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一百三十七:王清任
王清任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从秦汉以来,活血化瘀法不断充实完善,而以清代王清任的学术成就尤为引人注目。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作出了贡献,而且对针灸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王清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革新,终成名于世。《医林改错》一书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此书曾被节译成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西方医学界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
一、王清任的生平简介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
王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乾隆、嘉庆年间,王之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因“官桥官渡”进行勒索,还是“善桥善渡”以行善引起讼端。王清任力主“善桥善渡”。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清任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辞严:“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而触怒县官。他平时还多用文言、辞令蔑视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久之,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其进行迫害。王清任不得不离乡出走,辗转去滦县稻地镇(今属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行医。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已誉满玉田;30多岁时,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为京师名医,善用黄芪。他医病不为前人所困,用药独到,治愈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载,有1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1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则用1张药方,治愈两症。王清任一生读了大量医书,曾说:“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就感到中医解剖学知识不足,提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论点。王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进行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活动。嘉庆二年(1797),王清任至滦县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王冒染病之险,一连10多天,详细对照研究了30多具尸体内脏。他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相比较,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多不相合。王为解除对古医书中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嘉庆四年(1799)六月,在奉天行医时,闻听有1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后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王清任也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唯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和态度,于道光十年(1830)即他逝世的前1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两卷),刊行于世。梁启超评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50多年来,此书已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后全国各地介绍王清任,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评注,已不下50余篇(册)。
二、王清任的主要成就
学术思想。王清任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从秦汉以来,活血化瘀法不断充实完善,而以清代王清任的学术成就尤为引人注目。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作出了贡献,而且对针灸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针灸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最常用的操作手法就是刺血疗法。用三棱针刺血,或用梅花针叩刺出血,或叩刺出血后再拔上火罐以增加出血量。刺后可直接祛除血脉的瘀阻、排除瘀血,疏通经络。监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等症皆可用此法治之,临床应用范围颇广,辩证准确,手法适当则多获著效。
著作。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订证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正确地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在临床实践方面,对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展,他认为“气”和“血”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在他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个治疗方法,这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论,迄今仍有实用价值。他创立的“血府逐瘀汤”等8个方剂,疗效显著。他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总结出了气虚症状60种,血瘀症状50种。创制的药方治疗范围十分广泛,“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我国医学界至今仍沿用王清任的某些方剂,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吐泻等症有良好效果。王清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革新,终成名于世。《医林改错》一书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此书曾被节译成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西方医学界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
王清任从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医术也很高明。他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许多病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血液不流畅,淤积在某个器官或血管里,就影响了这个部位周围组织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根据这种“血淤致病”的学说,他研究处一些方剂,除上面说到的“通窍活血汤”外,还有“血府逐淤汤”、“嗝下逐淤汤”等,都很有效。他认为人的脏腑结构对医疗非常重要,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认为古医书中关于人体记述错误不少。他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附图25幅,他首先记载了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而非古书图中所给两个隔膜,三个体腔——三焦。又改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纠正了古图肝为七叶的错误。关于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更符合实际。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由于系在尸体所见,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他精辟地论证了思维产生于脑而不在心。“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这些看法都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看法相近。在临床医学上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其所立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采用。王清任的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三、王清任的轶事典故
南湖采药羞驸马。清朝道光皇帝有个妹夫,因为是先帝嘉庆的驸马,权势很大。有一天,王清任从这个驸马府门前过,看见几个兵卒把一个人抛出大门。王清任跑到跟前一看,被抛出来的这个人,原来也是宫庭里的一位他所熟悉的医生,被打得浑身紫一块、青一块,已经昏迷不醒。这时,一位值班的门官跑到跟前,悄悄对他说:“王太医,你快走吧,省得招惹是非。”这位门官咋认得王清任呢?原来王清任不论到了哪里,都喜欢帮助下层人。他得知这位门官家中有一位患哮喘病的老母亲,好多年也没有治好,就亲自到门官家中,给老人看病。开了个药方,老人一连吃了几副药后,哮喘病就好了,所以这个门官对王清任感恩戴德。这天,正该这个门官站岗,这才遇见了王清任,劝他赶紧离开。门官把嘴凑近王清任的耳朵小声说:“驸马爷有个十七八岁的格格。几个月来,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一连请了几位医生,都说是怀孕,因为这些医生都不知道格格尚未婚配。驸马爷还能不发火?该着这几位医生倒霉呀。要是请到你的名下,那可就麻烦了。”王清任问:“格格到底是咋得的病?”门官说:“这个格格很不正经,我看十有八九是真的有了身孕。王太医,我跟你讲的这些话,你可千万别跟别人说,要是让驸马爷知道喽,我可就没命啦。”王清任点了点头,然后把受伤的医生背到自己的住处。受伤的医生苏醒过来以后,王清任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受伤的医生说:“经过我的诊断,格格确实是有孕在身,可我哪儿知道她还未出嫁呀!话一出口,驸马爷就炸了,吩咐人把我打了一顿,还说,要是请来医术高手,治好了格格的病,不是怀孕,还要拿我问罪呢。”王清任问:“据你诊断,这个格格的身孕有几个月了?”“凭我多年行医的经验,产期将在一个月内。如果请到你,你就随口瞎说一种病,然后开个打胎的药方,把胎儿打下去,既顾全了他家的面子,又可受皮肉之苦。”王清任摇摇头说:“如果把格格的胎儿偷着打下来,他不就有了治你罪的说词了吗?”“那,那该咋办呢?”“这你就放心吧,我事先打个主意,心中好有个谱,以防万一。”第二天,王清任去太医院,跟上司请假十天,说探望患病的老母。准假以后,马不停蹄,回到了老家玉田县鸦鸿桥镇。在家歇了一宿,天刚亮,他就骑马来到凤凰山、大城山和现在的南湖一带。大起早他急着忙着到这儿来干啥呢?原来,他在进入皇宫当太医以前,在老家玉田、唐山、滦县一带行医,同时还要在身上背着个药袋子采药。大南湖地区由于山水平原丘陵占全,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所产草药品种多,药性好,王清任对此了如指掌。所以他清早到这儿搜寻他需要的草药,到了中午,把所需的草药采集齐全,就又回老家了。到了家里,他就把草药洗净晾干,然后熬制成丸,几天后就回京复职。说也巧,回京第二天一早,驸马爷就派一顶轿子来接王清任,去给他女儿看病。一进内室,驸马爷就对王清任说:“这是我家的格格,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依我看,不是水鼓,就是气鼓,可是请过几个医生,净是胡说八道,听说你医道高明,只好劳你大驾了。”王清任心里明白,这是给他的暗示,就说:“不论水鼓气鼓,张嘴一看舌苔便知。”格格刚把嘴张开,王清任乘势把事先藏在手指里的一个小药丸,“嗖”地弹入她的嗓子眼里。工夫不大,只见格格在床上打起滚来,豆粒大的汗珠子,从脸上一嘟噜一串地往下掉。咧着嘴直嚷:“哎哟,肚子好疼啊,疼死我啦。”驸马爷慌了神,忙问:“咋回事?”王清任说:“您老别急,格格的肚子疼,说明病快除了,咱们先到外边下盘棋吧。”驸马爷火了:“我还有心思下棋?如果格格有个好歹呢!”王清任说:“您老只管放心,如果给格格治坏喽,您老就一刀给我个脖儿齐。”没办法,八千岁只好同王清任来到屋外,对坐下棋,一盘棋还没下完,就听内室传来“呱—”的小孩啼哭声。再看驸马爷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王清任站起身说:“驸马爷,格格的病已经治好,我告辞了。”说罢,一甩袖子,走了。驸马爷做梦也没有想到王清任往格格嗓子眼里弹的是催产丸。孩子一生下来,丑事像风一样传了出去,他的脸面也丢尽了。能不恨王清任吗?于是就寻机报复王清任,那位门官就给王清任通风报信。王清任知道后果难料,便逃离了京城,回家乡玉田县鸦鸿桥行医去了。至今,唐山一带还有许多关于王清任的学术研究会呢。
四、王清任的名人名言
1、本源一错,万虑皆失。
2、治国良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
3、医家立言著书,心存济世者,乃良善之心也。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若一症不明,留与后人再补。
4、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