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地栖居  是生命的优雅

(2013-09-05 13:43:16)
标签:

房产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构筑物,一个纯粹的几何空间,更是一处心灵栖居的场所。正如《庄子·齐物论》中的描述,“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

诗意生活、美学栖居,超越于现实的物欲和功利,它是人类精神的舞蹈。

 诗意地栖居 <wbr> <wbr>是生命的优雅

诗意地栖居  是生命的优雅

撰文/詹镓箐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每一幢房子里都凝结着人类美学的新发展。而地产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和环境方面,生活美学理念的引入和应用也在推动着行业一场新的美学升级。这场美学升级的背后,是地产建筑正从注重实用的“适居”向强调生活体验的“宜居”发展。

19世纪初叶德国伟大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做《轻柔的湛蓝》,在这首诗中他说:“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诗意的栖居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

此次,2013芒果画报美学生活榜以“美学栖居”为主题,既来源于这首经典的诗句,同时,也是希望在当下诗意缺乏、人被异化、创造乏力的时代环境中,以“美学的栖居”来找到建筑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我存在的可能,实现自我回归到美好的生活本真。八位建筑行业的专家学者及地产界的领导者们,齐聚白沙源茶馆,诉说对建筑的别样情怀,交流在这个城市拥挤、空间饱和的时代里,关于宜居生活、美学栖居的体验与感悟。

俗话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感知于万物。建筑从艺术美学到生活美学、从关注自然到关切人文,人们总是像关注某件艺术作品一样,审视着我们身边的各种建筑,而建筑艺术中表现的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美好栖居生活的营造。

 “美,引导人民的生活”,中国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刘伟先生,回忆起了刚进入建筑行业时这句让他感动的话,他认为,美是一种提升,让我们从每日柴米油盐等具体的事务中暂得脱开,所以美特别强调非功利性,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的状态,正是这种“无用”,促使了精神的提升。

“没有文化记忆的建筑和城市是苍白的。”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秘书长、湖南建筑院副总建筑师殷昆仑先生希望,在建设活动中,不应仅仅关注建筑的功能和美观,还要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城市建设。

美的去功利化,亦得到了湖南景观研究所所长王小保先生的赞同,他表示,有些东西看似一种无形、一种浪费、一种奢侈,但这其实恰是人心最需要的。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功利的东西多了,往往就把房子打造成为了一个填充式的抽屉,每个抽屉装着一个功能,甚至我们回家也变成一种填充,这样的生活很难有美感。

在徐天舒女士的眼里,提倡我们应当回归到自身的价值,美学栖居,一方面是环境更加诗意,另一方面,则是把自己对物质的欲望控制下来。“有品质的生活,不是由物质造成的,相反,我们把欲望降低一点点,把自己的环境收拾得干净一点点,然后有绿树、有清风、有流水,这就是美。”

针对“美学栖居”话题,各地产界的领头者们也各自从行业的角度阐述了的美的营造与现实因素间的矛盾与困境。尤为难得的是华悦城总经理王岳先生的发言既见美学见地,又富人文情怀,他认为,在将来,城市建筑的最终状态应该是大密大疏,大建筑与小街区兼容并包,建筑与树木相得益彰。城市的立体化和综合体发展,将催生出建筑发展讲究美学生活的一个新阶段。

20 世纪以来,伴随着人们对技术的狂热不断升温,自然悄然离我们而去,当“住宅成为居住的机器”的同时,也标志着人本主义的陨落。如今,“美学栖居”、“诗意生活”概念的兴起,与其说是创建理想的生存状态,倒不如说是一种回归。或许在未来,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与美学感受又将成为人们的返璞追求。

 

名家访谈: 

殷昆仑:你若享受生活,你必热爱过往

采访 聂薇 陈月元(芒果实习生)

   我一直认为,建筑不只是一个供人类生活居住的容器,它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

古今中外许多经典的城市和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故事。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的建筑如果没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和话语体系,而是一味去复制西方的东西,那在这个领域,中国拿什么跟西方平等对话?

   今天,我们大量的城市开发都在毫无思考地克隆西方某个城市、小镇的建筑风格和形式。虽然,在短期内满足了人们对西方“时尚文化”的猎奇,但若干年后,必然成为一种建筑垃圾。因为,它跟我们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都是有距离的,最后,只会造成“水土不服”。消费者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不仅是老百姓的悲哀,更是这些城市的悲哀。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去反思,如何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北京故宫、苏州园林、长城等名扬世界的建筑奇迹,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做得更好?

2012年,建筑师王澍成为普利兹克国际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就因为他把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他是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上获此殊荣的。

  还有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其虽作为一名西方建筑师,但中国文化对他影响至深。他的作品,正是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才有了世界的高度。1993年,在卢浮宫博物馆改造落成典礼上,法国总统密特朗说,他选择贝聿铭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成果就在眼前。贝聿铭为罗浮宫的中心建造了一座可以仰视历史的现代金字塔,卢浮宫不仅是法兰西文化的心脏,也是他们历史上每一个值得珍视的时刻的集成。他的设计,就是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之作。

    有句话说得好,“你若享受生活,你必热爱过往”,因为历史也描绘了未来。西方人对历史的珍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我们有很多文化遗产,都因为不珍视而消失,一旦消失,它们都不可能再复制。没有了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是苍白的,是不健康的。就如长沙城市,号称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了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以外,长沙是否还能给市民多保留一些历史遗产和城市记忆呢?

 

王小保:给别人留出空间,给自己新的活法

采访 聂薇 周佩卿(芒果实习生)

对我们来说,城市的美分为几种。一种是纯天然的美,像以前我们的老祖宗曾经住的村落、小镇,它跟整个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古寨、苗寨和湘西的很多村落;第二种是人造美,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大量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这就需要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就需要预留城市空间,给人以更多的想象。欧洲和澳洲的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如法国巴黎,几百年下来依然那么美。它就是在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保护做得很好,各自保留自己的风貌。悉尼、墨尔本也是如此,它们真正实现了城市山体水系之间、环境跟城市之间的共融,好比中国的阴阳之说,它的环境和建筑就是阴阳共生的,所以才能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而中国的城市发展大都是“摊大饼”——划一个圈,把这个圈里所有资源都开发完,再划另一个圈。“摊大饼”是一种掠夺式的开发,它最终的结果就是,追求局部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把所有的文脉、资源都消耗光了,把所有的城市基地、城市环境、城市状态都割裂了。见山推山,见水填水,这样一来,整个城市的形态就没有了。

这种发展方式满足了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但永远达不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的要求。我们一直提倡,城市发展要做到有机发展,不要掠夺式开发,要留足城市的预留发展空间,尤其是对山体、水系、文脉的保护,还有对老街区,历史街区以及历史街区过渡的灰色地带的保护。

可是,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时,我们总是抛弃了这种未来城市空间,我们看到的只有一颗耀眼的珍珠,却忽略了它的链条效应。城市像一堆散珠,没有链条,就形成不了一条完整的项链。

出现这一系列问题,也不能全归咎于政府。政府最高的状态其实是“无为而治”,在城市管理中,服务型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越来越弱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开发商一定要自觉遵循生态性原则,遵循文化性原则,遵循这种对自然界有所敬畏的原则,注重边界效应,不能掠夺式开发。

如果我们有这种环境意识,那么整个城市才会活起来。你给别人留出空间的同时,也给自己一种新的活法,这也是我们未来城市建筑发展中和谐相处的一个原则。城市距离和建筑距离,都是不可或缺的。

 

王岳:大建筑与小街巷融合

口述 王岳 撰文 李思

    我们失去了记忆中的城市,但我们不能失去城市的记忆。现代城市的建筑体量越来越大,超大的建筑群,高耸的超高层,人们回到过去的小街小巷的可能性,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综合体华悦城里,多首层立体商业、屋顶市民广场、步行街区、大建筑与小街区兼容的设计会体现得淋漓尽致。长沙的建筑,如何去体现建筑美学的东西不多,因为以前行业没成熟到这个阶段,而现在到了可以讲规划美学、建筑美学、环境美学、人文美学、讲生活美学的阶段,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我理解的建筑美学包括几个层面。一个是历史传承的东西,我们需要在城市中找到我们曾经的自己,如果把建筑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简单的复制的话,这种建筑是没有欣赏价值的,所以社区和建筑一定要有历史文脉的东西。比如说我在小街巷的房子里可以听到叫卖声,这种亲人、与市井气息兼容的尺度,是和空间记忆有关的,也是和这个城市的历史结合的。

第二就是要有文化娱乐的东西。以前是在宗祠里有戏台演戏,再到一个阶段就是到茶馆里面一边喝茶一边看戏,之后是看露天电影,再到一定的阶段,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话剧院看话剧。那么现在我们的阶段是个什么样的阶段,除了在情景式书店听讲座,到购物中心溜冰外还有有什么样的文化娱乐,这个很重要。

第三就是要有建筑之间有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一到晚上六点,就有很多人到小区附近的广场跳舞。如果说没有公共活动的中心,没有提供这种公共活动的可能的话,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优化是没办法体现的。任何一个商业空间,是人的聚集和疏散空间。在公共的区域里面,你能够提供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功能或城市人生活情趣的共享,这是与场所精神关联的问题。

第四就是建筑本身的文化意向。如果每一栋建筑有每一栋建筑的文化意象,人们才会愿意在这个城市里穿梭流动。比如说华悦城,几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已经进来了,那么它给人们在这个区域所带来的工作和生活休闲方式的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七八家世界五百强主力商家进驻我们的商业和商务大楼,它们可能让整个综合体形成的商业业态、场所氛围也会不一样。

第五就是建筑的美学一定是要有人参与以后的美感。如果说,建筑是建筑,人是人,那么建筑的感觉会比较冷漠,因为它与人没有融合和交流,好的建筑对人很有亲和力,建筑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多的是建筑的无论功能和形式,无论尺度、空间、肌理和表情都对人产生吸引,人们在建筑里的一聚一散、一动一静都是一种不同的美。否则就会感觉建筑的冰冷。就像传统的写字楼它的功能和配套,它的色调、它的装饰,都是过于理性而缺少人文关怀的,那么人们工作以外的时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逃离,它更不会让你工作以外的情感在这栋建筑得到吸附或释放。建筑还是有性格特征的,蕴含人们生活美感的产生和享受的场所就有建筑美学。看人在里面流动都觉得是风景,美的建筑要能让人身心愉悦。

华悦城最早从美学的角度试图做一个艺术主题性的商业综合体,后来想,它应该还是一个生活方式中心。我们更加强调突出现代城市精英家庭对于新生活方式上的需求满足,这里既有热闹也有安静,既有快捷也有慢节奏;随着新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城市人生活的变化后,综合体所需要的商业功能、商务空间、居住空间、或者说是旅游、文化休闲空间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它独特的城市功能补充和完善,人们很享受在建筑内外的时光,是有独特卖场和气场的生活方式中心。

 

魏建奎:以移步异景 去千篇一律

口述 魏建奎 采写 詹镓箐

 

 

建筑美学这个概念,中国大概是在2004年兴起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理念比较超前,但也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美学概念,从早期潘石屹的后现代风,到橘郡的欧式住宅,以及长沙美洲故事的美式住宅,无非都是向入住群体灌输一种生活理念。

从建筑美学来理解,无论是现代、后现代、欧式、法式、德式等,它都有其美学上独到的一面,不能是完全局限于哪个美学一定是好或者不好,只是说每个群体在每个阶段对建筑美学的理解有所不同。举个例子,北京在2004年到2006年这段时候,因为潘石屹的后现代主义项目,引起一片风潮,大家都觉得后现代主义更适合像北京这样发达城市的生活理念,认为这就是美的。再后来,北京有个楼盘叫“维也纳别墅”,英式风格,同样受欢迎,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性,建筑物最忌讳千篇一律。

建筑美学就地产而言,在我看来,第一要契合整个小区产品的核心理念,无论是欧式、法式还是中式,在核心理念植入的时候,首先要认可这种建筑、这种文化,它是美的,是值得人们推崇的;第二,一个小区,除了单体建筑,还有许多重要的补充元素来配合它,比如小区所倡导的文化概念,像巴拿马风情、巴里岛风情等,所有的东西,无非是向居住者输送一种生活方式,它们往往是体现建筑美学最直观的东西;第三,户型设计,我认为单体的建筑只是建筑美学的一个体现而已,我们还得实实在在地居住在里面,这就回到了原始的概念——美学栖居,我看见屋外是很好,规划得很有美感,但这还不是美学栖居的概念,真正的美学栖居要从户型开始,这很重要。这三点缺一不可,再加上精神文化的引导,那就真正做到了诗意栖居、美学栖居。

但达到这个阶段,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的,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居住,第一阶段,就是生理需求,为了遮风避雨;第二阶段,改善性需求,以前只需要90平米,现在我需要150平米,这个阶段我注重的可能是房子更大一些,生活更方便一些;第三个阶段,拉伸性需求,人们开始注重生活配套,物业管理,户型合理不合理,第四个阶段,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作为我来说,我的要求就是客厅要有足够的接待空间,要大气;卧室要舒适,整个线条、色彩要有休闲的感觉,要让人安静,我很讨厌卧室还装个电视,其实在卧室装电视很多人都休息不好的;淋浴间,要体现像海边那种很静谧的、海浪声声的感觉,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回归,因为咱们居住在陆地很嘈杂的环境中。但往往很多家庭做不到,简单洗洗就跑出来了,不会想到去享受这个空间,听听背景音乐,看看似海的装饰环境。我的房屋绝不是整个下来一套风格,我要求的是要有“转换”,正所谓“移步异景”,就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品味,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潮流,拘泥于现在流行什么,千篇一律,东施效颦。

 

田章:美是一种精神价值

口述 田章 采写 詹镓箐 

目前,城市的建筑,除了基建,差不多有80%是由开发商在做,一些设计理念在开发商那儿不一定会被采纳,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销售行情,还会涉及到成本投入,所以是有选择地听取建筑师的意见。

现在在长沙,普通开发商做出来的产品参差不齐,有些产品在实用性、美观和质量上会结合得好一点,但所有美的营造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成本会偏高,市场上对价格的接受程度又有限。所以很多东西的价值,尤其是精神价值,只能通过时间的沉淀来慢慢地为大家所接受,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眼界慢慢高了,他们才愿意为额外的附加值买单,来满足自己内心对美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房子对我们个人来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意味着一个家,而对于城市来讲,可能一座漂亮的建筑会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或独本,比如说我们原来等人,会说在芙蓉路口,现在我们等人,可能就说在泊富国际广场下面,一个楼盘一旦成为地标,深入人心,它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代名词,这是站在城市的角度来理解建筑。

长沙目前因为市场整体的发育,开发商在建筑成本的投入上,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一切就简,成本控制放在第一位,现在基本上是把建筑的外观、视觉感受等作为第一要素,这几年的房子比起前些年,已经有了一个品质的提升和飞跃,如果站在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就是这些房子越来越会穿衣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