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一,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在享乐。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束缚,都还它本来面目,如实地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撰文 馨文 供图 金梅
“不是李先生,你看错了”
李叔同初到杭州的三年,喜在西湖边的景春园茶楼喝茶。这日,二层独坐他一人,望着楼下来往奔忙的劳工苦力,又抬头听到不远处传来诵经及撞钟之声,缥缈虚无而来,李叔同不觉神痴。这场景,像是他后来人生的预兆。
不久后,李叔同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从出身巨富之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到斩断尘缘、生活简陋、禅房寂静的出家人,这个转折的发生,还要从他断食的经历说起。
当时李叔同在浙江第一师范教授音乐和美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他的好友夏丏尊处看到日本杂志上刊登断食的好处,称断食是一种“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习,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当时李叔同正受着肺病、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困扰,于是便在心中等待着断食的契机。
1916年12月24日,李叔同入杭州虎跑寺断食,虎跑寺在西湖西南的大慈山下,掩映于绿树青山之中,离尘隔俗、环境清幽之处。这次断食前后三周,先渐断至不食,后逐渐恢复。“全断食那几天,心地非常清凉,感觉特别轻快灵敏,能听人平常不能听到的,悟人所不能悟到的。真有点飘飘然的感觉呢!我平日是每天早晨写字的,这次断食期间,仍以写字为常课,有魏碑,有篆文,有隶书,笔力比平日并不减弱。”李叔同在与夏丏尊分享自己断食感受时说。
李叔同在他的《断食日志》中记录了诸如“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摹大同造像一幅”等融入佛教生活的经历。断食归来一周后,他写信给爱徒李质平:“鄙人拟于数年之内入山为佛弟子,或在近一二年亦未可知。”仅隔十多天,李叔同又到虎跑寺习静整整一个月才回学校。李叔同频繁入虎跑寺小住,且开始吃素,不久拜了悟法师为师,成为他的在家弟子,取法名演音,号弘一。
1918年3月,他在给李质平的信中说:“不佞自知世寿不永(仅有十年左右),又从无始以来,罪业至深,故不得不赶紧发心修行。……秋初即入山习静,不再轻易晤人。剃度之期,或在明年。”
入山的前一晚,他嘱咐丰子恺等三位学生:“我明天入山,相聚今夕,实在难得。希望你们今后各自珍惜……”并将书籍、衣物分送学生,收藏赠予友人,自己只留了些粗布衣物和几件日常用品。
1918年7月1日一清早,李叔同在夏丏尊等人陪同下,急速走向校门,校工闻玉挑着两件简单的行李,闻讯而来的师生们,在校门口观望和议论着。李叔同由三位学生陪伴,从学校出涌金门,经净慈寺,到距虎跑寺还有半里路的地方,李叔同让闻玉等人停下来,不再前送。他开启箱子,披上袈裟,穿上草鞋。闻玉呆望说:“李先生,您这是干什么?”李叔同说:“不是李先生,你看错了。”说完,挑起行李,撇下众人,快步走向虎跑寺,任凭几人哭喊“李先生”,也没有回过头来。
月余后,李叔同正式于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弘一。
曾记否,倒帽少年游
如今已79岁的金梅,曾经用了五年的时间撰写了《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他通过考证,纠正了许多传记中传播甚广实则毫无凭据的内容,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弘一法师,这本书也被认为是弘一法师最权威的传记之一。
他一生研究过傅雷、孙犁等人,而对于弘一法师,他既有共鸣处,也有敬佩时。他出生在上海浦东,幼时家贫,不堪回首。工作后常年在天津的杂志社任要职。这个轨迹刚好与李叔同相反,李19岁离开天津老家,而后常年生活在沪杭江浙一代。他认为弘一法师最令他感佩处,即是从出身富贵、用度讲究、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到生活简陋、摒弃虚名的寒门一僧的巨大落差,写到后来弘一法师的生活,他甚至感慨落泪。
五年的时间深入弘一法师精彩而起伏的人生,金梅感慨很深。在向我讲述弘一生平时,他娓娓道来,细节详实,时不时发笑,像是讲述一位熟识的旧友。“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10月,天津的一个巨富家庭,父亲名李世珍,字筱楼,祖籍是浙江省平湖县,经营盐业和银钱业……”他这样开始介绍。
李叔同从小受家人的佛教熏染。他8年扎下古文功底,尤擅书法。19岁来到上海,此后再未回过家乡,妻儿都留在天津。他20出头即在文坛、书坛享有盛名。1901年南洋公学经济特科解散,他后考取功名未果,茫然低落之际,为排遣郁闷,曾流连风流场中,其间多有与妓女酬唱应和之作。1904年参与沪学会,创作名扬海内的“祖国歌”。
1905年母亲过世后,他留学东瀛,主攻美术与音乐。其间他接触到新派剧,1907年春节排演《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并亲自参演女主角,受到一时轰动,鲁迅当时也在现场观看,并到后台见了李叔同。李也成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1911年春,他带着日本妻子回到上海,最初供职于《太平洋报》,改良中国当时的广告形式,成为中国新式广告的开创者。《太平洋报》解散后,他于1912年秋任职于浙江一师,教授音乐与美术。他教学非常认真,脱下时髦西装,换上长衫布鞋。他很受学生欢迎,课余经常听到琴声,假期就出去写生。他是中国第一个将西方新美术技法传到中国的人,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优秀的艺术家、教育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浙美术教育界大多数都是李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其间,他开设了中国最早的人体写生课,写出了第一本中国人创作的欧洲文学史。创作了第一首由五线谱创作的音乐《春游》,创作出《送别》、《忆儿时》等经典作品。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李叔同艺术成就全面展示的时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卓越的教育家。而在他事业达到一个高度时,他却毅然选择离俗出家。
钟声云寂外,山房空悠悠
弘一法师出家之因,其中之一,是想断离尘扰,觅清净处修行。然出家最初的两三年,他并未能如愿,不断有友人、学生及慕名而来者,有想瞻仰其相貌气象,有想求字以为虚荣谈资的。此时,弘一法师已经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谈了,凡见友人皆劝其念佛诵经,书佛号等字相赠,弘一法师把曾经的技艺悉数舍弃,唯留书法以将佛法理念传递给对方。
弘一法师挂单衢州莲花寺期间,有位团长想见弘一法师,三访三拒,一位关心法师的人劝他还是不要得罪武人,法师说,他无非想要我一幅字,于是写了四字名号予他,对方最终仍未见到本人。弘一法师不喜官僚士绅和军界人士,乐于与识字不多的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会面,尤其喜欢天真的孩童。
弘一于1921年4月到永嘉庆福寺,为了穷研律学,宣布闭关,自约三章:凡有旧友新识来访者、写字作文、请托诸事者一律暂缓。并书《掩关谢客简》分寄师友,此次他闭关两年,永嘉也成为他后来十二年的主要修行地。这段时间他完成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并不断修订补充。两年后,弘一出关,开始四处游方,把云游与掩关静修、弘法利生结合起来。
在滞留宁波期间,弘一法师遇到了在此执教的老友夏丏尊。弘一向夏讲述他三天来在宁波的经历,初住小旅馆,“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夏丏尊不觉惘然:曾经何等讲究衣食住行的公子哥儿,现在竟能安适于这样简陋的环境。在夏丏尊再三恳请下,弘一法师同意去白马湖住几日。弘一的行李简单,铺盖用一条磨破的席子裹着,卷了几件衣服做枕头,然后拿着黑破的手巾去湖边洗脸。夏丏尊劝他换一条,“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弘一过午不食,夏丏尊看他太清苦,给他做了两碗菜,不过是萝卜白菜之类,弘一仔细认真地把饭一粒粒划进嘴里,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郑重其事地送进嘴里,一旁的夏丏尊差点要落泪了。几天的相处,夏丏尊后来写到:在弘一,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在享乐。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束缚,都还它本来面目,如实地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1942年9月初四晚,弘一法师安然涅槃。按其遗嘱,妙莲师等为他助念《普贤行愿品赞》,弘一眼中流出晶莹的泪珠。法师在念诵中吉祥生西。一行人诵完后,将晚晴室门窗紧紧关闭,退了出来。
弘一法师至友叶青眼居士进室顶礼告别,见法师吉祥卧于榻上,隐露微笑,面色如生。环顾四壁,别无长物,唯一枚松枝挂于法师头顶上方的墙上,传说是法师出生时的一个异证。法师带着它,走过了63个春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