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尘:女人们

标签:
杂谈 |
“不得不承认,电视剧和电影完全是两种艺术形式,其间的差别,甚至并不比小说跟影视之间的差别小。”
女人们
在我的观片目录里,有一部电影一直想看。其实已经都不算新片了。前不久终于找来看了,这部电影就是美国女导演黛安·英格利什的2008年出品的《女人们》。
看之前,对《女人们》的期待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这是1939年乔治·库克版《女人们》的翻拍之作。原作《女人们》是好莱坞著名电影,由琼·克劳馥、瑙玛·希拉、罗莎琳德·拉塞尔等当年的一拨大明星主演,是一部讲诉女人杯葛的轻喜剧,其中女性特有的笑点和弱点都呈现得相当生动。时隔差不多70年,时代背景全然改换,但女人们是否还是那个德性?很想看看当代人的诠释。
其二在于新版《女人们》的明星阵容丝毫不输当年,由梅格·瑞安、安妮特·贝宁、伊娃·门德斯等主演。
看了这部新版《女人们》,观感以“极度失望”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我几乎找不到这部电影的其他亮点,唯一的亮点还是沿用老版的招数,那就是,全片出场的所有人物都是女性,没有一个男人的面孔。
梅格·瑞安、安妮特·贝宁、伊娃·门德斯,这些女人都是优秀的演员,如果放在合适的电影里的话。但黛安·英格利什把她们都用砸了。这批青春不再的中年女演员被放到了一个都市时髦女性的题材中,妆容和服饰勉强又夸张,紧身塑身衣强行包裹出来的“好”身材,让肢体语言也显得僵硬。导演在节奏上又想呈现一种当代都市的干练简洁,把对话处理得快速且简陋,因此人物反应也就一惊一乍的。这样一来,使得这拨本来演技细腻的女演员个个风风火火,神神叨叨,相当漫画化。片中有些桥段的设计愚蠢得令人觉得匪夷所思,比如通过一个百货公司修指甲的服务小姐的八卦嘴来施行所谓女性的复仇,由此来打击负心男修复自尊心实现自我价值什么的。
新版《女人们》可能受《欲望都市》的影响太大了,可能主观上就想克隆。殊不知,《欲望都市》那种轻盈微妙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味,也只在其电视剧版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这部电视剧集有了一种特别的嘲讽味道和审视态度,让目睹同类之众生相的女观众们揽镜自照会心大笑。但《欲望都市》这部电视剧集生发出的电影版(2008版和2010版),虽说是原班人马,但跟10年前那部风靡全球的电视佳作相比,显得是那么匆忙、草率、风味尽失。
不得不承认,电视剧和电影完全是两种艺术形式,其间的差别,甚至并不比小说跟影视之间的差别小。电视剧和电影在体积、容量以及情绪、节奏、性格铺衍等各方面都全然不同。不少风评甚佳的电视剧,投资方乘胜出击弄一个电影版出来,就完全走了样丢了魂,比如前述的美国《欲望都市》电影版,日本《律政英雄》电影版,再如我们中国内地的《武林外传》电影版,都成了垃圾电影。而把一部经典电影的内容放置延伸到电视剧的容量和体积里,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结果。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