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单向街:没有返程的流浪

(2012-09-24 19:36:40)
标签:

杂谈

北京单向街:没有返程的流浪

撰文 张馨文 周凌峰

北京单向街:没有返程的流浪

“好书店,不畏流浪。”

这已经是单向街书店第二次搬家了。从圆明园搬到蓝色港湾,下一站,是朝阳大悦城,起起伏伏中,单向街的去向,成了众多文艺青年热心的话题。这所纯粹出于爱书人理想而兴办的书店,六年间举办了近五百期文化沙龙,笼络了其他地儿无法企及的人气,即便换了两处场地,影响力仍在与日俱增,这是读书人期待的去处,兴趣、情感、理想,看似虚无的因素,居然和时间一起积累,成为单向街和读者之间越来越紧密的纽带。

能成为地标的书店不多,何况是在文化向称繁盛的北京,单向街书店守望的那片麦田已经绿色茵茵,终归会等来收获的那一天,这是期待,也是信念。

 

单向街的方向

蓝色港湾11号楼16号,如今,已经人去楼空。门口打着铁架子,两个装修的师傅,在单向街搬离后的第三天来负责拆除原有的装潢,准备为即将而来的餐饮店作装修。从外部看已经了无痕迹,只能从门外看到那条熟悉的倾斜的楼梯直通二楼。一楼大厅“oneway street library”的字样,被孤独地留在墙角。楼梯和二楼的护栏已经全部拆掉了,正对楼梯的饮品小吧台不见了,温馨的灯光下,白色的靠背沙发和桌椅不见了。站在举办沙龙的阳台上,可以看到一小湾静水,和左边远处静静的湖面,天气好的时候,洒满了暖暖的阳光。现在,已经堆满了水泥袋子,显得有些可怖。

三年来,周末的晚上,很多人为了单向街来到蓝色港湾,这里也因之更名为“左岸”。如今,来来往往的行人还依稀记得这条街的这个附近,确乎有这么一家书店,很有名,只是,听说已经搬走了……

在蔡琴《最后一夜》的歌声中,度过了在蓝色港湾的最后一个晚上。创办人之一的许知远在告别PA上引用了一首波兰诗人米沃什的诗《坦白》:“……我知道为我这样的小人物剩下了什么:短暂希望的盛宴,高傲者的集会,驼背人的比赛,还有文学。”单向街走过六年,它已然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地标性文化场所,它的搬迁,也成为一件不小的文化事件。

通过网络,更多人知晓了单向街要搬离的消息,惋惜者有之,慨叹者有之,愿意主动提供帮助者有之,一家书店能够影响到这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值了。

 

六年,两个家

2006年元旦,知名媒体人许知远和他的朋友们,在圆明园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单向街。这些“特别不专业”的股东们,从一开始就没考虑“多久能够实现盈利,要赚多少钱”,唯一的想法是“开一个书店,朋友们都可以去玩,喜欢书,喜欢文化的人都愿意去坐坐”,他们找了一个“特别不适合开店”的偏僻去处,环境好,安静、舒服,但完全不像一个做生意的地方。

从圆明园时期开始,单向街就着手做文化沙龙,起步的时候,听众寥寥无几,几年积累下来,单向街自然形成了多元、开放的环境,人数几十、上百的增长,在圆明园的最后一场沙龙,座无虚席,有的听众“一直站到沙龙结束”,单向街立起来了。

最后,股东们还是选择了搬离圆明园,租金虽然不贵,一年十多万块钱,但地处偏僻,对书店的经营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在圆明园的三年,单向街一直亏损,开店时投入的资金所剩无几,这是单向街的第一次搬家,新的去处有个美妙的名字:蓝色港湾。

股东之一的张帆动笔写了个提案,期待将新家打造成北京的“左岸”,左岸这个名字源于巴黎一处知识分子聚集的所在,近年来已经成了不少商家标榜欧洲风文化品位的代名词,单向街是认真的,在蓝色港湾的三年,这家书店影响力见长,在单向街参加沙龙,听取名家谈天说地,针砭议论,是文艺青年们的一大乐事,直至成为一种风尚,每次活动,“楼上楼下都挤满了人,很多人甚至看不到邀请的嘉宾,只是通过广播听,然后进行活跃的互动”。

利好消息不止于此,在蓝色港湾三年的停泊,单向街的经营有所好转,收支渐趋平衡,就在这当儿,无处不在的商业规律打破了单向街自己的节奏:房租上涨了。

于是,单向街第二次选择了搬离。

 

心灵栖息地

在寻找新地点的同时,单向街发起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活动:寻找一千名主人,以预售的形式,邀约爱书人成为“单向街这个书店梦想的主人”。活动设置了从50元到2000元不等的资助阶梯,参与资助者将获得多种形式的回报。

这种算不上多新颖的融资方式在单向街取得了成功,活动于628日提前结束,1073位“新主人”为单向街提供了235,975元资金,缓解了搬家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获取书友们真金实银的资助只是单向街魅力的一面,每一期沙龙邀约的嘉宾和志愿者们的劳动,同样是值得称道的。

单向街沙龙邀请的嘉宾,自己乘车来,自己乘车走,没有劳务报酬,甚至都不会单独安排请饭——这在商业思维贯彻到了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中国,实属难能可贵,但仍然不断有人愿意到单向街来,也许只是因为这里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与分享。

但既然是书店,就始终会有经营压力,更多的业内人士关注的,是单向街能否继续走下去,文化理想和商业运作的结合,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文化样本,单向街无疑是成功的,它坚持的是自己独立的理念——精神上的独立,往往被视为是否独立书店的评判标准,而单向街颇有特立独行之处:

“最开始我们就没有想过开书店只是卖几本书,我们一直强调它是一个精神空间,以书的名义大家聚在一起,一起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不管是卖书还是文化沙龙都是在表达自己心里所想的东西,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方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栖息地。”

或许正是因了这种特质,单向街才成为“你我的客厅”,不畏流浪的底气,来源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搬离、重建,这是一个发生在今天,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书店的故事,也许它还会再次重演,但单向街的方向已定,即便流浪,也会留下永恒的背影。

 

QA《芒果画报》对话单向街书店张帆

我们有自己的价值理念

 

芒果画报:怎么理解单向街作为独立书店,独立在哪?

 

张帆:独立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单向街的风格,它给大家带来的文化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定义是不受其他人的干预,跟书店的创办人和经营者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是息息相关的,而不受制于其他的因素。其次,也不会去刻意迎合市场,或者商业的需求,或者各种压力去做一些被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我们不会因为教科书市场好做就去卖教科书,也不会去卖一些比较畅销的书比如玄幻小说、青春文学,它在文化层面的价值不够打造单向街所需要的标准,虽然它们可以帮我们赚更多的钱。但我们在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上有一个判断标准,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独立的。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有自己的独立投资人,自己筹钱出来的,资金运作上也不会受到大的机构的压力,保证它在价值判断上有自己的独立性。比如我们在做单向街的沙龙时,一向都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我们认为选的嘉宾谈的话题,所带来的书,在一定层面上会有价值,我们认可他才会去做。不是随便谁出了本什么书,我们就都会做,如果要做到单向街品牌的沙龙,要有自己的一个判断。

 

 

芒果画报:当年对一个年青人来说会是一段青春的经历,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可能就是受到单向街的沙龙、书籍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段记忆。

 

张帆:只要在单向街待过的店员,至少在他们一生当中单向街对他们还是很重要的地方,多多少少对他们都有一些重要的影响听过沙龙的读者为什么喜欢单向街呢?其实单向街在很多方面并不是做得很好,比如服务就比不上那些很专业。但是大家好像对这些都不是很介意,因为大家觉得到了一个很随意很自由的地方就像到了一个很熟的朋友家里,这个朋友跟你在精神层面上有一些可以相通交流的地方,而不是纯粹的酒肉朋友。

 

芒果画报:民营书店面临很多挑战,有来自网络书店、电子阅读等方面的,还有销量和资金的问题,你认为未来民营书店要怎样发展下去?

 

张帆:发达的网络给传统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中国这样的出版体制里,零售终端的利润很低,因此,你开一个店光靠卖几本书是做不下去的。那怎么办呢?卖书也要走专业化路线,比如你做文体类的书非常专业,你就要做出品牌来得到大家认可,可以做下去。除了卖书,你还要做一些与其相关的其他的商业模式,比如说咖啡、餐饮、生活馆等其他衍生品牌,这样就会帮助你维持下去。还有一些最开始做书店的转向电子销售,将它的威胁转化为对自己的帮助,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芒果画报:六年来换了两个地方,一直都在做文化沙龙,这种坚守的力量来自哪里?

 

张帆:主要还是觉得这件事情有价值,作为社会上生存的传媒人拥有传媒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在里面,想通过这个给社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光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只要你是个稍微有理想的人,都希望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出去,有更多的人来理解它接受它。之所以没有间断地做下来,还是因为,每一次做的时候都会得到变相的反馈。比如做一场沙龙,楼上楼下都挤满了人,很多人甚至看不到我们邀请的嘉宾,只是通过广播听,然后进行活跃的互动,每当看到大家愉快地交流,心里也会十分开心,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大家真正需要的,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就会不断自我证明,自然就坚持下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