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标签:
文化 |
文 金鹰报刊社社长、总编辑 谷良
我们今天有多么强烈地期待正能量,就意味着我们自身存在着多么强大的负能量。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社会现实:
浮华、狂躁、暴戾已经蔓延成当下时代的精神气质,心动、心乱、心狂正在深化为世态人心的真实写照。
正是在中国文化的低谷中,我们开始重新放空一切,停下脚步,追问灵魂,找寻心路。让生命归零,让时间倒流,于是,募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倏然从中华国学的源头活水中,发现了治疗时代人心的精神良药。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道家经典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可见,“清”其实就是专心致志,没有杂念;“静”则是心安若素,岿然不动。
一个清静的人,足以逆转一个世界;一颗清静的心,足以照亮一个时代。
其实,世界再昏暗,人心再染污,都不应当影响我们自己内心的清静自然、纯净良善。
我们实在不要去管外境的纷繁复杂,只需管好自己的身心,便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当我们深信“清静”的力量,就必然能够让天地归正,让世界美好。
54岁的诸葛亮在写给8岁儿子的《诫子篇》中由衷训诫:“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是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如此推崇清静之道,由此可见“静心生慧”的妙理玄机!
人为什么难得清静?世间为什么清静难得?道家的经典著作《清静经》一语中的:“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喜欢清静的,但是被强烈的欲望牵引走了。
在《庄子》一书中,广成子告知来前来求教长生之道的黄帝:只有“必静必清”、“抱神以静”,保护心神的清静,才能实现长生的目标。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其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一再强调的就是,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回复到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清静的境界,清静是生命的本性所在,清静是精神的归宿所在,清静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的常态。
然而,在追逐外物、为境所困的人们。如果依然被比网速还快的念头所控制,就一定会失去生命的方向,走入毁灭的深渊。
如果把一个个起伏不定的波浪比喻为我们不断升起的念头,那么平静辽阔的大海就是我们心性的本体,我们或许无法左右波浪的变化万千,但一定要坚守内心海底的平静。
当代名宿南怀瑾就说:生命的能量来自于宁静。因为:“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学静的功夫,最高的境界,就是反省观照自己,乃至不加任何判断的观照自己。”
《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清静之美,美在澄滤一切的清明;清静之妙,妙在去除贪念的真静。
佛教经典《楞严经》告诉我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让我们在“匆匆、太匆匆”的人生之路上,心静,身动,歇一歇,停一停。我相信,当“清静”悄然来临时,你我定能发出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