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尘:两个天才

“跟初阳般清新美丽的兰波相比,晚年贝多芬这个角色,是夕阳的遗憾忧伤,显然不能讨好,因此也少了一份摄人心魄的魅力。”
两个天才
获2012年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黑暗弥漫》的导演——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早年(1995年)有一部被许多文艺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作品,《全蚀狂爱》。两位法国大诗人兰波和魏尔伦之间的同性恋情是这部片子在题材上的看点,但最大亮点是扮演兰波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那时迪卡普里奥才19岁,比他20岁时出演成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还要早一年,比23岁时出演红遍全球的《泰坦尼克号》更早了四年。有很多对兰波这个角色念念不忘的影迷,其实都把《全蚀狂爱》视为迪卡普里奥的成名作。我也是这样的影迷。
扮演兰波的迪卡普里奥,那时还是一个身形单薄的孩子,其美邪混杂的绝代风华,堪称“恶之花”的最好诠释。现在我都有点想不起来《全蚀狂爱》这部片子的情节推进了,但迪卡普里奥的兰波,在脑海里依然鲜明。
我在看阿格涅丝卡·霍兰2006年的导演作品《复制贝多芬》的时候,心想,如果这片子再晚些年来拍,如果让迪卡普里奥来扮演晚年的贝多芬,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会不会是兰波没死,其粗鄙又精致、自私又博爱、可敬又可恨的天才灵魂附身在老贝多芬身上?
《复制贝多芬》是一部虚构成分很大的传记电影,讲述晚年的贝多芬,被丧妻、耳聋、不肖子女所折磨,过得十分潦倒孤独。这个时候,上帝给他派来了一个天使,23岁的美丽聪慧的女子安娜。安娜进入了贝多芬的生活,成为他的抄谱员、助理和生活上的帮手,让干枯暴躁的贝多芬得到了情感和心灵的极大安慰,并最终完成了《第九交响曲》。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虚构成分很大,那是因为贝多芬从来就没有女抄谱员,他晚年的抄谱员是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两个男学生。看资料说,编剧安排安娜这个角色,灵感来自贝多芬在指挥演奏《第九交响曲》后,因为激动和耳聋,背对着掌声如潮的观众席,半天没有转过身去致意,这时一个女歌手走过来,牵着贝多芬的手,让他面对观众。这个温柔体贴的女歌手,让编导们萌生了给贝多芬的晚年安排一个美丽的女孩子的构想。这也是世人的心意吧,是对大师的温柔怜悯之情,对这样一位对人类的贡献如此辉煌的巨人,世人希望他能有所安慰。
同样是传记电影,在《复制贝多芬》和《全蚀狂爱》这两部片子里,阿格涅丝卡·霍兰对于天才的观看角度和诠释手法是一致的:光耀中阴影密布,但什么样的阴影也掩盖不了光耀。在霍兰的镜头里,晚年贝多芬十分邋遢、脾气乖张,还有点猥琐,但同时,其深邃的思想、高强度的令他自己也令世人癫狂痴醉的才华也显现出来了。但是,跟初阳般清新美丽的兰波相比,晚年贝多芬这个角色,是夕阳的遗憾忧伤,显然不能讨好,因此也少了一份摄人心魄的魅力。
扮演贝多芬是著名的戏骨级演员艾德·哈里斯。看了他很多的戏,欣赏他的戏好,但对这个秃头精瘦的家伙一向没有什么感觉。看《复制贝多芬》反而有了一种异样的好感。在这部片子里,艾德·哈里斯胖了,秃头上也加上了贝多芬特有的那头浓密的乱发;在特写里,艾德·哈里斯脸上那刻薄的皱纹被多长出来的肉给抻平了好些,配上一双天真晶莹的蓝眼睛,让人感觉有老顽童的可爱。要说,导演霍兰真是会选演员,就这两部传记片来说,让人惊艳的兰波,让人怜惜的贝多芬,都选了合适的演员来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