
所以,用壶的基础,在于了解壶的发茶性,也是对紫砂的一种最根本的了解。当审视表像不足以下定论时,壶的发茶性,会让你看出很多东西。以茶解壶,壶为茶用,茶为人用。壶的发茶性,如人的本性,为紫砂壶的根本灵魂,失去了发茶性的紫砂壶,是难以攀登上壶艺的最高峰的。但,如得此等之壶,亦非寻常百姓家堪用矣。所以,我们还是不谈高峰,谈茶壶皆为人用。
1958年以后
庭记、秀春、庚娣;荆溪王制?荆溪陈制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毛映红
早期标准壶6杯及8杯有“庭记”落款,但落款于壶内之底部,庭记并非为陶艺厂,而是作者名:“王庭梅”。王庭梅早期与鲍仲梅的爱人“施秀春”女士,及高鸣之母“张庚娣”女士等,曾于一厂制作好长一段商品水平壶的日子。
荆溪王制?荆溪陈制等: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早期商品壶惯用类此之落款!只是,近代仿冒品多不胜数。
经查询,没有接单生产落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产品。
毛映红现年55岁,属紫砂工艺厂的车间(注一)工人,约于1997~1998年退休,皆生产商品壶;毛映红之女嫁于汪寅仙之子“姚志源”。
(注一)车间:是一厂生产大批量的商品之「单位名称」,所有车间之工作人员皆是「工人」。
所有名家皆隶属「研究所」,亦只有研究所之工作人员才有职称。
60年代:60年代五形壶
五形壶,顾名思义即为五种形状的标准壶,有「扁灯」、「扁圆」、「梨式」、「眠龙」及「线瓢」五种形制,首批4杯朱泥五形壶乃制作于1965-1966,款落『中国宜兴』,胎土泥料为60年代小红泥,为文革前宜兴标准壶代表器,盖内落款「线瓢」、「独眠」或人名者较为稀有。
紫砂亦有五形壶,但生产年代甚晚,为文革后1978产品,未见过具『荆溪惠孟臣制』等六字款或其它杯数到代五形壶。
五形壶有生产过6杯款红泥,落底款「荆溪朱制」、「中国宜兴」等,中国宜兴款的土胎与60年代相仿,但土胎颜色偏红橙,未泡养前及呈现油光且砂感较60年代明显,部分上盖出现风化,已呈现粗糙状;
落款「荆溪朱制」者,其工法与「中国宜兴」同,惟目前见过一组土胎较为松散,若未泡养,迄今已有严重风化情形。
1960~1970年
「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
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并「无真正」生产过此类商品,但却曾卖出过许多此类商品壶;怎说呢?即因1960~1970年中后期止,紫砂厂曾委由「乡下陶户」生产大批量的「中国宜兴」及「宜兴紫砂」无边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壶,以应付庞大的紫砂厂订单
60年代:60年代标准壶
1960以后的宜兴,延用1930-1950年间养息未用的泥料,朱泥中石黄泥成分高且统一练泥调土配泥,加上专业分工的固定窑烧方式稳定,以及一厂大量采用模具辅助,60年代标准壶壶品特征是精致度佳,泥色偏清红,壶底款落『中国宜兴』,大幅替代其它三种6字章款。
1960年前后:马来西亚「高泉发茶行」
为首批茶行订制壶,高泉发乃马来西亚茶行,早期于新加坡有分部,一面刻高泉发茶行;另一面刻小红泡.。其泥色与五形壶小红泥相当.。后期文革后亦有陆续订制。其中以1978-1982为大宗。
1965-68:请饮中国乌龙茶(红6杯、紫4杯)(盖款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
第一批:1965年出厂,有红土及紫砂两种。红土必是六杯,紫砂必为四杯,但因红土的收缩比大,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样大小,壶盖内落款有五: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其中以银凤的最贵(因为后来她升级)以看品象为准(因那时重土不重工)土胎好到你会流口水,吃水即变色,泡不出十次就会亮,而且只要你泡它,它.就一直会变化,泡那种壶真的很爽 。
第二批:约1985出厂,橘子色且粉胎,因土胎不好所以没有行情价,完全看茶行怎么卖。
第三批:1990年前出厂,因挖到了“猪肝红”土矿,因而土胎再创第一批的高潮,但那时制壶多以造型小品为重,所以也没有行情,也是看茶行,不过应和小品一致
1966-1976:文革时期(文革壶)
1、与前期比较,同样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间制作的壶品较佳: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因70年代标准水平壶,是紫砂厂经营管理绩效下的产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较为工整;反之,前期无大树乘凉的作陶者,则必须以低价抢攻以维持基本生计,所以质量上就会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
2、70年代水平壶比80年代水平壶制作还更好:70年代紫砂厂规模较小,无论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开模」师傅的要求及实际水平都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厂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场扩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数增多,原矿风化的时间缩短,开模师傅统一训练成专业开模师(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艺师负责打模,所以商品壶的水平就每下愈况。
1970年:宜壶开始壶面流行篆刻铭文
1974-1976年:「H441786」
香港茶行订制标准壶壶品颇多,最早乃采「隐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铅章的紫砂鸽嘴水平,其成型年代为1974-1976年,订制茶行已不可考。
1975-1980年:徒工考核标准壶篆刻记录
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壶体多为4、6杯,8杯较少,壶身一面刻「紫砂**届徒工考核」,另一面常为梅兰竹菊图刻,底款皆落「中国宜兴」,虽为壶手个人制壶、陶刻工艺考核作品,但几不落人名。
1978-1982:外销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壶
1978-79年:首批祥兴茶行成型
标准壶体有4、6、8杯,线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红土及紫砂为主,少数黑苹果为黑铁砂,因初期上釉技术较差,黑釉字体粗者较细体为早,首批壶体上黑釉字体多少有些缺陷,盖内已无人名款,底款必为「中国宜兴」印款及「祥兴茶行」黑釉款。
1970末~1980初:请饮中国乌龙茶(8或10杯)(繁体22字)
福建茶叶公司向「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大量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壶,泥料是「红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壶为主或称八杯。不过这批壶底款是繁体,壶身刻楷书「请饮」第一行,「中国乌龙茶」第二行,加一小茶船,和六个小茶杯,整套组都用同泥料生产。这批水平壶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在1980年末,厂外有很多仿品出现,只生产茶壶无茶船与六小杯,落款方式与刻字相似。
没有「请饮中国乌龙茶」这几个字,当为后期仿造,与福建茶业公司无关,纯仿印章而已。(后期仿造之品有分刻字的,与省下刻字钱的产品二种)
1980-1983年前后:内紫外红「祥兴」
标准壶、紫砂线瓢、西施只有8杯,内紫外红有高汤婆及苹果体,其配合当时天干地支分别落纪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荆溪惠孟臣制」,少数销日内紫外红茶海及茶器亦有「祥兴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兴茶行标准壶(黑苹果)为二厂制作,其胎土、工序与一厂略有差异。
1982~1985年:壶底未落款、壬戌年制、癸亥年制、甲子年制
壶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癸亥、甲子年间(1984~1985年间)紫砂壶仍被定位为「匪货」,买卖紫砂壶就等同「资匪」,于前述年间因风声鹤唳、抓得很紧,甚至有少许人曾被送警总杀鸡警猴一番,故许多贩卖紫砂壶的茶庄及摊子遂称宜兴紫砂壶为「港罐」,为的就是推说这些壶是从香港来的壶,但官方对于港壶的态度却仍是「照抓不误」!故,这时期紫砂壶几乎没人敢摆放于店头公开展示,所以销量马上掉落了下来!但,在「穷则变、变则通」的大原则下!...当然的,香港的壶商绝不是省油的灯,立时于订单下于前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时,请厂方不要于壶底落「中国宜兴」、或「荆溪惠孟臣制」等中国意味浓厚的底款,免得店家于惨遭查扣时,却因「证据确凿」而吃不完兜着走!
同时期,也有一些壶的壶底是刻「癸亥年制、甲子年制」等等无中国意味的底款,以利台湾的店家能公开贩卖,在不幸遇上临检时,也仍能推说是莺歌壶云云。
注:就因这种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这些壶的出现,到如今也才会有「甲子泥」等等神话,才导致造伪者能对玩家们上下其手,甚憾矣...
1984年:甲子泥、年糕泥
所谓的「甲子泥」,是壶贩编造的「唬人」说词,指的就是1984年,一厂另行练制来取代之前壶贩所谓「朱泥」的一批新红泥。
1984年之前,为了卖掉库存红泥,所以编造了「红泥即是朱泥」及「朱泥可做航天飞机」等谎言神话,待这些「红泥即是朱泥」的库存一扫而空后,过个几年发现1984年之后的「红泥壶」竟然再度堆积如山,遂一不做二不休的编造其为「甲子泥」,乃编称其为甲子年练制,以后就绝迹之泥!
甲子泥既是一般的红泥加铁红粉。
年糕泥是球浆多于砂,不宜做大形壶,所以以小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