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艺术区:长沙的798

标签:
文化 |
文
如果没有熟人带路,谁也找不到这片隐匿于闹市中的艺术区。
长沙车站北路旁,一条泥土与水泥相杂的分岔小道。沿道而上,左边是京广铁路,每隔几分钟,就会有辆火车呼啸而过,“哐当哐当”的声音,像极了一座城市现实的呼叫声;右边一个洗车场和五六棵拥簇的绿树,慵懒而世俗。
浏阳河艺术区就以一个废弃工厂房的形态,坐落在这种的环境里。除了火车轰鸣声,没有任何打扰它的声音。
或许也只有这样安静的场地,才容纳得下这群嚣张咆哮的艺术家。没有政治、商业因素的指手画脚,剩下的只是属于艺术该有的纯净与不羁。
看这13个工作室,交织成的一片艺术天空。
浏阳艺术区还有个别称,叫“长沙798”。但如果追溯它的历史,今年3月份刚满一年。
可艺术家马建成却不这么认为,作为长沙老一辈艺术家,早在几年前,他就和朋友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能将长沙艺术创作者聚集在一起的地方。
“像河边沙场厂房、政府提供的商品房等等这些地方,我们都去看过了,但对艺术而言,政治与商业味道太强的话,伤害会很大。”
那段时间,旅美艺术家贺大田回长沙扎根,他朋友恰有栋中意电冰箱后期加工的厂房,因工厂搬走,闲置无用,就给贺大田作为工作室,“当时他看有那么多房子,一个人也用不了那么多,就和我们一拍即合,促成这个艺术区的形成”。
没有政治、商业因素的植入,也没有扰人的环境干扰,就连旁边的火车轰鸣声,都像是随时提醒艺术家要偶尔回归下现实生活的闹钟。加之离它旁靠浏阳河、不远处还有烈士公园、博物馆,这对长沙这群艺术创作者而言,是块难求的宝地。
在马建成等人的理想规划里,如果政府再扶植一把,把旁边取缔的油漆厂划分给他们,“这边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当代艺术的园区,那将是中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
如今,在浏阳河艺术区里,开设了13家工作室。场地的限制,挡住了更多想入住进来的艺术家们。
“入住园区的艺术家肯定有一定的选择,大家都是情趣相通,纯粹为了艺术创作,同时年龄上老中青的对接,又保持园区的活力。”
在这13个不同的灿烂个体,他们当中有放弃体制内工作,专心投入到这一方艺术净土里,也有白天是老师、编辑等身份,空闲时间马上转换为艺术创作家。
但如果静下来深入到这个艺术区,你会发现,只要有人在,每家的工作室都会敞开门,那代表着这家主人欢迎别人来串门。走进不同的工作室,你会感受到不同艺术风格的冲击。当然,你还可以对那些作品指手画脚,和艺术家讨论,没准,你的话也会让他们茅塞顿开。
自由交流的氛围,流窜在整个艺术区里。不仅相对门邻居相互窜门,楼上楼下,左栋右栋都随时相窜,今天你请客在家吃饭,明天你请来喝茶。在这里,资源共享,不仅是硬件上,软性方面同样适用。或许一个人行走到艺术道路上,某一个人和某一句话,可能改变其终生。
因为对艺术创作者来说,这是何等的奢侈!毕竟,自由是对艺术最大的馈赠。
如此看来,浏阳河艺术区不尽是“北京798”的翻版,不产业化、不旅游商业化,纯创作化,难得!而对于这点,马建军倒颇有自信,“现在真正能够静下心来的艺术家已经不多了。所以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我们中间只要有一个作品,有一个人,一个事件,我们的影响就会很大的”。
这是群热血沸腾的艺术家,或许对当代艺术家而言,要有激情才会有动力。有些是把激情表现在外表,有些则早已沉淀在自己的笔下。不管哪种,浏阳艺术区那13间艺术工作室都有。
A-1 石劲松+李岸
当代水墨画
以前画画是在家里,但现在已经过了一个人闭塞在家画画的阶段。在这边,但我只要在,都会把门打开,因为我需要和人沟通。
刚刚有个陌生人到我画室,看到我的水墨画,对我说,原来中国画也可以画得那么性感。当时我听到心里挺开心的,这其实是对我的一种变相夸奖。
如果我关上了门,根本听不到这些声音。走出来,开工作室,等于拥有的是一扇了解自己和别人的窗户。
A-3
擅长油画、雕塑
作为最先在这个园区开工作室的人来说,我喜欢这边的氛围。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
我以前在美国也有自己的工作室,这是很自由交流的方式。从我的《老屋》系列,到现在做的一些当代意识的雕塑,都没有固定的风格,就是因为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让我很轻松。
A-4 马建成
专攻油画
目前有十三位艺术家落户在浏阳河艺术区。而他们在艺术里面的业态也不一样。有雕塑、影像、行为艺术、绘画、水墨等等。
但这里更多的像个和谐社区,随时可以楼上楼下串门,交流。观点可以不一样,但是生活的情趣,和情结是一样的。
在长沙,我算是老一辈的艺术创作者了,现在都要出版湖南艺术史这方面的书籍。所以每次来艺术区这边,都会有种安静的新鲜感。这里的氛围,适合艺术家生存。
B-302
壁画创作、行为艺术
这个工作室是我和我哥一起弄的。我负责壁画油画,他负责行为艺术。
我哥是高中美术老师,之前就从事艺术这块。而我在来这之前,是在一个公司上班,丢掉画笔已经有七八年了。既然可以重新拿起画笔,肯定要全心全意投入进去。
在这个艺术区,感觉很安静,我们可以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又可以和别人交流,这是我在外面工作室不能感受到的。
B-4
水墨画
作为长沙艺术圈的“老人家”,能和这群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创作者聚集在一起,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平常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和他们聊天喝酒。像与对门的何玲,他是80后的年轻艺术家,我们经常串门。对于他的一些难题,我也愿意倾听,如果以前我的经验能他们提点建议,我也乐意帮助。
这才是艺术世界所需要的纯粹。
C1 蔡东+黄兴勇
雕塑
其实在长沙做艺术的,本身就是有一个圈子。大家就想一起有个固定起来工作、搞创作的一个地方。刚好马老师和贺大田他们几个有一些空间,然后我们就过来了。
我这里下面大概150平方米的空间,和蔡东老师合作,他是画画,我是做雕塑。平时来的一些朋友,都爱聚在我这里喝茶喝酒。
我以前是在广州美院毕业,并呆在那边做雕塑。这里环境一般,但创作环境很安静,就连那火车声都还可以。但如果把那边的园区打通了,形成了一个艺术园区,那样效果就好了。整个长沙的艺术气息就浓了、起飞了。现在这个空间还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