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标签:
杂谈 |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农耕时代以农为本,二十四节气就是人们安排农事的标杆,它在秦汉时就已完全确立,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小孩们看来,节气只是随口背诵的歌谣,街头巷尾不断哼唱的二十四节气歌。
今年3月5日是惊蛰,“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许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从冬眠中醒来,是因为由雷声惊醒的,因此,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因为惊蛰一般处于农历二月前后,因此也被称为“二月节”,它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老百姓管它叫惊蛰节。每到这个节气,老百姓家中总举办这样那样的祭祀或庆典仪式。雷公是天界专门负责打雷的神仙,因此在惊蛰这天老百姓会祭祀雷公,焚烧大量纸钱。“春雷响,万物长”。春天里,庄稼生长需要更多的水分,但春天降雨很少,易出现旱情,因此人们借惊蛰之日祭祀雷公,祈求今年雨水充足。同时家里备些特色食品或瓜果供奉,供奉完毕分与孩子们享受,也寓意驱灾辟邪、迎福纳吉。
习俗:寄托愿望
惊蛰以后,气候逐渐变暖,虫类也开始生长发育,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为了保证有个丰收年、保佑人畜平安,人们想尽办法“消灭”虫害。因此,民间各地惊蛰这天还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多与虫害有关。齐鲁一带流行天井里擀饼烧鏊子,意思是通过烟熏火燎将家中的虫害杀死;山西雁北流行惊蛰吃梨的食俗,梨谐音“梨”,吃梨寓意与害虫别离(梨);陕西地区流行炒盐水浸泡过的黄豆,锅里发出“噼里啪啦”声,人们就认为害虫在锅里被炒死了,寄托了虫尽丰收来的美好愿望。
中国有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万物苏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开始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打小人”时拜神婆口中常会念一些咒语,例如:“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得透;打你只小人手,打到你有眼都唔识偷”、“打过小人行好运”、“打过小人升官发财”等,多是祈福、正向的意味,因此“打小人”求的就是心理的慰藉,并不是恶毒的诅咒。
养生:顺肝之性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