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叩开终南隐士的柴门

(2014-08-06 15:17:47)
标签:

佛学

文化

叩开终南隐士的柴门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自汉唐以来,终南山一直有着隐居修道的传统,近二十几年来,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山林重得宁静。一拨拨隐士进入终南山,与山林为邻,与鸟兽为伍,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休养生息、长养智慧。

马守仁:千竹庵里听山风

采访整理 馨文 供图 《问道》杂志社

山中夏安居

记得晋人陶渊明有首《归田园居》诗,开篇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秉性不同,所希望的生活方式也会有所差别。过去我们一直误以为退隐山林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其实不然。这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

我曾经有个说法:中国人身上其实都有一种隐逸情怀,一种归隐山林的文化情结。

所以我自己能够在终南山结庐而居,其实很自然。唐代诗人王摩诘在《终南别业》诗中吟诵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可以用来说明我隐居终南的心境。

黎明即起,生火,煮粥,出坡。早斋罢,冲瀹大和茶棣从长兴好和堂寄来的野生紫笋茶,读石屋诗偈,安居度夏。

杜鹃鸟在叫,炎夏来临。应时的—场雨露,为山坡上的菜畦带来郁郁生机。新栽种的茄秧、西红柿、辣椒开始返青,吐露新翠;池塘裹荷叶渐渐起身,绿萍浮聚;杜鹃鸟在叫,夏天己经来临。

夏安居期间,最动听的鸟类声音,大慨就是杜鹃鸟的啼叫了。清晨,黄昏,午后初醒,都能听到那如簧的鸣声。或在远野,或在山林,或在峻岭峰峦之间,声音缥缈如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们笔下的风铃,动人心弦。

每当此时,我都会放下手里的书卷,侧耳谛听,就像古西腊神话中渔夫们倾听女神洛列莱的歌唱一样,心醉神迷。其实那只是些很简单的音符:布谷,布谷……声音渐渐远去,迷失在远山丛林间,让人遐思。

小草庵茶道

我住的地方叫做千竹庵,耕作之余,饮茶、读书,生活很惬意。我将在山林间修习茶道的方法,称作山居茶道,以区别于俗世间那些形形色色的茶叶烹饮方式。

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一开篇就引用日本茶道宗匠利休居士有关草庵茶道的一段话,我个人很喜欢:“小草庵里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为第一。追求豪华的房宅,美味的食品,那是俗世之举。家不漏雨、食无饥苦便足矣。”“所谓茶道,不过烧水点茶而已。”这是对于草庵茶道、或者称作山居茶道的最好诠释。

以山居茶道为基础,以禅宗意趣为归旨,以山林生活为功课,将日常的烧水烹茶纳入到茶人的修行生活中来,在搬柴运水中磨练身心,在水声茶香中渐修渐悟,从而完善自我人格,以期证得茶汤三昧。

 

清贫养志,无为自然

唯有过清贫日子,才能治愈人心贪欲。

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求越少,身心就越得到解脱。如果我们能将个人生活、衣食住行等所需降至最低,过分依赖社会和他人,我们的个人尊严很难建立起来。如果每个人都能体面劳动、生活,独立思考、阅读,生活变得美好而有尊严,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就会随之而改变。佛经中说山河大地、草木鱼虫都是我们心力的外在体现,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清静了,身边的世界也就清静了。

我个人因为特殊机缘,这些年有幸能断断续续地在终南山里居住,用身体贴近大自然,用心灵感受大自然,获益良多,并陆续记录下一些文字。希望“过清贫日子,重建人格尊严”这样的话题,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我们今天说“无为”,我以为一定要摒弃后人赋予这两个字的太多寓意,因为这些都是后人强加上去的,不是老子的原义。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换句话说,无为,就是要人们依照大道的运行,摒弃个人私欲,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的事。

这几年我在山里实施“普门农耕法”,坚持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原则,甚至不除草,只是按照节气变化,将蔬菜种子播撒下去而已,让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根发芽。蔬菜不但长势良好,很且很好吃。这也可以看作是《老子》无为思想,在山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吧。

 

不还居士:修行便是“为无为”

山中生活

每天六点自然醒来,在床上做一些锻炼,比如瑜伽、深呼吸等,到7点钟起来。我几乎整天都在修行,早晨开始,不管做什么都要持咒,然后上午修准提法,主要是持咒观想。修到11点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看会微信,微信有一些是佛学方面的,也有关于养生、医药方面的,有的时候一些笑话,我也会笑笑。吃完小睡一会,下午如果没事就继续修法,晚上再修一次,一天修三次。有时候下午做家务,比如砍柴,帮邻居放羊等。

刚来这里的时候,把房子修一修,房东很高兴。租下来以后,将乡里的泉水用管子引到这边。没有电,一公里外有个金仙观,我从那里牵线过来,后来因为不正规,邻居又拆掉帮我重新拉线,这样电也有了。

粮食是背上来的,菜基本上都是自己种,我家人来都会给我捎上一点菜,因为我自己种的菜品种比较单一。

每天到晚都有事情,总觉得自己对修行还不够,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孤独或恐惧。我这里不是在特别偏僻的深山老林里面,我们这个地方通了公路,一到了节假日亲朋好友来或者有很多爬山的人都会来打扰,但平常还是很清静的。

   1994年我孩子出事(车祸过世),成了我上山修行的因缘,我们对生命不了解的实在是太多了,开始研究佛教的唯识论,大量读经典,这十几年都是在研究经典,越研究越深入,佛教真是博大精深,然后就觉得光读书没有修行在佛教来说就是光食不饱。于是2007年上山,决定住在山里,到山里专修,下决心把城里的一切放下,进山里觉得还是很新鲜的,非常高兴。一般一个月下去一次,在家呆个三五天,春节在家呆的时间较长。

我家里对我入山都还理解。他们从我上山修行看到了我的进步,也就越来越支持了。原来我体弱多病,全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好的,整天就好像是靠吃药活着,现在他们看到了我的变化。除了身体的变化,情绪上也更平和了。原来我的脾气不好,比较急躁,跟家里人发火。上山修行以后性格也越来越好。因为修行不是说光打坐,也包括为人处世。你光修心不修身也不行,不能得病,身体好了才能更加精进。

来自内心的清净

虽然会有些打扰,但没关系我修我的,有的时候我的朋友家人来了,就和他们一块吃吃饭自己做做饭。我平常吃的也很简单,菜都是自己煮煮就吃了,他们来了就改善下伙食,包包饺子之类的,然后我们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有的时候拍打扰的话,周末就不修法,就砍砍柴、种菜,做些劳动。因为我以前下过乡,知识青年经历过这些,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刚开始修行在山里转着转着就会被山里的景色给吸引,忘了修行了。清静主要是表现在自己的心,不胡思乱想,始终都是要在修行上。其实刚开始进山受环境的影响,一到节假日游客多了,觉得被打扰了。现在自己的心静了,他们来了也不会觉得打扰了,把吵吵闹闹的声音排除在外。入山这几年,这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住,半年后有一户跟我做邻居,那个老太太特别爱骂人,刚开始觉得非常讨厌,后来觉得也是一个考验,刚好可以借她来修行,慢慢把自己的心情修得更清净,以后看不惯的事情都觉得能宽容了,更坦然了。

我理解,实际上生命本身就是在一种无为的状态,只不过我们意识的躁动和活动使得我们心不静了,所以我们修行就想努力使自己从有为回到无为的状态,现在所有修行人的状态都是“为无为”,在努力做到无为。生命本体本来清净,本来就是无为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无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