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一百三十一:僧一行
在我国民间,普遍的遵行着一个夏历,此历由于合乎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作,所以又叫"农历"。很多人知道夏历源于夏朝,但是,经过详细的序订,正确的修改,则是出自一位佛教的圣者--一行禅师之手,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他就是唐朝著名僧人,法号一行,他不但在佛学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杰出的成果。一行在世时,曾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元年间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在唐朝时能操作以上工程,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一千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一、僧一行的生平简介
一行,(公元673年—727年),本名张遂,汉族,唐代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河北巨鹿人。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唐密领袖,着有密宗权威着作《大日经疏》。唐朝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一说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唐朝开国功臣、邹国公张公谨之曾孙、张大素之孙。(关于僧一行籍贯,正史《旧唐书》记载为魏州昌乐人,该史料是官修正史,最为权威。唐代郑处诲《明皇杂録》记载为巨鹿人,是当朝史料,很具参考价值,宋代赞宁《宋高僧传》记载为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宋代《太平广记》也记载为巨鹿人。)
僧一行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着,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人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载,一行进京则在开元三年(715)。僧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见重于代。据《旧唐书》本传载。时年二十的一行。得京都着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汉扬雄所着的《太玄经》。一行很快即通达其旨。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从此名声大振。另据《宋高僧传》记载。一行曾长途跋涉三千里。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个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更深,名声更震。一行为密教高僧,人称一行阿阇梨,为密宗传持八祖之一,被尊称为天师。一行品行高迈,刚正不阿。时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炙手可热,慕其学行,为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就有意拉拢他,张遂不愿为之所用,又怕因此而遭到迫害,于是逃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名为“一行”。
二十一岁弃俗。随荆州的弘景禅师出家。隐于嵩山,跟随嵩山的北宗禅普寂禅师习禅。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悟真习梵律。遍历天下。访求奇门异术。同时,修天台学。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开元五年(717),玄宗强行征诏一行入京,受到玄宗的款待。开元七年(719),印度高僧金刚智入京,一行追随其后,并施弟子之礼。又受金刚经诀,协助译经。开元九年(721),在李淳风的《麟德历》基础上重新修编新历。从此,一行就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工作。开元十一年(723),为了测定星体位置的需要,一行与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等人制成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开元十二年(724),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又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开元十三年(725),善无畏来长安弘教,一行受胎藏法,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助善无畏共同翻译《大日经》七卷等,并着《大日经疏》二十卷,成为解释密宗理论的重要着作。又汇编经、律、论要文为《摄调伏藏》十卷(已佚)。一行与玄宗过从甚密,谈经论道,出入宫廷,同登寺阁。在京城的近十年中,一行一直在两京从事科学研究和宗教传播活动。玄宗览奏开元十五年(727)九月,禅师卧病不起。十月八日在长安华严寺圆寂,行年四十五岁,僧寿二十四。葬于铜人原。其过早谢世,玄宗痛悼,叹日:“禅师舍朕!”追赐其谥号为“大慧禅师”,并亲自为禅师撰写碑文《御制大慧禅师一行碑铭》:“长无暇日,日诵万文。深道极阴阳之妙,属辞尽春秋之美。”据《旧唐书·一行传》记玄宗“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明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赐绢五十匹,以莳塔前松柏焉”。可见朝野上下对僧一行非常敬仰。僧一行无传法弟子,法脉遂绝。
二、僧一行的轶事典故
僧一行,是唐代杰出天文学家,一行为密教高僧,人称一行阿阇梨,为密宗传持八祖之一,被尊称为天师。他少年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年二十的一行,得京都著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汉扬雄所著的《太玄经》,他很快即通达其旨,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从此名声大振。
一行曾长途跋涉三千里,至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个隐名大德研习数术,造诣更深,名声更震。他品行高迈,刚正不阿。时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炙手可热,慕其学行,为赢得“礼贤下士”的美名有意拉拢他,张遂不愿为之所用,又怕因此而遭到迫害,于是逃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名为“一行”,跟随嵩山的北宗禅普寂禅师习禅。后来一行被唐玄宗征诏入京,并受到特别款待,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从此他就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工作,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行他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废弃了沿用长达八百多年的二十八宿距度数据,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科学论点。当时有个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了一个黄道游仪,并已经制成了该仪器的木头模型。在一行的支持和领导下,于公元723年,用铜铸造成此仪器。这台仪器既可以用来测定每天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可以用来测定月亮和星宿的位置。同年,一行和梁令瓒等人在继承张衡“水运浑象”理论的基础上又设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致。水运浑天仪一半在水柜里,柜的上框,有如地则自然撞钟。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又能自动报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早了六百多年。一行组织了一批天文工作者利用这两台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取得了一系列关于日、月、星辰运动的第一手资料。他还组织人力在全国各地测量日影,实际上这就是对地球子午线的测定,这是一行在天文学上最重要的贡献。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起,一行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天文大地测量工作。他在全国选择了12个观测点,并派人实地观测,自己则在长安总体统筹指挥。其中负责在河南进行观测的南宫说等人所测得的数据最科学和有意义。他们选择了经度相同、地势高低相似的四个地方进行设点观测,分别测量了当地的北极星高度,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时日影的长度,以及四地间的距离。最后经一行统一计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1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即现在的129.2公里)的结论。这虽然与现在1度长111.2公里的测量值相比有较大误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子午线实测,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曾评价一行组织的子午线长度测量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修订历法,在经过几年的天文观测及准备工作后,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开始编历。他用两年时间写成历法草稿,并定名为《大衍历》。
《大衍历》以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了《皇极历》。《大衍历》共分为7篇,即步中朔术、步发敛术、步日躔术、步月离术、步轨漏术、步交会术、步五星术。《大衍历》发展了前人岁差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计算食分的方法,发现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求和公式,并将古代“齐同术”(通分法则)运用于历法计算。一行在完成《大衍历》的同年不幸去世,当时只有45岁。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大衍历》颁布实行,并一直沿用达八百年之久。经过验证《大衍历》比当时已有的其他历法,如祖冲之的《大明历》、刘焯的《皇极历》、李淳风的《麟德历》等要精密、准确得多。《大衍历》作为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历法,相继传入日本、印度,在这两国也沿用近百年,极大地影响了这两个国家的历法。
三、僧一行的主要成就
僧一行,是我国古代有数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他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圆寂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年仅四十五岁。
一行原籍魏州昌乐县(依《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之说,当今河南省南乐县境,《宋高僧传》作钜鹿),本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天资聪敏,过目不忘。二十岁左右,已博览经史,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次,他几天之内写成《大衍玄图》及《义诀》各一卷,阐释杨雄的《太玄经》,得到名藏书家尹崇的奖誉而声名大震。当时武三思独揽朝政,猜忌正士,出于某种意图,想与一行结交。一行鄙薄他的行为,隐而不见,适遇普寂禅师在嵩山弘扬禅要,参听之后,深受感动,就礼普寂为师,落发出家,时年约二十四、五岁。出家之后,得到普寂的许可,四出参访,《高僧传》说他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内外学的造诣因而更深,名声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710,一行二十八岁)之后,曾派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聘,一行称疾坚辞,却徒步走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礼部郎中洽亲自去湖北请他入朝,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唐玄宗请一行进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要整理历法,从新旧《唐书·律历志》的记载看来,一行开始草拟《大衍历》是在开元九年(721),到开元十五年(727)完成,共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在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历法方面,他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书,都是为草拟《大衍历》所提出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要收集实测的资料,如《旧唐书·天文志》云:‘玄宗开元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诏沙门一行改造新历。一行奏云: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这是从天象方面去找立论的客观根据,因此他又必须制造天文仪器以供测候之用。《新唐书·天文志》说:开元十一年(723),一行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用铜铁铸成可以测量星宿运动和考察月球运行规律的黄道游仪。测候结果,证实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动,画成三十六张图,深得唐玄宗的嘉许,亲为黄道游仪制铭。接著,一行又受诏和梁令瓒等制造浑天仪。浑天仪又称浑仪,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仪器,创始于西汉武帝时代的洛下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张衡就改用漏水来转动;后来又屡有修改,经过一行和梁令瓒的改制,才比较完备。《旧唐书·天文志》说:‘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动击鼓,每辰则自动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由此可以考见当时的创造精妙。
《新唐书·天文志》又说:‘中晷之法:初(李)淳风造历,定二十四气中晷,与祖冲之短长颇异,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作《大衍历》,诏太史(按即太史监南宫说、太史官大相元太等)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就是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即所谓‘
影差’),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如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根据当时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大约五百二十六里(唐里小程每里为三百步,合454.363公尺)二百七十步,影差二寸有余,纠正了《周髀算经》‘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影差与北极的高度有关,而一地的北极高度即等于该地的纬度。所以一行‘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的议论(《新唐书·天文志》),就是说明纬度一度的长度,亦即子午线一度的长度,比西元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早九十年。《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复炬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889—903)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大衍历》的主要著作《经七章》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作《开元大衍历》一卷),大约是一行在开元十二年(724)开始写的。一行圆寂后,经过张说的编次,和《长历》三卷、《历议》十卷、《立成法》十二卷、《天竺九执历》一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或即《新唐书·艺文志》之《历草》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合并为五十二卷,总称为《开元大衍历》。后来,太史令用灵台候簿核对,证明《大衍历》相合的十之七、八。所以《新唐书·历志》说:‘自太初(汉武帝)至麟德(唐高宗),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一行关于《大衍历》的著作,可惜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当时以及后代对于他的技术之巧、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别人的许多有关著作,也用一行的名字。查各书所载,用一行名的计有三十二种七十五卷,多数出于依托,因为大都佚失,现已无法详细楷定。至于《旧唐书·一行传》所说的《大衍玄图》一卷、《义诀》一卷和《后魏书》中的《天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后魏《天文志》四卷),可能是一行的作品,可惜也已散失,无从稽考了,但他对于天文学的巨大贡献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一行的佛教著作见于著录的有:《摄调伏藏》十卷(《宋高僧传》作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大日经疏》二十卷、《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一卷、《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宿曜仪轨》一卷,共八种。其中《释氏系录》已佚。《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等,或属于金、胎合部,或属于胎藏部,都是通常的密教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前面有一段似序非序的文字,可以证明它和相传是‘一行禅师修述’的《梵天火罗九曜》,皆出于后人的依托。所以一行的佛教著作应以组织密宗教理的《大日经疏》为代表。据《续古今译经图记》所说,善无畏为一行在洛阳大福先寺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而崔牧《大日经序》说,译毕之后,一行‘重请三藏和上敷畅厥义,随录撰为记释十四卷’;即《大日经疏》的著作年代,大约在开元十三年(725)。至于《经疏》的名称,或称《义释》,或称《义记》,卷数也有七卷、十卷、十一卷、十四卷和二十卷的不同,内容也不完全一致。据说一行临终命弟子智俨、温古改治《疏文》,更名《义释》,因而传抄有异,但理论上并无出入。《大日经疏》对于中国密宗的贡献,除了把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温古《大日经义释序》)的地方解释明白,保存了善无畏所传的图位,和注明许多事相的作法与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扬大乘佛教世出世间不二的积极精神,使密宗教理合理化,而一行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
据《开元释教录》、《续古今译经图记》、《宋高僧传》等书所说,一行又曾从金刚智咨询密法,请译金刚顶瑜伽中《念诵法》四卷,《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并受灌顶。因此一行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阇黎。他在我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可惜他积劳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语),不到五十岁就圆寂了。《旧唐书·一行传》说:玄宗赐谥曰大慧禅师,并‘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明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赐绢五十匹以莳塔前松柏焉’。可以想见当时朝廷对于一行的尊仰和怀念;一行所贡献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功绩,也将永远昭垂史册。
四、僧一行的名言名句
1、在我们周围,生命一直在爆发着奇迹。一杯水,一缕阳光,一片树叶,一只毛毛虫,一朵花,一声笑,几颗雨滴。如果你生活在正念当中,你就会很容易到处看到这样的奇迹。每一个人都是一团复杂的奇迹。
2、多练习观察呼吸和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所产生物象。你这样修习,便每天都会多增长一些谦虚、自在、无着、平和和喜悦。
3、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行禅就是毋需到达目标的走,每一步都能为我们带来安宁、快乐和解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以无为的精神来行走。没有通向安宁和解脱的路,安宁和快乐本身就是路。我们与佛、与解脱、与幸福的约会,就是此时此地。我们不应该失约。
4、要知道一个人修行的程度,是需要与他共同生活,细察他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与别人的交谈,才能了解他智慧、德行和果行的程度。
5、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触摸一下花朵,都能触摸到太阳,然而自己却不会被灼伤。当我触摸这朵花的时候,我同时感受到了我的心、你的心以及那颗大行星地球的存在。
如果你真正深入地来感触一朵花的话,你将触摸到整个宇宙。
6、我所说的自由,是指免于烦恼、愤怒与绝望的自由。如果你心中有愤怒,你必须将愤怒转化,以重新赢得你的自由。如果你感到绝望,你必须承认这股能量的存在,不让自己陷溺其中。你必须修行,好让自己拥有转化绝望的能量,以得到你应得的自由,也就是免于绝望的自由。
7、我们娴熟于为生活作准备,却并不擅长于生活。
8、有人说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来看实相你会变得很悲观,但悲观或乐观的想法都太简化了真理。
9、当有人爱你时,你就会显示出更大的自信。
10、每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先天条件。品性、美德、才智和聪明在不同的人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佛陀证得的解脱之道,亦必须要以林林总总的不同方法来教化不同种类的人。
11、在解脱之道上是没有阶级的。在觉悟者的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血都是红色的,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我们都一样是人。我们应该找个方法给所有的人,让他们体现自己的尊严和潜质。
12、种子再饱满,也需要大地的滋养。
13、不公平的谴责,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你们不用觉得羞耻。只有当你们不继续精进修行、过清净的生活时,你们才应该真的感到羞愧。
14、过去是一个储藏室,既有痛苦的记忆,也有幸福的记忆。回到过去的痛苦,令当下一刻在生命中消失。要放下过去,回到现在,这不是简单和容易的。当我们决定了放下过去,回到现在,即是说我们决定了要抵抗心中内结的力量。我们能转化这些结,它们在未来,将不能再把我们拉回去。
15、生命的意义就在每个当下,每个呼吸,和每一步脚下的路。
加载中,请稍候......