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照:为人父,才更理解父亲

(2014-03-10 11:19:47)

一个父母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孩子会依照你的真诚怎么对待你,这是需要你长期经营的,孝道,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关系。充满形式关系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封闭的,我不喜欢。大家都有真情、真实自在才是我理想中的家庭,社会。

杨照:为人父,才更理解父亲

口述 杨照 采访整理 馨文 供图 杨照

历史系出身的杨照,对自己父辈、以及祖父辈的生活经历却几乎不知。疏于沟通,让他一度和父亲隔阂甚深。在杨照《迷路的诗》一书中,他记下自己年少时期的叛逆经历。在这些字句间,可以窥见一个父亲的包容和耐心,给了儿子自我承担的空间和自由。如今儿子已为人父,才理解到父亲的不易。父亲过世后,他多方追寻,试图去拼凑年少时错过的父亲。

 

父亲的态度,决定了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长中,我和父亲的沟通不是很多,父亲对我的影响一直到我自己有了小孩之后回头想才比较清楚。

我大概十多岁的时候是个非常叛逆的孩子,我父亲给了我很多空间跟自由。他不管我闯了什么祸,总会问我三个问题。一是,这是不是你?意思是没有人冤枉你,这的确是你做的。二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从来不要我解释给他听,他只是问我自己知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十几岁时一直以为父亲不理解我。第三,是他批评最严厉的话:如果连这种事你自己都不会想的话,你这辈子完蛋了。

年轻时我得不到父亲的协助,帮我做决定。长大后我真的非常感激,我父亲用这种方式逼着我,使我很小就一个人做我生命中的决定,很清楚自己要负责任,因为没有人会帮你收拾残局。如果不是这样的态度,我想很可能我在成长中跟我同辈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有父母帮你准备好的路,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很真诚地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我这样的成长经历,走了自己的路,做了自己的决定。

我母亲个性比较急,我们跟母亲很容易有冲突,但是只要父亲在,他的方式一定都是安抚我妈妈,安抚我们。我如果没有感受过这种力量,今天作为一个人恐怕会更辛苦。父亲对我的态度当时让我觉得有种鄙视,似乎他在告诉我妈:不要骂他,骂他也没用。等到我年龄稍大些,我知道这些事就决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初中高中的时候,过的真是很混乱的生活。做父母的对这样的孩子能够不慌张,不想办法马上拉回来,还能够这样容忍,让他自己去寻找他要的路。我今天做了父亲,才知道我爸的耐心简直不可思议。但是他不太讲话,我想这是我跟我们的父辈,与我们今天跟自己的孩子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我父亲是个内敛、看起来十分严肃的人。他对自己非常严谨,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对自己的态度强迫在我们身上。我跟我三个姐姐,从父亲那得到的影响,很多真的就是身教。我父亲一辈子留给我最深刻的影响是: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到现在我也都是如此,在和别人相处中,宁可别人欠我,我不要欠别人。在人情债务上,我是一个债权人而不是一个债务者,这个才让我可以平静过生活。这都是到了年长后三四十岁,跟我姐姐聊天,发现我们家人都有相同的特质。对于欠人情债到了一种洁癖的状态,我们讨论发现全部都来自我父亲。

我的女儿在她七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他和祖父互动的机会不是很多,真的没有太多的印象。但是我经常和她说起,她也很了解父亲对我的影响。

关于我父亲的成长经历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我的朋友大春(作家张大春)的父亲跟他说的话、跟他的关系,其实比我和父亲还更来得亲密、亲切。我父亲去世后,我经常跟我妈妈聊,跟大我父亲十二岁的大姑姑谈,我会试着去问,但真问不出非常具体的。我诚实地说,我并不太了解父亲怎么成长。

 

女儿,让我重新经历自己的人生

杨照的女儿李其睿现在德国学习音乐,每个月杨照都有八九天可以与德国的妻女相聚。提到女儿选择德国,是因为担心父亲为自己赚学费太辛苦,杨照在电话中的声音一度哽咽颤抖:“真实非常贴心。”这是做父亲的幸福,陪女儿弹钢琴,聊共同的兴趣。记录女儿成长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中,“遇见”是一个父亲的自省,关于教育,也关于自我完善。

有了孩子,其实一件很重要的事是,透过孩子的成长,你会想起自己成长中已经忘掉的事,但是因为孩子你会重新走过那段忘掉的时光,可以重新捡回来的。

等女儿慢慢长大,我常常会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也不觉得我用这种方式在影响她,可从她身上我看到,在她这个年纪我也是这样。例如她跟朋友交往的方式,她很小的时候,比较内向,无法和朋友打成一片。到她十几岁的时候越来越明显,她对朋友的感情、义气、冲动,朋友对她的依赖。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是这样,经常翘课,和朋友一起出去干坏事,作为义气的联结。这方面女儿跟我很像。

我女儿现在十五岁了,我一共动手打过她两次,两次我都记得。第一次动手,重重地打了她的手背,应该是她一岁多。很多父母都有这种经验,我跟她玩球,我在教她基本行为规范说,球不可以砸东西、砸人,但是这个孩子反反复复做同样的事情。我当时火了,重重地打了她一下。其实我女儿完全不记得这一段。但是下手后,那个当下,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我打她不是因为我真的为她好,而是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两次动手打她,让我知道这是我自己修养的问题,从此之后我坚定自己,跟孩子绝对不能动手。

做父母比我们想象的更困难一些,因为那个责任不只是对孩子,更大一部分是对自己。通过这种责任感你会想到,用这种脾气失控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你也会同样对待这个世界或你周围往往最亲近的人。我也一直努力修养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另外也让我的女儿长大知道这件事情后,可以学到控制自己,不要失控伤害她最亲近的人。

和女儿的共同兴趣很多,一直以来的是音乐。她在音乐上一直很信任我,尽管她有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我跟太太在她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不太一样,她跟妈妈共同的兴趣是逛街,两个人会有很多争执,我女儿现在也在学习如何跟妈妈逛街减少冲突,可以有更多的互动和沟通。我到德国去,她会希望我陪她练琴,一边练琴一边跟我聊。和女儿聊音乐,到目前为止是我人生中非常大的享受。现在她有了一个新兴趣——电影,我们俩现在很多时候都在谈电影。

女儿做的最贴心的事,是她选择去德国。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你女儿去了德国?有一个环节是我原来想都没想到的。在我们商量送她去哪里学习的时候,女儿很清楚去美国学习音乐学费的昂贵,而德国只要申请到学校,一切的费用都由德国政府支付。我没有考虑这件事,可就在前年年底,我女儿突然跟我说,爸爸,我去德国好了。(声音哽咽、颤抖)我当时真的太揪心了,“如果去美国你太辛苦了”,哎呀真的,想都没有想到。她会帮我考虑说,爸爸要去赚这么多钱让我去美国,恐怕太辛苦了,真的很贴心,非常非常贴心。

我跟女儿完全不会去讲“孝”这件事,恐怕我女儿连“孝”这个字的含义都讲不全。我主观上努力这样做,不是我对女儿没有期待,我必须要教出一个孩子不去伤害别人,这是我无可逃避的责任。女儿听我最多的说教,是我希望她能更多体会别人在想什么。

虽然我对中国传统有自己的情感,因为我是学历史出身,但中国传统教给我们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应该重新学习。我对于中国先秦的很多智慧热爱且尊重,但是相对的,我非常反感后来对这些先秦智慧的解释,尤其是后面僵化的解释,例如二十四孝。我完全反对形式化的孝道,一个父母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孩子会依照你的真诚怎么对待你,这是需要你长期经营的,不是说我作为父母,你就应该怎么对待我。这不只是存在于父子关系中,存在于我们跟所有人的关系中,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充满形式关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虚伪的社会、封闭的社会。我不喜欢活在这样的社会,大家都有真情、真实自在才是我理想中的社会。

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强调孝,人跟人如果以僵化的规范来相处,每个人都不快乐,因为快乐包含一件事情,叫做自在。我认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在,在如何打造一个社会让大家都能自在地活着这件事上,我们是最欠缺的,我们还有太多事要去努力。同理心去了解跟你不一样的人,这是个了不起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对自己好,也能带给别人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