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晓波:给商道多散发一些信义气

(2014-12-10 11:46:36)
标签:

文化

吴晓波:给商道多散发一些信义气

不计成本、无法交易的行为,是那么罕见

前段时间,《寻找廖厂长》一文在微信朋友圈里迅速走红。很快,湖南媒体就帮吴晓波找到他的廖厂长。

10月,吴晓波来湖南与廖厂长见面了。

瘦高的吴晓波穿着休闲西装,出现的时候手里还捧着一束鲜花,“这是我第一次送花给另外一个男人。”

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他们只是简单拥抱了下。吴晓波说,“彼此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我见过18个‘中国首富’中的15个,但是没有对哪个感到难忘。唯独另一个老男人,25年来,让他一直念念不忘。”

吴晓波口中的男人就是“廖厂长”。

1989年,正是这位素昧平生的廖厂长的7000元“巨额”资助,当时还是复旦大学学生的吴晓波,才得以和3个同学完成一段历时半年的“南疆考察”。这次考察,他们一口气走了长江以南的11个省份,去过山区、农村、前线,“了解了这个国家的辽阔、伟大与苦难”。

25年后,吴晓波再聊起“廖厂长”当年的事情,他还是觉得非常了不起。“他在报纸上听说四个大学生去南中国考察,没有经费,他就捐了七千元,1989年的七千元,算起来今天应该是四五十万元。当时,我去看了他,我以为是富豪,结果他只有小的工厂。”

在一间四处堆满物料的工厂里,吴晓波同这位长发飘飘的廖厂长初次见面。他现在还记得,见面地点是在一间简陋、局促而灰暗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用灰格子布罩着的转角沙发散发出一点时代气。”一切都同原先意料中的大相径庭。

廖厂长当时经营的是一家私营小厂,只有20来个人,组装生产水泥编织袋的设备,全厂全年利润大概也就几万元,而他个人的工资不过每月200元,但他居然肯拿出7000元赞助几位素昧平生的上海大学生。

因为这笔资助,两位副厂长跟廖厂长大吵了一架,随即一起辞职离开了他。

一直和财经打交道的吴晓波,最常使用的一个词是“交易”。“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物质,我们开始用金钱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任何东西都可以交易,所有交易都有成本。相比之下,廖厂长不计成本、无法交易的行为,是那么罕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那么多年念念不忘廖厂长。”

“人到一定年纪之后,就会慢慢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跟年轻人的关系,会觉得付出比得到更快乐一些。”吴晓波接触了大量企业家老板,“钱多到一定地步,快乐就越来越麻木。”

这些年,他试着多去帮助别人,“廖厂长这样的精神需要更多人传承下去”。他觉得,当人们的温饱解决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一些柔软的东西,比如感恩、理想、情怀,等等。

 

当他失去所有的时候,他唯一留下的是信用

吴晓波20多年来一直做的工作就是看企业。

2005年,他到天津采访一个企业家。这个企业家是2004年中国企业界里面最大的失败者,那个人倒得最惨烈,中国排在第一位的房地产销售老板,2004年营业额超过100亿人民币,他在某一个时间点超过万科,叫做孙宏斌,这个人是清华大学土木系研究生毕业,开始到联想工作,然后跟离开了。

后来开始做房地产。中国有一个招投标挂制度,这种土地招拍挂以后,他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他跑到石家庄去,跑到苏州,跑到南京、郑州等很多地方,把土地拿下来,然后6个月建下房子,然后卖出去,把资金杠杆拉得很高,三年之内成为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2004年国家整顿房地产过热现象,一限贷,整个资金链断裂了,他就把公司卖给香港公司,成为2004年最大的失败者。

吴晓波对于当时去采访的事还记忆犹新。“我记得当年他办公是在天津奥林匹克公园的一个楼里,出来接我的是他的大学同学。他说不想见你,你问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你。我说这个人在这一轮宏观调控当中被击倒了,但是没有出局。为什么我说了这样的话?我在天津做所有的调研,我发现一个事实,虽然他这个企业不见了,卖给香港人了,但是我采访天津市官员的时候,官员说这样人不错;我采访银行的时候,他说不错;我采访媒体的时候,他说不错;我采访部下的时候,说离开的时候给了很高的薪酬。他是这一轮的失败者,但是他在天津地区,从政府到媒体,到他的部下,他的信用仍然是保全在那里,当他失去所有的时候,他唯一留下的是信用。”

吴晓波把他写在《大败局》里面,但是他认为孙宏斌会回来。

吴晓波当年写了19个企业,今天只有两个人回来,他们是史玉柱和孙宏斌。孙宏斌重新组建了一家公司,2009年就一个很大的房地产浪潮,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创建了融创,收购了绿地。

另外史玉柱,1998年倒下来的,倒下来的时候有一堆人在他门口要钱,他后来做保健品,起来的第一件事在全国的媒体上登广告,说我当年在珠海欠下钱的人,我现在有钱了,我把钱还给你们,他们倒下来了,可以回来,因为他们的信用还在。

在商业世界里面,信用不是一个很虚妄的概念,它很直接,跟交易有关,然后跟成本有关。我们说在中国这个社会里我们要重新建立信用体系,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思想的方式来不断的启发大家,让大家变成善人,变成有良好的信用意识的人,但是我最关键的一点,我们怎么能够提高一个人违法的成本?怎么提高一个人违背信用的成本,让愿意保持信用的人在商业社会当中得到他应有的回报?我觉得这个更重要。

在商业的世界里我们对信用的理解,你是需要建设一个建立在契约精神之上的法治社会,当这样的社会成立的时候,人们的信用观念才会真正的恢复过来。

吴晓波一直在商界里与商人打交道,他整天接触到是“金钱”、“利益”以及“交易”。商有商道,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定的商业觉悟才能拔得头筹,那么在吴晓波看来,信用是人们唯一需要保护的财产,也是能够在商战里战无不胜的法宝。当一个人什么都失去时,只要有信用在,就是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