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芒果画报杂志
芒果画报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55
  • 关注人气:6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桂华:乐溢满室  善喜心安

(2014-06-10 14:38:01)
标签:

育儿

周桂华:乐溢满室 <wbr> <wbr>善喜心安

撰文 馨文 供图 周桂华

书在字外

坐电梯到了四楼,隐隐听到一阵琴声,循着琴声来到一个敞开的门前,门口贴着一幅对联:“往来无俗客,进出有缘人”。是这里无疑了。

周桂华刚泡上了茶,坐在桌案旁。帽子底下是扎起的头发,鬓角的地方还有一撮没有掖得熨帖翘起来,戴着眼镜,语气轻松,典型的长沙人的感觉。

这件工作室,除了浓厚的书香味道,还有闲淡的生活风味。茶案临一扇木刻小窗,在与周桂华边喝茶边聊天的两个小时里,始终有古琴乐悠悠,同时鸽子扇动翅膀,搅动阳光在窗上忽闪忽闪。屋里各处都放着小盆的兰花,春兰、墨兰、蕙兰。

茶案后的门通向所谓阳台,是花园也是菜地,紫苏被妻子摘了来入了中午的鱼汤,还有辣椒等,兰花、铁树,最外一排的榆树是土壤里带来自己长出的,阳台当中是周桂华用烂叶子、鸽子粪,自己沤的有机肥。角落中的石头鱼缸里面长满了青苔,鱼在里面,自由、天然,从不用喂食、充氧、换水,自然生长。

阳台入客厅的门口,有一临窗的小书案,周桂华的“今天天气好,临窗写小品”的微信,就是写这了,他说风起淡淡兰香飘入,清爽惬意。

离开国企后的周桂华,精神和心情都放松了很多。他每天困了就睡,醒了就起。头朝东方躺在临窗的八仙床上,这个季节,感受阳光从头一点点在身上挪动,周身一点点热起来,隔壁的伍家岭小学传来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他就自然爬起来了。

周桂华说想写就写,是最好的状态。书法给他带来愉悦,一笔一划去写,很舒服,这么好的过程为什么不享受呢?他觉得,在很安静的地方,必写不出来,憋得很,反不如闹中取静,有更多灵感。在放松的时间段里,想喝茶就喝茶,想写的时候提笔就写。

周桂华从小在外祖父教导下用毛笔记账。19岁拜湖南著名书家江欣然为师,后又雪天拜访当代书法大家李铎,向其拜师请教。如今,他更多在字外悟书法。

每个星期三清早,他爬到岳麓山顶云麓宫学张三丰养生太极,从中悟出与书法相通的地方。首先要静,身心合一;太极眼睛跟着手跑,写字也一样,眼睛盯着手上的笔,笔到心到;呼吸,与动作相配合,书法运笔起笔先吸一口气,然后一气呵成;太极用力,力含在里面,不是不用力,也不是用蛮力。

其实长沙经常可见周桂华的字,长沙太平老街口显赫的“天下太平”四字,九芝堂“驴胶补血口服液”的名字,岳麓山上古麓山寺中的楹联等等。来请字的人很多,目的各有不同,他对这种“布置作业”的事,有的欢喜做,有的厌烦理,但又不善拒绝。他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将书法中祥和的正能量传递给他人。

更多时候,他在自己的一方屋室中,写写书法、侍侍花草、喂喂鸽子,就最惬意。他爱兰花的清爽,他的《咏兰》三首中之一,可窥其趣:“室溢芳馨罢远游,心如鸥鹤送春秋。时贤莫笑诗人拙,除却侍兰万事休。”

 

闻善心喜

长沙伍家岭南,周桂华从小居住在这至今,与父母的住处,只隔着伍家岭小学,方便照顾。

周桂华曾写下“每闻善事心先喜,或见奇书辄手抄”句赠友人。3月3日上午,他在家中写古人诗句,却听到伍家岭小学的广播传来一位黄姓小学生患了白血病,学校号召大家为其捐款。他棉鞋也没换,冒着雨跑到学校,在小学生一元一元的捐款中投了两百块,然后转身离开了。他听到广播中校长说,隔壁楼的艺术家听到我们的呼吁自己捐钱过来,我们的家长也要积极参与捐款。那一刻,周桂华说他更理解了“每闻善事心先喜”的含义。

周桂华自2000年初开始为湖南佛学院出家人上书法课,男众部在岳麓山的麓山寺,女众部在开福寺,坚持十几年至今。多年出入寺院,周桂华自觉心态平和许多,也开始接触佛法。以前很喜欢写米芾的字,比较外露,现在则越发内敛。饮食习惯也慢慢倾向吃素了。

他寄愿通过书法传递一种正面向善的能量,过年期间,他到开福寺赠送一千幅“福”字,将书法之美传递出去,也送出一份“快乐、智慧、开明”的祝福。他的学生中有一位美国学生,她到美国的华人区,为他们写一个“福”字,许多人看到都留下泪来。

周桂华现在每周都要教书法,他的学生很多,但是他却并不轻易收学生。“我宁愿你不交学费但坚持学,也不要交了钱不见影子”。曾经有一个老板想让他的儿子跟周桂华学写字,周桂华说,我先了解一下吧,就跟着他到家里去。这老板在城里有一套很舒适的公寓、豪车,但是却在捞刀河的乡下住。问及原因,他的回答感动了周桂华:“我为了照顾我的母亲。”因为这句话,周桂华决定收他儿子为徒,并写下“平心取事,厚德传家”送与他。“我教小孩子,都和他们说,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他教儿子也以孝字为先。

临走前,正值吃饭时间,邻居家的阿姨过来一起吃饭,妻子王老师很和气的招待。这在城市生活中着实难见,王老师说他们在这里住了六七年,和邻居相处都很和睦,经常互相串门吃饭。“我带朋友去邻居家吃饭,说这是我哥哥,不用客气,邻居说,什么哥哥,就是你自己家!”王老师笑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