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真理,一以贯之

标签:
文化 |
文/金鹰报刊社社长 谷良
什么是忠?简单地说,就是尽自己的心力去奉公、做事、为人。
在《论语》中,孔子和曾子有过一段很具禅机的对话,可见“忠”的价值。
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答:“唯”。然后,孔子就潇洒地出去了。旁边的门生看到这一幕场景,不禁一头雾水,就问曾子:孔老爷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以贯之的要道!
将忠字拆解,正是心口如一,一以贯之。
所以,曾子每天要反省自己,首先必须反省的问题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每每看到这个发问,我总是为古人修身养性的功夫而感动。我想今天的时代,还有几人能够始终保持纯粹的忠诚,始终没有丝毫的图谋?这样的发问看似寻常,却真正地惊天动地,直达人性的根本。
朱熹对“忠恕”有一个注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意思是: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己及人是恕。
忠,忠诚,是古人对自己心性和人格的一种基本要求。然而,在这个一切都充满交易气味的时代,“忠”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以为,忠的本质是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私欲的摒弃。对真理、信仰、理想的忠诚,是一切价值观的前提。
无论是忠于神,忠于君,忠于国,忠于家,还是忠于人,忠于物,始终都应当把忠于真理置于其上。
甘地说:“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德兰修女说:“我并非追求成功,我只是追求忠诚。”
成功可以带来名利的光环,忠诚却可以换回人格的光芒,哪一个更加值得我们追求?这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真正伟大的忠诚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它建立在无我的精神之上,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而对大多数人而言,应当正心诚意,用良知和公正,去尽好自己的职责,去处理纷繁的关系。
正如身经百战的郭琦老人说的:“不管哪个年代,人活着总要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忠诚的东西,这些东西比命还要重要。”
作家梁晓声一直忠于自己内心正确的声音:“真正有信仰的人,他一定会知道,人在世界上的位置,他首先应该是精神独立的。”“固守是做人的底线和品质。做个普普通通的、比较好的人,也已经不易,但同时也会愉快,如此而已。”
“忠”为我们这个善良、坚忍的民族,留下了无数真实、鲜活、美好的身影。
如果说,“志在尽忠,以忠酬志”,是圣贤豪雄的高远目标;那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应当成为我们普通百姓的做人底线。
岁月流逝,忠者永存;天地悠远,忠者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