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诚品:是一种态度,一种必要

标签:
杂谈 |
诚品书店简介:诚品一名源自古希腊文elite,意指精英。诚品书店敦南店以“24小时不打烊”的方式营业,吸引不少夜猫族深夜流连于此,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书店文化,带给社会大众一种精致高贵的选择,带给台北这个城市一种体面和尊严,成为了台湾一道迷人的文化风景。
如果有一个书店,是市集,是另外一种形态的菜市场,可以买到刚从打字机打出来,象面包一样刚出炉般新鲜的情绪,可以买到一摊摊散装的书页,只选择合自己口味的各种素材。
所有创建一座书店的欲望,所有关于书店所创建的各种欲望,都即将在这里发生。
是一种态度,一种必要
口述
“如果有一个书店,是市集,是另外一种形态的菜市场,可以买到刚从打字机打出来,象面包一样刚出炉般新鲜的情绪,可以买到一摊摊散装的书页,只选择合自己口味的各种素材。
例如可以选择夏宇《磨擦、无意名状》中的“橘色条纹寓言”,再配上尼古拉斯.柯瑞琦的《流行阴谋/名牌时装帝国》的序——完全依今天的口欲,或是不自作主张地参考“书店食谱”,计算知识卡路里后均衡选配即可。
然后用菜蓝到柜台称斤论两,并可以享有随意抓几把葱蒜酱油为作料之顺手牵羊的小小犯罪感。如果要附带水果的木箱,箱底用波特莱尔的诗屑丝,衬着抵消搬运时的摩擦力,只需要再加一百元……所有创建一座书店的欲望,所有关于书店所创建的各种欲望,都即将在这里发生。”
诚品书店,我对它的诠释全部放在我的文案里面。
“诚品之于我,与其说是一间书店,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种事件,一种沉溺,一种自恋,一种性格,一种过瘾,一种感染,一种必要。”
对我来说,诚品书店的文化氛围,在台湾的艺文市场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二十年前它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地下室书店,当时做外版书。老板当时是一家建设公司的职员,做这家书店的钱,都是他公司的老板投资。由于当时老板也是做高端建筑,就请非常好的设计师来设计书店。
做完之后,当时就有很多人学这家书店。但诚品书店的好,并不是它卖的书比别家多,而是它的氛围非常好,给人很自由的感觉。它里面摆了很多沙发椅子,不管你买不买都可以坐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看书,得到一些收获,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创造很多艺术价值。
在买书之外,诚品当时还栽培了很多艺文青年。他们充分利用书店里的空地,找一些很小的表演团体来书店进行免费表演,给那些来书店的人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当时就是这样把一些很冷门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进行包装,呈现给了人们很艺术化的东西。
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时我要买一本书,不知道书在哪里,于是给了他们一个书名,他们亲自带我到那本书的前面,还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写过什么作品,有什么影响了作者。
当时,我感觉已不能简单地用卖书来形容他们了,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诚品书店的老板在聘请员工时,都会问他们都看了哪些书,即使那些员工只是摆设书籍、打账单的普通员工。
包括我,也是他们培养的艺文青年之一。后来我做的文案,单美术设计这一块,就让我惊讶,他们为一个色彩增加20%,还是减少20%,讨论了三天。其实,不管那20%如何增减,我们普通人都不怎么看得出来。
但他们告诉我,诚品书店海报贴在外面,对面就是一个小学,小学生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那个海报,这也许就会影响到那些孩子的美学观和色彩观。做活动也是一样,他们不是首先考虑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业绩,而是这个活动会影响到哪些人,会给他们生命带来哪些改变。
这就是人的品质问题,如果有一天做书店的人的品质坏了,书店也不可能办好,人的素质决定书店的品味。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好的东西种在很烂的地方长不出好的果子,好的东西需要好的地方提供充沛的养料供它生长。
对于书店来说,空间和美感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内地书店有很大的优势,它们可以从悠久的历史中去提炼一些富有特色文化的东西,将这些文化融进书店,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这样的话,书店才会有自己的魅力。因此,不同地方的书店一定要做出不同的风格,如果千篇一律,没有自己文化的展现,那就不好玩了。
所以我从来不认为独立书店会面临什么危机,它本身就有它自己的优势,不像网络书店只把自己定义为卖书的地方,实体书店可以将自己变成富有文化氛围的地方。就好像,大家看阿凡达并不喜欢在网上看,而是更愿意到电影院去看,就是因为电影院提供了很多在网上看不到的东西,包括它的效果和恢弘的场面。独立书店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